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幼师生职业精神的内涵与培养途径探析

2019-11-11蒋春姣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幼师生职业精神内涵

【摘 要】本文从心理观念建构和价值目标追求兩个角度阐述高职幼师生的职业精神内涵,结合高职幼师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同化—内化—强化”规律,提出高职幼师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建立职业精神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系统谋划职业精神培养;创新职业精神培养途径,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挖掘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文化,滋养职业精神。

【关键词】高职  幼师生  职业精神  内涵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132-04

当前的幼教师资队伍主要以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为主。多年来,高职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保教技能、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育,使得部分幼师生对幼师职业使命认识不足和职业情感淡薄。这导致一些幼师生的对幼教职业认同度低,职业情感淡薄、职业理想信念缺失,将幼教职业作为人生职业的跳板,造成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研究和实践。然而,何为幼师生的职业精神?以及如何培养幼师生的职业精神?本文分析幼师生的职业精神内涵,探讨职业精神养成规律,从专业人才培养层面探索幼师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一、高职幼师职业精神的内涵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界定

对于职业精神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职业精神大致概括为:(1)从职业精神的形成和作用的角度,职业精神是职业人在长期的职业活动实践中形成的,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从业人员公认并遵守行为准则规范;(2)从职业实践方面,职业精神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3)从基本要素角度,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各位学者从职业精神形成、作用、具体要素和实践内涵等多角度界定概念,为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奠定基础,但也存在角度不一、终极目的不明等问题,不利于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

笔者借鉴张晓峰的博士论文《新闻职业精神论》中对新闻职业精神概念的界定,将职业精神界定为:指从业者在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心理观念建构”和“价值目标追求”,涵盖了职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心理观念建构是由以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知识层”、以职业信誉要素构成“情感层”和以职业纪律、职业良心和职业作风等要素构成的“意志层”三方面组成。价值目标追求建构包括:以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要素构成的他律支持层;以职业良心要素构成的自律核心层;以个体和职业群体追求的职业理想信念要素构成的自律和他律统一的主导层。从这两个角度论述职业精神,符合人类的认知心理,有利于职业精神的养成。

(二)幼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分析

借鉴职业精神的概念内涵的界定,主要从心理观念建构和价值目标追求两个角度确定幼师生职业精神内涵的具体要求。

1.心理观念建构角度的职业精神内涵。从心理观念建构角度,幼师生职业精神内涵主要由知识、情感和意志3层次中的9要素及其9要素中29条要求构成。具体内涵见表1。

职业精神心理观念的三个层次发生顺序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又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职业精神心理观念的各个要素共同形成合力,促进个体职业化进程的完成,形成稳定职业品质和自觉执行职业道德规范。

2.价值目标追求角度的职业精神。从价值目标追求角度,幼师生职业精神主要由他律、自律和他律自律统一的3层次和3层次中的3要素及其8条要求组成。具体内涵见表2。

在职业价值追求建构体系中,职业价值目标的职业理想信念是整个职业精神系统的主导层,具体发挥价值牵引力的作用;职业良心是整个职业精神系统的核心层,具体发挥价值钳制力的作用;责任意识是整个职业精神系统的支持层,具体从外部机制发挥控制力的作用。

二、高职幼师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阶段

高职幼师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最终目标是幼师职业群体中的个体养成稳定的职业品质和明确的价值观念。职业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高职幼师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同化。幼儿教师职业精神作为职业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客观存在,但其培育和养成并不是自发的,而需要外部价值观念的指引和规范。外部价值观念的指引和规范首先需要同化。同化即在了解和认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价值体系等外部职业精神要求的基础层上,将个体的观念、态度乃至行为方式等逐渐接近幼师或幼师整体的或者其他同行的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调适过程。因此,在同化阶段,个体首先把握规范和影响职业群体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职业的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态度、职业纪律等相关知识。具体包括: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职业行为的底线和高标准要求、个体职业精神建构过程、对待幼儿教师工作的观点态度,以及个体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自我完善的过程、职业价值等;认同相关职业知识和践行各种规范,指导和规范个人职业行为,让个人行为在责任意识驱使下规范行为,维护职业信誉。

(二)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种内化是自主、自觉的内在的自律,在行为表现上,转化为自动、自觉的行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责任意识和任何外在规范的束缚。具体来说,这一阶段,幼儿园教师把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理念等内化于心、自觉于行,转化为个人职业道德良心,自觉执行职业规范、维护职业信誉,一旦有一定的偏差,就会受到个体内心良心的谴责。内化是职业行为养成同化和强化的连接点,处于职业精神养成的中心位置。

(三)强化。强化是将内化于心,自觉于行的价值观念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并用实践结果和道德的评价加以巩固,使之成为稳定的职业价值取向、规范职业行为。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零强化。这个阶段,幼儿园教师或高职的幼师生通过模拟幼儿园实践、在校日常行为实践和各项社团活动实践,并通过教师对学生实践结果用职业道德的标准加以评价,给予激励或惩罚,对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规范加以巩固,对不符合的行为进行调适。经过强化的职业精神品质,在行动上表现出稳定的职业作风,在心理上表现出坚定的职业信念。最终,处于职业行为不断完善的终极阶段,达到他律与自律统一主导阶段,以个人职业作风和职业精神推动行业职业作风和职业精神向更为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幼师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高职幼师职业精神的养成最终落实专业层面人才培养。结合职业精神的形成规律,整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从专业层面探寻职业精神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建立职业精神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系统谋划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精神素质作为职业人的软实力,与职业能力培养一样,在职业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以职业精神为核心,构建全面、整体性的课程培养体系,系统谋划职业精神的培养。具体的做法: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人才需求调研,厘定行业和企业对幼师职业精神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中明确职业精神培养内涵及达到水准;然后将专业教学标准对职业精神内涵要求及达到水平指标点落实到具体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课程中,构成具体的职业精神理论课程体系。然后结合职业精神养成的规律,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融入职业能力实践体系中,构建职业精神实践课程体系。

(二)创新职业精神培养途径,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体如下:

1.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建立职业价值体系。通过职业精神研究,确定职业精神培养的目标、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培养的规律等相关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创新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分析、自我反省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后了解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等职业理想目标、职业规范,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通过职业精神知识的内化,内心建构起一整套符合职业群体整体要求的职业价值体系、善恶判断标准,指导后期职业行为。

2.融入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培养是衡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职业人才培养是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的系列理论和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学习时间短,职业精神培养应当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的做法是:一是与职业能力理论课程融合,从职业岗位工作和岗位能力提升的角度理解职业精神与工作、工作对象及其他相关方的关系、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职业精神的概念、功能、养成等关键内涵。二是渗透于职业技能训练中,体悟和养成职业精神。具体在保教技能和文艺基本技能的校内模拟训练体系中通过观察、模仿、操作、实践、评价等方式,感受职业,体悟职业精神,不断同化,内化自身职业价值、调适职业行为,形成个人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自律行为。三是利用真实环境专业实践,践行养育职业精神。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保育技能和教育技能见实习、保教综合见实习、顶岗实习等层次的幼儿园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活动和环境中观摩、实践和体悟职业价值、纪律、道德等职业精神及其践行职业精神的结果,通过不断地实践职业精神、自我反省和评价自己职业精神,通过他评自己职业精神等方式不断地实践、同化、内化、调试和固化职业精神,最后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精神品质和职业行为规范。

(三)挖掘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文化,滋养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养成实际是职业人的社会化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社会环境中汲取社会的语言、行为、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精神养分,滋养职业精神。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也离不开与之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环境、见实习幼儿园环境等。

1.利用校园文化环境,滋养职业精神。文化环境分为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主要包括:一是校园物质环境。在校园中,打造富有童趣、童真且利于幼儿师范生开展艺术技能、保教技能和艺术活动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竞赛、社团集体展演活动的实训室、活动中心、操场等校园环境,方便职业技能训练,促进职业精神的养成。二是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精神环境包括院校的办校理念、专业的办学、师生相互关系等。幼师专业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至善”文化,涵养幼师生的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职业精神。以“师德高尚、技能过硬、专长突出、素质全面”的专业办学定和专业办学“持续改进,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涵养专业“追求卓越”职业理想。三是制度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学院和系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校园宿舍和社团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道德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职业精神,培养责任意识,内化职业自觉行为,滋养职业精神。

2.利用实践幼儿园环境,正强化职业精神。实践幼儿园不仅是学生职业技能实践的场所,更是职业精神实践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和模拟实训中内化于心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规范,都要在幼儿园的实践中得到强化、调适,最后形成稳定的职业理念、职业品质和职业价值。在职业实践中,幼师生在学校教育中建构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良心、职业情感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一旦在幼儿园真实的环境工作中获得好的效果,并得到实习幼儿园教师、领导、家长的好评和幼儿的喜爱,就会形成正强化,固化职业品质,建立良好职业规范,逐步建立起职业信念。反之,就会形成负强化,影响职业精神的形成。如果实习幼儿园环境中教师群体或个体职业价值、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理想与行业群体的职业要求不一致,甚至出现违背职业规范的失范行为,这就会使得实习生违背职业良心,调适个人职业价值观念、职业规范,或者削弱职业信念,减弱职业情感。因此,要想讓职业实践正向强化职业精神,必须对实习幼儿园的职业群体精神文化进行筛选。

【参考文献】

[1]魏银霞.新时期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黄红英.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3]张晓峰.新闻职业精神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张海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2-33

[5]余慧娟.中职教师职业精神内涵构成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2016(12)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8年立项一般课题“高职幼师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GZYYB2018037)

【作者简介】蒋春姣(1972— ),女,广西全州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幼师生职业精神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交互式一体机英语教学之我见
关于幼高师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调查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幼师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