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艺术探索
——以《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为例

2019-11-08蒋晓丽马立军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电影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鼓声少数民族

蒋晓丽 马立军(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一、语义丰富的多元视听

视听传达是电影创作的核心和精髓,众多主旋律电影创作之初都会对镜头的语义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力求在“润物细无声”时传递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中,导演遴选出具备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画面,用多元视听营造影像语境,使电影画面在获得美学真实的同时更好地为主旨服务,实现了电影视听艺术的深层表达。

(一)意境氛围浓郁的情感画面

中国西部的江河沙漠成就了奇异的地平线,地理空间与文化的差异性结合,构建出一个完整新异的世界,这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呈现自然美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文艺、浪漫的视听风格中将旖旎风光和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展示了真实的新疆之美。为了展现地域风情,导演多处使用了航拍、仰拍等拍摄手段,获得了包括大远景、特写在内的各种景别间的精致画面。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以情感意象的身份出现,是剧中人物情绪的映射,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情怀。影片末尾村民集结在一起挥舞着鼓槌集体打鼓的宏大场面,导演将推镜头、拉镜头交替更迭在一起,并结合旋转镜头和俯拍之下的大远景,凸显了画面的庄重感,将广阔的新疆土地和天山脚下打鼓的村民们的满腔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达出浩荡的民族气势。

(二)明暗比照下的多重影调

影调可以呈现一部影片的风格,更可以用来表达影片主题和深刻意义,在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美好生活或生命价值等旨意的画面和镜头中,暖色调依旧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导演依托实况搭配影调实现其象征意义,且依靠民族奇观影像和丰富多变的摄影角度和运动镜头,使画面语言在流畅自然中表达艺术美感,揭示画面内涵。

阿依古丽与艾山江偷偷跳舞,打鼓

在片中,巍峨、壮美的天山脚下,南疆风光迷人绚烂,但维吾尔族村庄的沉着内敛与这自然之景的明亮奔放形成了鲜明对比。导演用暗沉幽长的巷道、泥塑木雕般的人物表情,配以低沉音效和斥责之声来表现被极端势力笼罩的村庄。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影片出现了较多的室内空间,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居所不仅是维吾尔族村民真实生活、生命美好与苍凉的最好见证,还集结了众多故事冲突。导演将通透性很强的阳光作为画面主要光源,实现情感渲染与故事内容的结合,又以偏暗的深沉影调,集中展示房间的中段空间,突出了环绕在室内的压抑之感,发挥环境的表意功能。在影调的多重变化下,新疆人民的生活环境一方面被展现得美轮美奂,同时又突破自身实体而存在,成为展现人物心理波澜变化的空间,两者在一明一暗中形成一种映射、对称,承载着一定的叙事意义。

(三)彰显地域文化的符号声音

声音作为视听传达中的重要元素,也被寄寓了深邃的内涵。在本片中,导演用声音包裹新疆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情感,为这部政治主题鲜明的影片增添了许多诗情与画意、温暖与忧伤。

作为电影中重要的表现载体,纳格拉鼓展示着浓郁的南疆风情,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但片中深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的村民却将打鼓视为生活禁忌。影片从村民阿迪力一人打鼓到工作队员徐红的加入,再到最后托乎提大爷重新打鼓,纳格拉鼓声将人们唤醒,故事在打鼓中逐步推进。当热烈的鼓声响彻云霄,村民的精神凝结在一起,影片情感在片尾仪式性的集体打鼓中得到升华,预示着村子即将到来的幸福圆满。这鼓声是时代的韵律,包裹着生命的情怀,抒写了主题表达的华彩篇章。

音乐是能够跨越文化和疆土的情感语言,片中朴素风格的音乐极富民族地域性,在与故事情节的交互感染中触摸观众的内心,渲染影片的抒情氛围。当轻灵飘逸的音乐伴随着阿依古丽的舞蹈翩翩而起,热情在南疆大地上缓缓流动,充满文化意境的画面被定格在美感之上。这充满浓郁民谣风情的音乐粗犷且婉转,和“鼓”“舞”一起传递着热情和梦想,是符号化的表达,也是主流价值观在片中的显性表现,强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二、主旋律电影的通俗叙事

在早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重本土风貌展示而轻情节叙事使影片故事内容略显空洞单薄,难以深入主题实现价值传达。随着新疆本土电影人才的崛起,他们立足于民族本土文化关怀,在电影叙事上进行有益探索。《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将主旋律与大众化做了有机结合,用戏剧化的手法进行包装和表达,在完成主流叙事的同时与意识形态对接,为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开拓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一)细节叙事扩展情感空间

细节作为影像叙事的最小单位,是电影中的一种叙述手段和主题策略,在电影叙事文本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影细节营造的情景,使观众产生移情效果,从而体会到细节之下蕴藏的人物情感。《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不断的细节叠加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感人故事,帮助观众达到情感认同。电影中阿依古丽伴着艾山江的鼓声翩然起舞,魅力十足的舞蹈和着纳格拉鼓声,是辽阔沙丘上最美的风景;托乎提大叔背在身后和着鼓点比画的双手,夜深人静时反复擦拭、小心翼翼敲打的动作透露对纳格拉鼓的期盼和热爱,给观众留下不可忽视的情感印象。

作为一种叙事的“意象”,影片开端交代的信件、贯穿全片的纳格拉鼓依附于情节存在,在故事后段引发情绪高潮,成为电影叙事中的闪光点。此外,艾山江手提装有两只金鱼的鱼缸静守在蜿蜒远去的公路边思念母亲,阿依古丽的奶奶含泪坐在陈旧的纺织机前为阿依古丽编织舞蹈服装,“访惠聚”驻村干部何建疆强忍母亲离世的悲痛与群众合影的细节都在极力渲染人物细微的内心和精神力量,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延展了影片的情感维度。这些细节含蓄而富有真情,承载着叙事中的关注点,使故事生发出深远的意境,实现民族情感的传播与共鸣。

(二)多线并行强化叙事张力

剧情、故事是体现影片内涵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通过挖掘故事链条中的各种关系,巧妙设计桥段,使得一些老生常谈、司空见惯的话题有了新的韵味。《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未采用单纯的线性叙事,也未设置绝对的正反矛盾,而是通过对冲突性细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将各条线索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关于“寻找”的多线索叙事结构。

影片内容以阿依古丽的少年视角展开,故事主线是驻村工作人员阿里木江寻找拥有舞蹈梦想的少女阿依古丽,而寻找阿依古丽这件事又生发出多条“寻找”的副线。在本片中,虽然主线副线十分明显,并未有过多的复杂性,但仍存在着多重矛盾冲突:何建疆队长的驻村工作承载着不被村民接受的阻力,村里肃重压抑的氛围一时难以驱散;阿依古丽怀揣着对舞蹈的热爱,但被宗教极端思想蒙蔽的父亲百般阻挠,一心想早日嫁女,父女之间矛盾重重;艾山江执着地等待母亲归来,却不知母亲早已去世的残酷现实……这些副线在主线的引导下不断推进着故事的发展,在人物情感变化中酝酿着澎湃的戏剧力量。影片最后,当阿依古丽在村民大舞台墙上看到自己当年的舞蹈绘画时,“寻找阿依古丽”的主线即刻完成,而其他副线也完成了各自的“寻找”,强大的戏剧张力不仅使故事立体饱满,更激荡出强烈的情感浪潮:村民们纷纷重拾鼓槌,纳格拉鼓声响彻在天山脚下。

三、现实主义下的主题深化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关注现实方面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电影也未放弃对现实主义的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将主流话语与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解码,表达出时代风貌下新疆特有的民族个性,使民族大爱具备了联结新疆民族文化特性的超越性价值,让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奇观走向亲近。

(一)普世价值观的表达

主旋律电影具有明确的价值视角,身处电影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新环境下,“民族题材”既是主旋律电影的核心,也容易束缚电影主题的表达层次和传播范围。大众对于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有一定陌生感,对于非本民族文化的阐释部分,需要导演以人类的共性出发,利用人们认知的共同元素开发情节,构思出不同民族之间灵魂相通的故事。

在本片中,故事的核心是勇敢追逐舞蹈梦想的少女阿依古丽,渴望通过跳舞带给人们快乐。故事背后实则暗含了另一层寓意,即无论发生在内陆还是新疆,这是符合现代生活与人类共识的普遍向往与追求。极端的宗教思想是阿依古丽舞蹈路上的劲敌,她追梦过程中的坎坷,是人类在追求自由、冲破禁锢之路上荆棘塞途的常态。而这一主题的选择,亦不再像以往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中重点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边疆人民和政府人员之间的“二元对立”,导演聚焦的是存在于普通民众之间的艰难困苦。阿依古丽对舞蹈的痴迷、托乎提老人对纳格拉鼓的依恋都在工作组人员的引导下,得到了最终的释放。电影叙事焦点的转换,构建的并非少数民族的主体意识,而是普天之下皆同心的文化表达。它超越了民族形态,超越了民族团结主题的普遍性——民族团结问题不只是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更重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都有追求自由和梦想的权利。

(二)民族文化的新塑

电影的制作过程包含着民族文化被发现和吸纳的过程,借助地理奇观生产“文化奇观”,少数民族的空间位置为营造电影中的文化震惊效果功不可没。《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用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示新疆人民对现实的困惑和对理想的坚守,在融入友情、亲情的同时传达了对于民族文化的关注。在片中,新疆民族文化特性通过风景、民俗生活被强调出来,画面里南疆原始状态的房屋街巷、婚礼、服饰等真实可感,众多本土演员在民俗表演、文化展示等方面也十分亮眼。一向在少数民族题材中从容展开的歌舞、爱情等文化情态,均寄寓着人民群众在投入阶级政治之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早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被“异托邦”化,呈现出封闭、原始、与现代社会隔绝的模样,成为主流社会投射想象之地,把少数民族按在了刻板印象中。《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秉持着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将视点聚焦到民众的生活百态,以全区开展的“访惠聚”驻村工作作为叙事主线,在“鼓”和“舞”的推进中反映民族现状,艺术再现了当前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生动现实。影片末尾呈现的炫酷舞台,把山村中的南疆人民送到了时代前沿,不仅强烈讽刺了极端思想企图封锁人心的丑态,更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下活力迸发的新疆,完成了影片在呈现民族生活现代性方面的有力表达,打破了文化隔离的枷锁。

四、结 语

艺术创作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中,主旋律电影的审美创新对于实现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电影主题的立意突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创作者们,在反映民族人民生活状况的同时,在艺术创作上勇于探索,在新时代的语境中革新艺术追求,为新疆少数题材电影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高潮。

猜你喜欢

塔克拉玛干鼓声少数民族
鼓声越千年
苗鼓声声
塔克拉玛干的丰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骆驼的眼泪(诗)
肚子里的鼓声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塔克拉玛干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