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散记

2019-11-06曹家麟

今日民族 2019年9期
关键词:海拔藏族雪山

文·图/曹家麟

珠穆朗玛峰,这是西藏永恒的地标,一定程度上,其挺拔的身姿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符号。

为什么去西藏?

在西藏阿里的普兰县眺望冈仁波齐,藏族人的神山,山下一头藏野驴正在悠闲地觅食。

西藏日喀则的吉隆县,从海拔5300多米的马拉山口前往吉隆沟的一段公路,全是“发卡”弯。这样的道路增添了青藏高原的“秘境”色彩。

对西藏的认识其实可以追溯到我的少年时代,那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农奴》,讲西藏在新中国成立前,奴隶制给藏族同胞造成的苦难,很多画面触目惊心。里面才旦卓玛唱的主题曲《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成年以后,对西藏逐渐有了了解,开始关注西藏的发展与变化,对于那片遥远而神秘的高原圣地,置身其外的我心驰神往,特别想去看看雪山,去了解藏民族的生活。

我们过去概念中的所谓名山,并不包括西藏的雪山,而所说的“三山五岳”,比如峨眉山吧,海拔也不到4000 米。但是你到了西藏,随便一座雪山,海拔就是六、七千米,它们给你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内地那些“名山”断难做到的。我是在海边生活的,当领略过大海的浩瀚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雪山的永恒。人类历史才几千年,而这些山,千百万年前就在那里了。

在西藏那曲班戈县境的圣湖纳木错边,远眺海拔7111米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牦牛仿佛是雪域高原天然的点缀,实际上它们是藏民族生产、生活忠实的伙伴。

青海玉树结古镇“赛马节”上的藏族姑娘,无论是服饰还是精神面貌,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从中我们看到藏族牧民生活可喜的变化。

青海玉树州结古镇“赛马节”甩“哦嘎”竞赛。“哦嘎”是藏语音译,是放牧时用来驱赶牛羊的抛石器,业已演变成在传统节庆上的运动项目。

在这个传统节日上,藏族青年们加入了很多文化展示的环节,这是再现的“游牧”生活。2019年7月25日,青海玉树州结古镇“赛马节”上拍摄。

藏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很恶劣,高寒缺氧,大部分区域植被稀少,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 米,一路上,你连一棵树都见不到。藏族在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地上耕植、放牧,用世世代代的生命和汗水固守着自己的家园,创造了生命耐力的奇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我看藏族,要看他们的服饰、居所、生活习俗和生产劳动,感受他们旷达无羁的生命人格。

足迹和印象

从2011 年第1 次进藏算起,西藏我先后去了4 次。2011 年去的时候,我刚刚学摄影,第2 次是2013 年,第3 次是2014 年。那次是我和我夫人开了一个小车,走川藏线318 国道,然后从青藏线回来,现在想起来挺冒险的。本来觉得以我的年龄,不会再去了。结果,2018 年有个“喜马拉雅冰川之旅”一下子吸引了我,于是,去年6 月我又去了一次。

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的一个藏族妇女刚买了一只小牛,她非常高兴,给牛脖子上挂了一个发声清脆的铃铛,一路响着回家。

这4 次进藏的经历,还有数次青、甘、川、滇四省区藏地游走的经历让我收获满满,觉得此生真是无怨无悔。那些凝视雪山的时刻,我至今记忆犹新。怎么说呢?当你历经千辛万苦,拖着疲惫的双腿,伫立在雪山脚下时,你会静默无语;当太阳把一座座雪山的山顶依次照亮、风停止了脚步时,你会陷入冥想。想你的人生是怎么过来的,想特别特别多的事,就像是心灵回归,而不仅仅是游历。

从2011 年到2018 年,历时7 年,西藏的变化太快了。这些年,国家对西藏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在很多地方,你都可以看到内地省市对口援建的那些藏式民居、小学等,非常漂亮。你再看藏族同胞的服饰、表情、甚至眼神都和7 年前大不一样,极具幸福感。西藏从过去的奴隶社会,跨越发展到现在这个状态,真的非常令人振奋。

我记得第1 次去拉萨的时候,心里非常紧张,害怕有高原反应。我先是在青海西宁(海拔2200 多米)待了几天,先适应一下,然后再往上走。当时的想法,如果在拉萨(拉萨海拔3700 米)感觉不好的话,赶紧往林芝走,林芝海拔低一些,又有去成都的飞机,可以直接下高原。再后来,一次一次,胆儿越来越大,就去了更多地方。4 次进藏,林芝、那曲、日喀则地区都走过了,珠峰大本营去了2 次,阿里去了3 次,往西最远到班公错。2014 年自驾那次从威海出发再回到家,我的车跑了12000 多公里。

一条简易的路修好后,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路边架起了太阳能路灯,生活正悄然改变。2013年10月9日摄于西藏那曲的安多县。

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的藏族村落,前景是高原黑颈鹤。这种和谐的场面,在藏地并不鲜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梦寐以求的农业现代化,在西藏、青海等地,都常见。2014年9月23日拍摄于西藏日喀则的拉孜县,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抢收青稞。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正在给牦牛挤奶的藏族妇女曲珍,她家里养了二十多头牦牛,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这是藏民的火塘,日常生活呈现的文化,同样是藏地永恒的风景。2019年7月27日拍摄于青海玉树的扎多县。如今在玉树,这种牛毛毡房和土坯砌筑的炉灶已不多见。

在圣湖玛旁雍错岸边居住的藏族一家三代。拍摄于西藏阿里的普兰县。

西藏阿里的古格王朝历史遗迹,藏文化的重要源头。拍摄于西藏阿里的扎达县。

一个藏族老太太用酥油茶招待家访的援藏干部。在日喀则地区差不多每个乡、每个村委会都有援藏干部。2013年10月1日摄于西藏日喀则的江当县。

从西藏拉萨市南山的一个人工湖角度,看布达拉宫的早晨。

照片故事

有一张照片,我取名为“援藏干部到我家”,一个老奶奶抱着酥油茶壶招待客人。这是在一个村子里拍的,当年在日喀则地区,很多乡、行政村都会派驻援藏干部,我接触过他们其中一些人,他们跟当地藏族干部、群众相处得非常好,我就是由一位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陪着我进村拍摄的。我拍摄的这个老阿奶非常有意思,临走的时候,还捏了把青稞面,在我的胸前抹了两下,我猜是祝福平安吉祥的意思吧。

猜你喜欢

海拔藏族雪山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高海拔的甘南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雪山历险记
雪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