APP下载

王珮瑜:三分钟京剧小灶

2019-11-11何安安

齐鲁周刊 2019年38期
关键词:剧目剧场京剧

何安安

《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瑜音社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9月版。

“京剧审美符合我理想中最完美的人的样子”

京剧在形成初期并不叫“京剧”,而叫“乱弹”或“皮黄”。那么,它从什么时候才真正被称为“京剧”呢?有“瑜老板”之称的著名京剧演员、余派老生王珮瑜,将京剧的故事写入了《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一书。最令人感到惊讶的莫过于,“京剧”这个名字居然是上海观众给起的。

在《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开篇,王珮瑜提到,光绪年间,北京有个戏班到上海演出,上海观众觉得这个从北京来的戏班子不错,于是给这种戏取了一个名字叫“京剧”。所以,京剧是在北京形成,但在上海被定名的。而且,如果从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算,那么京剧到今天的历史只有两百多年,和很多古典艺术相比,京剧其实还是一个年轻的剧种。

近年来,王珮瑜一直以京剧普及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此次推出的《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中,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介绍了16部京剧戏迷的必看剧目,还科普了京剧历史、京剧服饰、京剧专有名词等一系列看剧必备常识。比如传统骨子老戏《朱砂痣》在书中被称为“治愈戏”。此外,还有《赵氏孤儿》《大探二》《四郎探母》《汾河湾》等一系列经典名剧。

十二岁学戏,十四岁入科,十六岁凭借一折《文昭关》艳惊四座,王珮瑜被称为“小冬皇”。在为公众所熟知之前,王珮瑜已经在京剧传播之路上走了二十多年。近些年,王珮瑜创立了京剧清音会,组建教师团队,研发课程,在中国各地开设“瑜乐京剧课”,她本人还在《奇葩大会》《朗读者》《跨界歌王》《圆桌派》等综艺节目中亮相,收获了许多粉丝。因为王珮瑜,许多人开始了解京剧,爱上京剧,她自己也得了一个“花式传播京剧”的声名。

这本书的源起是她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的音频课程《京剧其实很好玩》,课程总共100期,为听众讲解京剧中的经典唱段,收获了300万的播放量。“这个数据在平台上不算高的,但对于一档戏曲类节目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以这100期的节目为基础,开发新的产品出来。”于是,王珮瑜和她的“瑜音社”团队找来了漫画师,以轻松、幽默、好玩的方式打造了这一套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图书,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并喜爱京剧。“让京剧不再是一件离我们遥远的事情,不再是我们上一代人才喜欢的东西,让它跟今天的人有更多的连接和交流。”

“对于广大的新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其实老戏、新戏,无论是两百年前的还是一千年前的,对他们来说都是新东西。”按照这样的思路,在推出“京剧其实很好玩”音频以后,王珮瑜希望可以打破京剧的门槛,把它做得更低幼化,“让人翻开读三分钟读懂一个戏。”

每个人喜欢上一个事都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对于王珮瑜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京剧演员。虽然她已经不记得这个演员究竟是谁,但却一直记得他戴着高方巾、黑三髯口、穿着黑素靴子的样子,“这种审美符合了我理想当中一个最完美的人状态最好的样子,所以我一下就被迷住了。”

在王珮瑜看来,这种老生的装扮儒雅俊秀潇洒,“穿成这样不油腻,是一个读书人的状态,就是这种状态吸引了我。”也正因如此,王珮瑜意识到播撒种子的重要性,并将播撒种子当成了自己的工作。“你不知道小朋友,或者说下一代的这些娃娃们会喜欢什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真的不一样。”

“关于京剧现代化,我是‘迈小步,步不停”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京剧最大的门槛是什么呢?王珮瑜认为是京剧的演出时间长。“看京剧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现代人的实际情况就是工作很忙、学习很忙,京剧不是他唯一的刚需,他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英语,学语文、数学。坐在剧场里看戏,晚上七点半的戏四点就得出发,到那儿不能迟到,迟到不让进去。看到九点半十点散戏,一天的时间成本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昂贵。”

王珮瑜说,因为京剧是剧场艺术,它在剧场里呈现的魅力是其他所有东西都不能替代的,但另一方面,在剧场看戏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选择。不管是录音、网络节目、抖音上15秒到1分钟的京剧小知识,还是微博、出版物、公众号上的传播,都是为了让受众有机会看到,“静静地在剧场里扮上戏是一个充满偶然的事情。”王珮瑜希望,“尽量让京剧从业者来到相对显眼的地方,让大家看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些年来,王珮瑜一直致力于摸索京剧在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京剧在做摸索。德云社的相声、本山传媒的二人转,还有上海彩虹合唱团的新型表演方式等,都是不同艺术的诸多探索。那么,在改变传播方式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去改变京剧本身呢?王珮瑜给出的答案是,随便去改变京剧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如果把京剧所有技术的东西统统拿走,它就不叫京剧。是京剧,就得尊重京剧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在王珮瑜看来,现代装并不适合演京剧。正是因为京剧的局限性,所以演历史故事最为适合,“一百多年前,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非常丰富、优秀的剧目,是因为那个时候从业者特别多,人多、钱多、观众多,而且有文化人、学者的参与,让京剧的剧本更加有文化性。这是京剧最辉煌、鼎盛时期创造出来的东西……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带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在最辉煌的时候创造出来的最美的京剧,是什么样子。”

具体到京剧现代化的问题上来,王珮瑜认为已经被奉为流派经典的剧目,比如梅兰芳的《霸王别姬》、马连良的《赵氏孤儿》、程砚秋的《锁麟囊》等,这种经典不要动。而对于已经失传,却有学术价值的老戏,应该想办法重新挖掘出来,修旧如旧,“至少我就比较喜欢这样的事情”。

当然,重新编排一个新的剧本,王珮瑜认为也未尝不可。比如,她和自己的团队在两年多前创排了一个小剧场戏剧《春水渡》,以大家非常熟悉的《白蛇传》为基础,但这部戏中并没有青蛇、白蛇,只有法海和许仙两个男性角色,而小劇场的形式又比较适合聚焦实验。因此,在这个创排的剧目中,除京剧以外,许仙这个角色选用了昆曲小生。除了表演形式上采用京昆两种方式,其实两种剧目的吹奏体系也不一样,一个是京胡唱皮黄,一个是吹腔,用笛子。

“如何让传统艺术在今天做一些创新和发展,我所有的思考在这部戏中进行了一个体现。”王珮瑜说,这种配合虽然本身都是传统的东西,但会让观众感觉好像很新,“最后是一个开放的结局……京剧传统戏喜欢用大团圆的结局讲清楚。”对于这些创新,王珮瑜说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探索,每次都是“走一小步,看一看,停一停,不要急,再往前走一小步,再看一看。”她套用梅兰芳先生的“移步不换形”来形容,就是“迈小步,步不停”。

猜你喜欢

剧目剧场京剧
舞台剧目
京剧表演开始了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