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德绵军民融合一体化之绵阳路径研究

2019-11-06李晖陈丽娜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民融合

李晖 陈丽娜

摘要:实施“一千多支”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新格局的新要求,使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成为顺应多点多极战略的优势统合。成德绵在产业特长、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统筹规划,优化成德绵军民融合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布,从绵阳自身的优势特色出发,进一步拓展绵阳在成德绵经济发展中的空间,提出绵阳在成德绵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路径,可加速推进成德绵地区一体化增长,集聚经济达到更高程度,加快全创区的建设速度。

关键词:成德绵;军民融合;国防科技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9)03-0071-04

2015年9月,中共中央把四川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要求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主要内容,依托成德绵地区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试。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正式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对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了进一步对接国家军民融合试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要求,改善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2018年6月30日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成都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加强和深化不同区域的发展联系、发展合作和发展融合,着力形成“一干多支”的发展格局。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奠定经济强省坚实基础。《决定》强调,“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用好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直通车机制。完善专项支持政策,在重大项目布局、创新人才激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作为成德绵中重要的一环——绵阳肩负着为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重要使命。因此,亟需深入思考绵阳如何紧紧抓住成德绵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机遇,走出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实现四川发展战略、具有绵阳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路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在四川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改革试验中当好排头兵。

1绵阳推动成德绵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2018年11月20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构建成德绵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带。以军民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争取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改革试验与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协同。”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一座科技城,由党中央、国务院2000年9月正式批准建设,是国务院、中央军委--“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批准认定的以军民结合为主题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委2014年决定建设的“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建设16年来,在国防科技潜能释放、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两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活力和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1.1军民融合科技实力雄厚

作为三线建设的国防科工重镇,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防科研院所18家,“两院”院士26人,科技人员数量达21万,国防军工科技智力密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绝大部分集中在成都和绵阳。目前在国防军工领域中,除船舶工业外,绵阳在核、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武器装备等科研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和较高的水平,国防科技资源富集。在绵国防科研院所承担和参与了战略武器、高技术装备、载人航天、大飞机、军用磁性材料等重大国防科研生产项目1000多项,取得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在核应用技术、激光、空气动力、燃气涡轮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及世界级水平。绵阳作为我国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科技成果转化潜力巨大。绵阳2014-2018年科技技术指标见表1。

1.2军民融合科技机构种类齐备

绵阳作为与11大军工集团占据同样重要地位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部所在地:除了拥有国防科研院所总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还拥有正军级部队研究中心——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军工集团下属一级研究院——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和其他各种层次、级别研究所。这种在二级城市跨军队科技、国防科技两大体系并存,科研总部和总部隶属研究院所多级别、全层次研究机构共处的现象,在全国实属罕见,也给绵阳进行国防科技机构改革的创新试点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绵阳肩负着为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经验、作出示范的重任。

1.3军民融合制造产业链条完整

绵阳具有明显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截至2016年5月20日,绵阳市拥有389家军民融合企业,除了老牌的长虹、九洲以外,新的军民融合企业如九元科技、利尔化学等发展迅速,目前绵阳军民融合产业比重已占绵阳工业经济比重一半以上。绵阳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先进、生产能力强大,形成了一大批竞争优势明显、规模优势强大、拉动效应显著的军民融合龙头企业,正在形成完整的军民融合产业链条。2绵阳在成德绵军民融合一體化发展中存在的劣势

虽然成德绵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已经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进行了一定的产业布局,但总体技术创新力量薄弱,技术创新对经济贡献率低,如成德绵生产制造业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存在过度竞争的情况。同时,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绵阳军民融合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仍然突出,军民融合仍未从根本上破题,导致绵阳在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其在科技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

2.1军民融合本身难度系数比较大

军民融合涉及军队、军工企事业单位、政府国防科技分管部门、地方政府等多个主体,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方式、政策办法、资金和人才、经营环境等多个领域,涉及国家安全、历史包袱、思想观念等多种影响,比一般的产业融合难度系数更大。绵阳从科技城建设以来,一直在探索和寻找军民融合的路径和方法,虽然实现了发展、取得了突破,但仍未建成人才、技术、资本、企业有机融合的军民融合生态系统来破解这一难题,距离党中央、国务院的定位还有一些差距。

2.2绵阳军民融合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在绵国防科研院所中,九院属国务院计划单列的副部级单位;风洞试验中心是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管理的正军级单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是中航工业直属的一级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隶属于兵装集团,这些院所人、财、物的实际处置权在总部,不在四川也不在绵阳,省市政策难以在院所顺畅实施;同时,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和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公管理,其领办创办企业受到制度的限制和舆论的评判,特别是受到绩效工资总额、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的限制,导致其积极性受限。在军民融合推进方面,除装备发展部门以外,绵阳科技城对军队的力量和资源利用和发挥不够。

2.3绵阳国防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约束多

绵阳科技城的优势主要在国防科技,而非国防工业,由于我国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缺乏参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普遍重军工,轻民用,重研制,轻转化,重设计、轻制造,缺乏适应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决策权力高度集中,成果转化审批繁琐。而绵阳因在核武器科研方面水平较高,成果转化的困难尤其突出。由于核武器技术门槛高、保密性强,导致其“民进军”的难度较大,共享程度较低,影响了绵阳科技城的军民融合深度。

2.4绵阳自身发展条件和环境存在先天性不足

绵阳地处我国西部,是一个非省会的二级城市,不靠边、不沿海、不属于东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境内多山,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西面、北面均是大山,交通不便,西面是欠发达的阿坝州,北部、南部、东部濒临地区均比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低,接受周边城市辐射发展水平不高。从文化传统来看,绵阳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山地农业地区,经商办企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加之,绵阳的人才、技术、信息要素过多的集聚在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涉军高校中,被束之高阁,能够自主使用的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生产要素匮乏,导致军民融合动力欠缺。

3绵阳在成德绵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中的路径思考

根据上面对绵阳在成德绵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中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绵阳在成德绵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中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绵阳的国防科技优势,加速释放国防科技潜能,加速将解密的军用技术和有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双向交易转移,提升国防科技产业化的能力,变国防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的“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形成以“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如图1所示。

3.1建立和完善绵阳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工作体系

1)加强横向协同。绵阳市政府加快与军队相关部门签署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科技城为载体,围绕项目研发、科研攻关、军事采购、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军地双方明确牵头单位和联系人,建立会议机制、联系人机制、沟通协调机制、重大事项通报机制等。

2)推进纵向互动。绵阳市可增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作处,各区县明确军民融合发展主管处室,并经常性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摸清绵阳科技城企业开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基础、需求,征求企业的意见建议,加强与企业互动,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3)注重内部整合。绵阳市可由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市政府金融办和各区等涉及国防军工科技军民融合的单位派驻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加强力量整合,推进绵阳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作。同时,选择与军民融合发展紧密相关的产业技术联盟、协会,深入开展军地对接和试点建设。

3.2推进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一直发挥着主体作用。绵阳已汇集了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在国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牵头的国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前沿探索、先期技术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为武器装备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知识积累和核心技术储备。

3.3加快形成以民口企业为主体的军民融合产业

1)推进产业联盟建设。绵阳应打造涉及军民共用领域的产业联盟,在注重发挥既有联盟作用的同时,积极推动两新产业联盟的筹建,如无人机联盟、特种机器人联盟。

2)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绵阳虽有大量企业从事军民融合相关领域,但还存在军民协同不足、项目带动单一、体系化不够以及可持续性弱等问题。所以应整合绵阳军民融合科研、技术、制造和人才优势,推动企业强强联合,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建立上下游延伸的军民融合产业链和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推动绵阳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军民融合高新产品,扩大军民融合市场规模,提升产出水平,加速成德绵地区经济发展。

3)注重优势带动。绵阳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子工业生产基地,信息化建设的物资基础和人才基础都具有较强优势,所以绵阳应抢占制高点,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方面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合建共用,遵循军民各有侧重、相互促进的原则,在信息传输、计算存储和基础服务设施、信息获取和处理措施等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建设,提高整体建设效益。加强军民共用信息系统建设,将网信应用与服务作为推动绵阳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载体,构建军民兼容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军民一体信息产业,畅通军地供需信息发布渠道,组织先进民用信息技术供需对接,共同培育自主化网信产业生态链。

4)鼓励兼并重组。根据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绵阳对与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应进行整合,实施兼并重组,向“专、精、细”方向发展,形成以军民融合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增强企业实力和协同效应。

3.4建立和完善以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

1)服务平台建设。2016年5月26日,全国唯一的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绵阳正式揭牌运营。绵阳应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完善促进军民融合的配套服务环境,着力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运作规范、支撑力强的服务平台,增强在研究开发、工业设计、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设施共享、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支撑能力,从而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为推进绵阳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科技资源共享。推动军民重大实验设施、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共享,军民统筹使用相关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优化配置。目前,无论是军工资源对社会开放,还是社会资源向国防军队建设服务,开放共享都不够。绵阳市应加强沟通协调,在确保安全保密等前提下,对于新建的资源加强统筹,对于已有科技资源分类推进开放共享,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3)人力资源开发。针对军民共育模式不健全、共育质量难掌控,特别是急需人才的军地双向交流困难等问题,创新军民科技融合人才共育模式,加强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高端特殊人才的共育共用,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发掘运用顶尖专业人才,开辟高端人才引進绿色通道,打造高端和特殊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