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李尔王》

2019-11-05赵树莹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李尔王莎翁人文主义

“父亲,我对你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的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我爱您是不可以用数量计算的”“我跟姐姐是一样的,就凭她你就可以判断我……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无上的幸福。”《李尔王》一开始,莎士比亚就用他那超凡脱俗的语言才能和娓娓道来的表述能力让两个姐妹的口中吐出夸张变形的语言,我仿佛可以看到两个虚假谄媚的面孔在父王面前着急地用华丽的语言和高尚的辞藻装饰掩盖着自己虚荣自私的灵魂。当父王在世,她们摇尾乞怜,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金钱和财富不惜代价。而科迪莉亚,这个柔美善良的小公主,在两个姐姐之后向国王诉说自己的爱。她宁愿自安于物质上的贫穷也不向谄媚虚假低头,“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約的丈夫,将要得到我一半的爱、我一半的关心和责任”。李尔王勃然大怒,他剥夺了小女儿的继承权、立誓与她断绝关系、希望让诅咒成为她的嫁奁。在这样一场变故中,虽然曲意逢迎的人占了上风,但让我们广大读者认清善恶、分辨美丑:忠实的肯特直言极谏、明辨的法兰西王尊敬真诚、贪婪的勃艮第公爵拒绝贫穷……这场闹剧似的变故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心底的美丑善恶。

然而就财产分配的闹剧本身来看,我认为它包含着许多荒诞不经和戏谑可笑的因素:李尔王作为不列颠国王,在给女儿们分配土地和财富时却用“说说你们中间哪个人最爱我”这样荒唐的办法。要知道,一颗赤诚的心灵怎能用言语去表述穷尽?一个阴险的人却可以用言语去伪装善良——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昏庸的国王和一个黑暗的时代。莎士比亚在戏剧一开始营造的这样的氛围和场景,向我们展示了“李尔王”这个昏庸无度、喜怒无常的暴君形象,他代表着那个混乱而疯狂的时代。他是那个盲目疯狂时代的缔造者,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充满疯狂和动乱的年代里:君不君臣不臣、父子反目、兄弟相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是一个罪恶横行的悲惨世界。

随着剧情的发展,李尔王把自己的所有都赐予了两个女儿,他的手中再无权力与地位,他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而又到风烛残年的可怜老人。他不念旧情地把忠诚善良的小女儿驱逐走,此时只能依仗戈纳瑞和里甘。然而,这两个女儿却日益显示出冷酷无情、包藏祸心的一面。当老父亲可怜巴巴地跪在地上请求体面的衣服、舒适的床铺和可口的食物时,两个女儿却无动于衷:“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们——”“您总算拣了适当的时候给了我们”;当曾经暴虐无常、威风凛凛的李尔王抛下尊严、卑微地请求两个女儿善待他时,别样的、彻底的悲哀在读者的心中升腾。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惊天动地的暴风雨的无情,傻瓜弄人的挨淋受冻、无家可归的惨象,使李尔有生以来第一次痛切地想到旁人的冷暖;而从此刻开始,李尔禁不住联想到社会上普遍存在受难的人们,他跪下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腹中饥肠蠕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是李尔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升华。他把自己的命运跟一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在意识上统一了起来,他个人的悲剧就和广大人民的悲剧结合在一起了。而这也是李尔王的人性复苏的过程。剧中的暴风雨场景是全剧的中心和转折点,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精华。自然界的暴风雨在剧中与主人公李尔的内心的风暴相互呼应。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理想贯穿其一生,但强调程度前后却很不一样。早年,他对人文主义充满了信心,坚信人文主义有辉煌前程,他认为“只要依靠忠诚于国家的贤明公正的君主就可以实现普遍和谐的人道主义原则,使国家繁荣富强。”于是他写了一系列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但到了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各种社会矛盾表面化、尖锐化,统治阶级日益腐朽、残暴、专断,特别是詹姆斯一世上台以后,采取了更强烈的高压手段,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难,社会十分黑暗。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开始动摇。动乱的时间使他认识到,他所渴求的理想君主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他所向往的通过理想君王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只是一种空想,现实世界中的重重罪恶不是人文主义者独自所能消除的。因此,在他创作悲剧的整个阶段,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越来越减弱,浪漫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淡薄,而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描写则越来越突出。在《李尔王》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浅薄。过去视为神圣的家庭人伦关系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破坏,在金钱关系支配下连亲生子女都利欲熏心、忘恩负义。另一方面,作者也着力抒写昏聩的国王只有通过沦为乞丐的痛苦经历,才能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从而完成莎士比亚所希望的道德改善,变成合乎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纵观全剧,莎士比亚把人文主义的光辉集中在小女儿科迪莉亚身上,她代表着莎士比亚心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形象——真诚、正直、善良、无私,她是爱与美的化身,虽然莎翁对她着墨不多,但她却成了莎翁笔下最美的女性人物的代表。

人文主义理想贯穿莎翁的一生,在人文主义光辉的照耀下,他的笔下诞生了一批批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他们高举着莎翁的人文主义旗帜一路高歌猛进,将人文主义思潮蔓延整个欧洲。至今,我们依然会被莎翁的理想光芒照亮,是因为我们心中从未停止过人文理想的追求。

作者简介:

赵树莹(1995-),女,籍贯:河南南阳,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李尔王莎翁人文主义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莎翁故居梦游记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453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话剧《离去》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死亡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