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成瘾、学习倦怠及未来时间洞察力关系研究

2019-11-11俞婷婷刘艳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3期
关键词:手机成瘾学习倦怠大学生

俞婷婷 刘艳丽

摘要: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日益强大,占据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精力,逐渐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未来。文章运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扬州大学的学生手机成瘾、学习倦怠、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现状,结合津巴多时间心理学相关理论和Storm A.King的网络成瘾悖论,提出三种中介效应假设,并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验证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学习倦怠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手机成瘾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对这三种中介作用的进一步分析显示,(1)手机成瘾有双重危害,既会导致学生学习倦怠,又会影响学生对时间的认知,玩物丧志;(2)未来时间洞察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学习倦怠;(3)相较于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倦怠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通过提高未来时间洞察力来降低学习倦怠和通过降低学习倦怠减少手机成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学习倦怠;未来时间洞察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068-06

一、选题意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逐渐强大,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更加便捷,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人们被手机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对它的依赖逐渐增强。部分人群由于使用不当,依赖成瘾,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到学习、工作与生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希望,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一直是国家与社会持续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本文以扬州大学为例,调查分析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手机过度使用、过度依赖即手机成瘾问题的现状,提出三种假设,分析其与学习倦怠、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探讨手机成瘾的影响和被影响机制,以便找出办法,降低大学生手机成瘾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二、研究现状简述

国内关于手机成瘾的定量研究,多以探讨手机成瘾的测量(如屠斌斌,章俊龙等2010;熊婕,周宗奎等2012;苏双等2014)、成因及其影响机制为主。影响手机成瘾的常见因素有孤独感(如刘红,王洪礼2011、王相英2012,王平孙继红等2015)、自尊(如周扬,刘勇(2015),廖慧云等人(2016))、焦虑(如裴晓阁和晏碧华2016)、社会支持(如葛续华,祝卓宏2014;赵建芳等2017))。除此之外,众多学者研究了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如李丽、梅松丽等(2016),探讨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关系的学者(如曲星羽等人2017)也较多,但单独研究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关系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倦怠关系的实证类文献几乎没有。津巴多时间心理学中早就指出,未来时间洞察力高的人较少发生成瘾、风险行为,面临压力时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更好地完成工作和学习。另外,现有文献在探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关系时,或者未明确指出谁是因变量,或认定手机成瘾单方面影响学习倦怠。然而,早在1996年,美国的Storm A.King就提出一种难解的悖论,即是互联网使人格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导致人对它成瘾,还是人格自身的一些因素和特点导致某些人易对网络成瘾,抑或两者交互影响?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之间也有类似的悖论,到底是学生的手机成瘾加重了学习倦怠,还是某些学生因学习倦怠转而将兴趣放在手机上导致手机成瘾,抑或二者交互影响?基于此两种悖论,结合津巴多时间心理学理论,本文提出三种假设,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学习倦怠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出方法,帮助大学生减少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的问题,改善身心健康状况,避免进入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的恶性循环。

三、研究对象、方法与假设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扬州大学3个校区3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其中,男生139名(45%),女生170名(55%);大一学生101名(32.7%),大二学生99名(32.0%),大三学生78名(25.2%),大四學生31名(10.0%);文史类学生111名(35.9%),理工类学生139名(45%),其他学科学生59名(19.1%)。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本文采用苏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1],该量表不仅涵盖手机的社交安抚作用,还体现了智能手机其他的强大功能,能全面反映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成瘾情况。该量表由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交安抚、消极影响、App使用、App更新6个维度组成,共计22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总分范围是22—110,分值越高,手机成瘾越重。苏双等人报告的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在0.72—0.93。本次测量中,该问卷6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12、0.719、0.615、0.854、0.639、0.626.

2.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本文采用宋其争编制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2],该量表由行为承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性、目的意识和未来意向5个维度组成,共计20个题项,包括5个反向题。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反向题在SPSS中重新编码转换,总分范围是20—80,得分值越高,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本次测量中,该问卷5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71、0.795、0.772、0.733、0.661。

3.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本文采用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3],该量表由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3个维度组成,共计20个题项,包括8个反向题。该表采用5点计分,反向题在SPSS中重新编码转换,总分范围是20—80,得分值越高,学习倦怠越重。连榕等人报告的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5。本次测量中,该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98、0.702、0.717。

(三)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SPSS 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层次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采用温忠麟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依次检验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四)研究假设

结合津巴多時间心理学中有关成瘾的理论和Storm A.King的网络成瘾悖论,本文提出如下三种假设,并加以验证。

假设1: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假设2: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假设3: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手机成瘾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四、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年级、学科中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女生手机成瘾总分为63.29±12.8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的手机成瘾总分为57.42±13.27,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女生手机成瘾总分显著高于男生(t=-3.94,p=0.000<0.01),手机成瘾各维度比较结果与之相同,除App更新(t=-1.849,p=0.065>0.05)外,其余均差异显著。

对不同年级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应的多重比较,整理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年级之间,手机成瘾总分(p=0.038<0.05)、戒断行为(p=0.029<0.05)、突显行为(p=0.001<0.01)、社交安抚(p=0.030<0.05)有显著差异,消极影响(p=0.113>0.05)、App使用(p=0.302>0.05)和App更新(p=0.255<0.05)无显著差异;在手机成瘾总分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在戒断行为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及大三学生;在突显行为上,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又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在社交安抚维度上,大二学生大于大一学生及大三学生;其余无显著差异。整体来说,大二学生的手机成瘾状况较为严重。

对不同学科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应的多重比较,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手机成瘾总分(p=0.014<0.05)、戒断行为(p=0.025<0.05)、突显行为(p=0.002<0.01)、消极影响(p=0.048<0.05)、App使用(p=0.005<0.01)有显著差异,文科类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类和(或)其他类;社交安抚(p=0.495>0.05)和App更新(p=0.701>0.05)无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性别、年级、学科中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整理如表4所示:男生与女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差别并不显著(t=1.140,p=0.255>0.05),除了行为承诺(p=0.042<0.05)略有差异,其余维度均无显著差异。另外,由均值标准差结果可得,男女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都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及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整理结果如表5所示:不同年级之间,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及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在0.05以上)。

对不同学科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及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应的多重比较,整理结果如表6所示:不同学科之间,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无显著差异(p=0.108>0.05),行为承诺、远目标定向、目的意识、未来意向四个维度也无显著差异,仅未来效能有显著差异(p=0.045<0.05),文史类的未来效能显著高于其他类。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学科中的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整理如表7所示:不同性别之间,学习倦怠总分及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维度无显著差异(p值均在0.05以上),只有行为不当维度有显著差异(t=-1.989,p=0.048<0.05),男生低于女生。另外,由均值标准差结果可得,男女学生的学习倦怠总分都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应的多重比较,整理结果如表8所示:不同年级之间,学习倦怠总分(p=0.006<0.01)、情绪低落(p=0.015<0.05)、行为不当(p=0.012<0.05)均有显著差异,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显著低于其他年级;成就感低维度无显著差异(p=0.154>0.05)。

对不同学科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整理结果如表9所示:不同学科之间,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无显著差异(p值均在0.05以上)。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倦怠相关分析

如表10所示,手机成瘾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正数,p值均小于0.01),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均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均为负数,p值均小于0.01);未来时间洞察力总分及其行为承诺、目的意识两个维度与手机成瘾总分显著负相关,与手机成瘾的大部分维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手机成瘾中的社交安抚维度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总分以及绝大多数维度,都显著负相关。

(五)中介效应分析

1.假设1: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到中介效应,如图1所示。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诸变量之间均显著相关,因此,运用SPSS 20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采用温忠麟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依次检验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检验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其结果整理如表10所示,详细的中介路径如图1所示:所有的系数都显著,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未来时间洞察力直接影响学习倦怠,直接效应为-0.527;另一方面,未来时间洞察力可以通过改变手机成瘾间接影响学习倦怠,通过计算,间接效应为-0.0705,总效应为-0.598,直接效应远高于间接效应。

2.假设2: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如图2所示。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诸变量之间均显著相关,因此,运用SPSS 20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采用温忠麟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依次检验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检验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其结果整理如表11所示,详细的中介路径如图2所示:所有系数都显著,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手机成瘾直接影响学习倦怠,直接效应为0.3;另一方面,手机成瘾会通过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而间接影响学习倦怠,通过计算,间接效应为0.049,总效应为0.349,直接效应远高于间接效应。

3.假设3: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手机成瘾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如图3所示。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诸变量之间均显著相关,因此,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验证学习倦怠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其结果整理如表12所示,详细的中介路径如图3所示:直接效应的系数0.160不显著,其余变量系数均显著,因此学习倦怠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即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主要通过影响学习倦怠来影响手机成瘾。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显示:扬州大学的学生手机成瘾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倦怠均属中等偏下水平;女性手机成瘾重于男性,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倦怠无性别差异,大二学生手机成瘾较其他年级严重,文史类专业学生手机成瘾较其他学科严重,大三学生学习倦怠比其他年级要轻。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时间洞察力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手机成瘾者有较低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尤其是较低的行为承诺和目的意识;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呈正相关关系,即手机成瘾严重者也有较高的学习倦怠情况;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关系,未来时间洞察力高的学生较少出现学习倦怠。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验证假設中的三种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高于间接效应;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也是直接效应高于间接效应;学习倦怠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手机成瘾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综上,得出结论与建议如下。

1.手机成瘾危害较大。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手机成瘾直接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并影响到学习成绩。智能手机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需要,还可以提供大量的新鲜资讯以及网络游戏等分散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精力。其次,玩物丧志,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手机功能中,会影响学生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即降低未来时间洞察力),专注于当下,失去对自身行为的控制,丢失生活的目标,放弃对自己未来的追求,进而影响到学业的认识和态度,产生学习倦怠。

2.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习倦怠的作用巨大,它直接作用于学习倦怠,也可通过降低手机成瘾间接影响学习倦怠,但间接作用较弱。未来时间洞察力高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一定的目标,并长期关注自己的目标,对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能够通过学习付诸行动实现目标,因而不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另外,未来时间洞察力高的学生不容易手机成瘾,不会因智能手机而分散太多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产生学习倦怠。因此,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学习目标,制订严格的学习生活计划,加强时间管理,以此提高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感。

3.相较于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倦怠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业压力和对课程不感兴趣而产生倦怠时,更容易把注意力转向智能手机,通过智能手机的社交安抚、游戏功能等寻求心理慰藉。因此,要想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减少手机成瘾的危害,需要提高任课教师的知识与水平,在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课堂课外的沟通和联系,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心理。

参考文献:

[1]苏双,潘婷婷,刘勤学,陈潇雯,王宇静,李明月.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5):392-397.

[2]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4]津巴多.津巴多时间心理学[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5]曲星羽,陆爱桃,宋萍芳,蓝伊琳,蔡润杨.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学业拖延为中介[J].应用心理学,2017,(1):49-57.

猜你喜欢

手机成瘾学习倦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