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科学精神教育的新形势与新策略论析

2019-11-05朱路遥王一升

科技视界 2019年28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求真互联网时代

朱路遥 王一升

【摘 要】互联网时代高校的科学精神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应结合其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背景进行判断。对于网络的沉迷和依赖容易导致高校学生缺乏求真求实的意识、陷入迷信邪教的侵蚀和弱化创造创新的思维,因此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立场和信念,营造健康向上和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发挥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从而推进高校科学精神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网络迷信;求真

中图分类号: G647.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8-018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85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但也引发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对于高校的科学精神教育而言即是如此,其在互联网时代里呈现出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的研究成果往往聚焦于科学精神本身的弱化与提升,[1]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所欠缺,尤其是未能回应如何基于网络应用推进高校科学精神教育。故而有必要立足于前人的基础之上,全面分析并把握互联网时代高校科学精神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新挑战,尝试回应如何及时更新改进工作的形式和策略,有针对性地拓展工作范围,从而更深入和更有效地提升高校科学精神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 新时代:互联网时代高校科学精神教育面临的形势判断

1.1 培育科学精神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从全球视野来看,科学精神的诞生与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密不可分,是有关科学的深层理念、传统和价值等逐渐发展与融合的思想产物。在一百年前发生的伟大的五四运动过程中,率先觉醒的中国人民树立起“赛先生”的旗帜以提倡科学精神,高校学生就是其中以科学精神追求进步和救亡图存的生力军。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科学精神作为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百年历史性飞跃进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1.2 培育科学精神的现实背景及其内涵

就当前时代而言,科学精神是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能够在前进道路上完成任务和克服困难,更凸显了弘扬科学精神的必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2]也就是说,培育科学精神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应该想方设法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树立理性、创新、批判的正确观念,既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纯洁与稳定,也为社会培养更多能够创造价值的优秀人才。

2 新挑战:互联网时代高校科学精神教育存在的症结所在

2.1 沉迷网络导致学生缺乏求真求实的意识

由于互联网承载的信息和内容非常丰富,获取这些资源的便利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容易导致几个方面的不良后果:(1)对网络娱乐的沉迷,如通宵达旦玩网络游戏、浏览网络色情内容、看网络视频等。尤其是有些的自制力较差学生整日沉迷其中,耽误学业,丧失了通过课堂和实验室进行求真求实的探索动力;(2)对网络资源的滥用,不少学生为了应付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或毕业论文等,竟堂而皇之地通过网络搜索进行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出一篇文章交差了事,完全背离了撰写论文和报告的初衷;(3)对网络话语的效仿,如今网络语汇更新速度快,内容庞杂,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也常有变化,习惯上网的学生接受了网络语境之后,对于一些烂俗乃至有害词汇的认知也会产生改变而习以为常。

2.2 轻信网络导致学生陷入迷信邪教的侵蚀

成长于网络时代的新一代青年人对多元文化有更高的包容性,对信息的接纳能力更强,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更高的追求,因此常因为兴趣的驱动而向某种文化靠近,借助网络参与不同的文化群体之中。部分邪教藉此机会披上互联网的光鲜外衣以吸引学生,往往通过“非常隐蔽的方式渗透”进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3]其中性质相对较轻的迷信如线上算星座、面相、命数等,仅凭编程软件对数据资料的随意组合竟可使部分学生深信不疑;性质较严重的则往往以汉服文化、公益文化等吸引大学生的文化热点进行自我包装和掩护,削弱大学生的鉴别和抵御能力,或以文化圈容易形成活动集体、集会活动较为自由的特性为组织基础,在文化活动的掩护下开展传教。网络的无处不在使得一些学生丧失理性判断能力,分不清何者为科学,何者为伪科学,容易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2.3 依赖网络导致学生弱化创造创新的思维

如果说科学精神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那么其中的主观性就是指必不可少的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既体现于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过程之中,也体现于无数次从错误和失败中爬起来的学习过程之中。但是反观一些过于依赖网络的学生,不仅会直接从网络资源中摘抄信息而没有思考的过程,而且容易把网络上现成的信息当成所有的信息而止步不前。当代大学生几乎从小就生活在接触网络的环境里,已经习惯按照网络程序预设的固定的运行方式和运行符号进行操作,因此容易被虚拟世界异化其主体性。尤其是那些把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网络之中的人,网络就基本上成为其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和主要意义,这使得其本身应该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征被大大弱化。

3 新策略:互联网时代高校推进科学精神教育的对策分析

3.1 坚定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立场和信念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已经从唯物史观的高度阐述了科学的诞生根源和历史作用,提出要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学习马克思主義的科技观就是掌握了科学精神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思想武器,不仅是学习如何认识科学和发展科学,而且是学习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是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可以用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使其能够主动抵制形形色色的迷信思想或邪教组织的侵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理性能力、思辨精神和创新思维,帮助他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提出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提炼新理论,从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自觉地深入地贯彻科学精神。

3.2 营造健康向上和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

健康向上和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应开展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精神素养,推动形成求真求实、崇尚科学的校园风气等。例如,科学教育的加强不但使高校学生远离邪教,避免邪教侵害,而且有助于培养包括互联网人才在内的科技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事业提供规模、结构、质量等均有保障的、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4]高校当中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构成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应鼓励、支持举办各种校园主题活动,形成活跃、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应该借助学生常用的微信、微博、QQ、豆瓣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探索既接地气又充满正能量的方式,主动占领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线上阵地。

3.3 发挥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的促进作用

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理应在高校的科学精神教育工作中扮演主力军的角色。从课程改革的视角来看,既应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建构包括技能、方法和价值等多个层面在内的目标体系,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也应设置完善的课程系统,实事求是地设计贴近知识本身、贴近实际生活、贴近社会需求的科学课程内容;还应确立多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研究中和在实践中真正领会科学精神。从师资建设的视角来看,高校教师队伍本身就应具备一定的科学史知识储备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以此为榜样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直接熏陶。另外,也应该鼓励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科学精神,大胆尝试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科学精神教育的更好模式。

3.4 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

强调培育科学精神并不意味着忽视培育人文精神。假如只知大力培育科学精神,那么会导致唯科学主义的思潮走向泛滥,长此以往也将有害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只有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胆识、气魄和情怀的科技工作者。因此有必要在科学精神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根据条件适当增加各类人文课程设置,补充文学、史学、哲学、美学、艺术等各领域的人文知识,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品格。在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中,也应该提倡学生对科学技术进行人文反思,以积极的态度推动科学和人文之间的互动。并且,可以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前面所述营造校园文化、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等策略结合起来。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科学精神教育面临新的形势,迎来新的挑战,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育对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響力决定了高校科学精神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多管齐下推进反邪教工作。同时,针对科学精神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形势下的未来其它形态,也应及时更新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拓展工作范围,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求真互联网时代
张锦绣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