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女大学生择业观调查研究

2019-11-11于俊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工大学生

于俊杰

[摘 要] 关于当下多元文化环境下,95后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方面是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届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在此问卷基础上,系统分析、全面了解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向、择业方向,根据女大学生择业观变化,并从社会工作角度对大学生择业及就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95后女大学生;择業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0-0014-02

95后女大学择业,就是95后应届女毕业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所学专业、个人能力、社会发展等因素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职业,进入社会职业领域角色的职业过程。大学生就业观念主要由学习、社会实践、家庭影响、网络、时代发展形势等各个因素刺激影响中逐渐建立的。正确的就业观念直接关系到应届大学生的求职结果,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的体现。当下多元文化环境下,面对就业选择,如何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95后女大学生至关重要。

为深入了解95后应届毕业女大学生的择业观,研究采取无记名填写方式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对象:上海某大学应届女大学生;调查地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有效调查份额:53份;调查内容:家庭状况、择业标准、求职心态、职业憧憬等。对问卷调查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95后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

一 95后女大学生择业观的积极方面

1择业认知日趋成熟。对于当代的95后来讲,独生子女比例占一大部分(调查比例为64.15%),调查显示60.38%的95后女大学生选择依旧工作即使在她不工作的情况下家庭依旧富裕。结合77.36%的95后女大学生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就业目的”的调查,由此可见当代95后女大学生越来越渴望独立,工作心理也已由“生计”上升到“经济独立”,时代的进步同时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女性话语权,同时女性的自尊自爱、独立自主促进了男女平等,更多的女性愿意在工作中提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梦想。

2择业目标趋于合理。在用人单位的选择中,许多女大学生选择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再坚持“铁饭碗”。对于一线城市而言,女大学生期望月薪基本上符合雇主所给予范围,以上两点说明,当前女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趋于合理,择业目标符合就业大环境,更有利于自身就业。

3择业心态趋于平衡。随着老龄化、机械化、人工智能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相比男大学毕业生,女性因其各方因素,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但仍有76.78%的女大学生有信心找到工作。

4在择业主体意识方面,79.25%的女大学生选择依靠“自己意见”来选择职业,做出决断,现在的女大学生越发的有自己的主见,但也不是一味地遵从自己,在她们看来,长辈们丰富的阅历是一个可参考的意见。薪资水平和福利、个人的发展和晋升和公司环境已成为当代95后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女性对自身能力要求的提高,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在薪酬和个人晋升发展方向,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95后女大学生风险意识提高,不再执着的追求职业稳定、专业对口,而是更多的、更有挑战的付出,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回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过女大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是否在发达城市仍很执着。

5择业途径更加务实。当代大学生寻求工作机会的途径更加广泛,“网络招聘”和“招聘会”是毕业生获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主要两大途径,亲友推荐对大部分女大学生来讲依然是不错的选择,但过度依赖于“亲友推荐”也不可取,自身应结合自身情况,对比各类招聘信息,选择符合自身预期的工作机会。

二 95后女大学生择业观的消极方面

1重视自我,忽视环境。当今社会过多的宣扬随心随性的生活,虽然95后女大学生对自身和职业规划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当今就业形势及政策的理解并不全面,她们仅仅靠自身理解和判断对自身做个简单的职业规划,只有22.64%的女大学生主动了解就业政策。为实现有价值的就业,女大学生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政策有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重视个人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当代95后女大学生将所选工作“社会意义”作为最后参考因素。77.36%的人就业目的为“经济独立”,“参加社会竞争,实现自我价值”占“42.28”,仅有16.96%的人选择“为社会做贡献”。调查显示,就业方向选择“学校及科研研究所”的女大学生仅有9.43%,明显暴露当代女大学生不愿无私奉献的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现在网络世界中,个人主义的盛行,逐渐出现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价值往往被唾弃,视为糟粕。这也局限了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3成就动机意识偏弱,创业意识淡薄,一方面与创业条件不足有关,也可能是创业政策的宣传不够。无论从创业难度或从女性心理都制约着当代女大学生自助创业,调查显示选择自主创业人群比例仅有20.73%,如何加强女大学生创业理念,提供适合女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需要社会及学校共同努力。

三 从社会工作视角应对女大学生择业观问题

影响女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很多,宏观的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潜移,社会保障制度、学校教育、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文章利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从微观视角,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根据女大学生的择业状况提出一些指导建议。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女大学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面对招聘公司的时候,对未来的不可知,让许多女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心理。学会肯定自身的优势,正视不足并加以改正,克服急躁和焦虑心理,调整心理状态变得尤为重要。学校应以应届毕业班为重点培训对象,由专业的社工指导团队组织,将面临相似困扰的女大学生召集在一起,组成10人以下的小组。由社工作为小组组长,为应届毕业生进行模拟面试。归类面试中女大学生面对的问题,系统梳理,再针对每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由社工具体给予合理建议,克服女大学生就业恐惧问题。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当代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以系统为基础,以社会工作为方法,克服就业自卑感,以高素质面对当代社会环境,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首先分析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通过情绪疏导鼓励她以理智的眼光看待问题。个案社会工作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个体所遇到的问题,社工在掌握了社会学、心理学等许多综合知识之后,有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疏导的平台,促使女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发展。

同时社工可介入家庭,确认家庭因素是否对女大学生择业观产生影响。调查显示,90后女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62.26%的女大学生都会参考父母的意见,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天性更听父母的话,另一方面是因为女生对在社会上找到福利待遇不错的工作。因此相比其他渠道,她们更愿意相信父母的判断。在参加调查的女大学生中,独生女数量高达64.15%,中国父母普遍具有“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心态,一些女大学生从小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作为“掌上明珠”她们很少有机会独立面对生活的挫折、生活的压力,无形中导致她们在面临生活的种种困难时抗压能力低、依赖性强、负责任能力弱。当她们踏上社会,面对就业这一难关就会不自觉地对父母的依赖。对于男孩子,家人往往鼓励他们往外闯一闯,而女孩子则是希望她们能安宁稳定。很多父母常常把在外闯荡的女儿唤回家乡工作,觉得女孩子在自己身边放心,女儿离自己进可以更好地履行赡养义务。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女大学生形成眼高手低、功利于心、好高骛远的择业观。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女大学生期望过低,他们普遍认为女孩到一点年龄迟早要嫁人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还没有在职场里闯荡就遭到父母的催婚、逼婚,长时间的“金龟婿”理论,可能造成女大学生不思进取,只依赖他人。当代女大学生择业观问题是由家庭因素造成时,社工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为其讲解孩子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或是组织夫妇和孩子进行一次交流,提供解决心理问题及择业观问题的方法。

大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小组社会工作场所。调查显示,超过50%的女大学生认为学校设置就业指导这个课程没有价值。目前为止,許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时间普遍太晚,大四下半学期才开始就业指导,形式多为宣讲会等一系列比较枯燥的内容。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一种,小组工作具体解决案主的问题和行为,小组由小组成员组成,由社工组织,通过支持,应对各类问题和环境,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分担和支持。社工可以引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各自的择业观与就业困境,经过讨论、交流,彼此互相揭开各自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在相互交流中,逐渐认识、认清自己,对自己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择业方向。采用组建小组,定期进行小组游戏的方式,能够很快地掌握小组成员的信息,通过小组中营造的友谊、接纳等气氛,以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与肯定来使其弱化结业心理负担,同时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一些面试模拟,让女大学生学会面试技巧,更从容地面对未来职场。

高校作为向社会运输人才的“输送带”,如何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一直是各大院校努力的方向,社工介入就业辅导紧跟当代就业形势,相对传统的信息搜集和理论陈述的就业辅导,社工介入就业辅导增加了实践培训的机会,在理论的基础下,增加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就业,高校应积极引进社工服务,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和指导,让95后女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提高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做好大学生就业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郭万牛,杨蓉.大学毕业生择业观调查分析——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8(10):131-136.

[2]薛淑芳.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大学生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08.

[3]胡桂英.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4]石秀英,许法文.当代女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探析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31-32.

[5]MarianneA.Ferber,Carole.AGreen.CareerofFamily:What Choice Do College WomenHave[J].Journeyof Labor Research,2003(24):143-151.

[6]克莱斯勒.女性心理学(第3版)[M].汤镇宇,杨茜,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7]朱晓妹,丁通达,等.新生代大学生就业预期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02):110-115.

[8]李艳红.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思考[J].社会观察,2017(12):187-188.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社工大学生
青春社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社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