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与培育研究

2019-11-07曹翠史默琳

文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培育传统文化

曹翠 史默琳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承载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又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得到更好地弘扬。文章以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调查为基础,探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发展就有希望。”[1]大学生作为精英群体,承担着国家和民族未来蓬勃发展的重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现状,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复兴重任。而当下大学生处于各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思想活跃的同时又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民族精神相对缺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源泉,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出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乃理所必然。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科学内涵与关联

1.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结合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在内部形成的稳定的,以儒道精神文化为主体的,具有不同时期各民族文化交融特色的,涉及政治、思想、经济、艺术等各领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思想、文字、语言等形而上的内容,也包括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书法音乐、武术服装、雕塑曲艺、民风民俗等形而下的内容,传统文化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无处不在。

现代民族精神最先由赫尔德在《另一种历史哲学》中首次提出,当时标明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近代才开始关注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以儒家思想精华为主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理想品格、价值标准、心理构建、思维模式的思想精髓,是促进民族前进发展、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驱动力,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之魂”和精神支撑,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之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2]正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影响下,塑造了一代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是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从爱国诗人屈原的“岂余心之所惩兮,虽九死而尤未悔”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理想。胡锦涛主席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3];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4]。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求索中,形成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魂魄”,成为引领着亿万中华优秀儿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培育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犹如母体和子体的关系,相互作用,共动发展。

A.中国传统文化承载和孕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而来的,而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的积淀而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心理构建、价值标准,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繁荣壮大的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之源,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才会越发深厚,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旦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民族精神的培育就缺乏了根基,结果必然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相背离,致使一代甚至几代人走向精神的荒芜。

中华民族精神无处不在,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激发民族活力,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推动民族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和驱动力。正是有了中华民族精神,才有了无数英雄儿女为民族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而在所不惜,才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延续,才使得民族精神成为民族繁盛壮大的强大精神推动力,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烁着最为耀眼的光芒。

B.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要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在当前各种思潮文化猛烈撞击的时代下,要用适应社会的发展的眼光和凸显中华民族特色的视角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培育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换句话来说,就是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来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反过来又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来重新塑造民族的性格,强化民族精神的培育。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

要切实推进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必须找准现今大学生在民族精神方面的欠缺和不足,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笔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张家口市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了关于传统文化认知和民族精神現状调查问卷。通过比对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虽然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消极状况,大致如下:

1.对民族精神的认知较为浅薄模糊

对民族精神有初步的认知,但缺乏深层的理解,对如何践行民族精神存在模糊认识。68.2%的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40%的学生知道反映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迹;51.6%的学生则认为和平生活中,没有机会去践行民族精神,缺乏践行民族精神的途径。

2.对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认知偏差

35.3%的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在国家危亡时刻能够挺身而出;35.2%的学生分不清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12.6%的学生认为破坏进口商品就是爱国。

3.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的淡化

15.9%的学生认为报效祖国是自己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事情,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39.7%的学生不愿意中断学业服兵役。

4.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的弱化

46.2%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为优先考虑自己,37.3%的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物质丰富,没必要艰苦奋斗,应多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鉴于大学生呈现出来的较为消极的民族精神现状,有必要高度认识和重新梳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两者之间找到巧妙的契合点,以传统文化为助力,使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再上新台阶。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责任重大,不仅需要各方面的协力配合,还必须结合当下民族精神培育的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的放矢。

1.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体系建设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基础建设,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全面考虑。首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为人处世的方式,家庭应该用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让民族精神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长,做到民族精神的代际传递。其次,要树立和营造爱国敬业的社会根基和氛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内外和顺的政治环境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供连贯性的有利条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舆论引导,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才能有根基。再次,学校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情况,有系统地、渐进地将传统文化、主旋律的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体系中。通过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从本质上改善民族精神培育的环境,形成全面的培育环境体系。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引导培育有机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中

缺乏教育,集体意识就会淡化,历史的记忆就会断层,精神就无所依存、无法承载。要以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为助力,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自然融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一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大力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发展,改善教师队伍的待遇、地位和职业声望,使其安心任教,潜心钻研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二是要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摒弃一本教案说到底的陈旧模式,灵活应用参观见学、课堂讨论、演讲等实践性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当下社会热点和思潮,注重学生的切身体会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3.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悟培植民族精神

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最好课堂。一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当地的历史教育景点,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温习历史的过程中激发民族精神的培育;二是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小学、中学、社区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中华民族精神,在亲身讲解中加深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的知识层面,而是通过实践得到丰富和提升。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和各种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大学生各自的专业的擅长出发,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医疗下乡、文化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造福社会的实践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强大号召力;四是发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战场的优势,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共建和谐校园、共建文明社区和文明城市、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等活动。张家口高校要充分借助2022年举办冬奥会的契机,结合冬奥志愿者服务,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打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民族精神逐步内化为优良品格。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营造浓厚的培育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优良品格。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人文知识讲座,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利用读书报告、诗歌影视经典品读、高雅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热情,使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耳濡目染,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成为具有优良精神品格的,敢于承担民族未来发展重任的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設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张家口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和培育研究—以张家口学院为例”(2018054)。

(作者介绍:曹翠,韩国全州大学韩中古典文化学在读博士,张家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史默琳,张家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培育传统文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