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工子弟学校基于“水文化”引领的特色校园建构

2019-11-05王勇金海东

教师·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水文化教育实践

王勇 金海东

摘 要:作为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浙江省嵊州市三江街道阮庙学校与水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学校面对教育品牌发展的时代需要,提出“水文化”治校方略。水为生命之源、文化之源、谋福万物,却与物不争上下,这是水的优秀品质。学校把握“水文化”核心价值,设计特色校园整体构思,从环境熏陶、课程建设、校本深化、主题活动、综合实践、家长提升入手,完善管理,全力打造“水文化”教育品牌。

关键词:民工子弟;水文化;育人化人;教育实践

面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结合现代学校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及教育理念、管理机制、课程活动、环境创设、办学特色、品牌建设的发展,浙江省嵊州市三江街道阮庙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提出“水文化”治校策略,意在师生中弘扬水為生命之源、文化之源,推崇一切关于水的优秀品质。把握“水文化”核心价值,深化“水文化”丰富内涵,完善“水育”文化管理体系,全力打造小学“水文化”教育品牌。

一、“水文化”特色校园的建构背景

(一)基于剡溪渊源的历史文化

水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伴随着中华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水文化。嵊州又名“剡溪”,有着千年剡溪唐诗路的美称。大批文人墨客经此南下,洒下一路诗语,光耀千秋。

(二)基于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

我校位于嵊州市三江街道阮肇故里,地处嵊新融合核心区,高铁交通枢纽处,城市建设主战场。地处黄泽江、长乐江、新昌江交汇之处。流域内交通便利,杭甬铁路、杭甬高速横贯嵊州北部,宁金公路横贯嵊州南部,杭温公路纵贯嵊州南北。江南水利一绝——艇湖水利枢纽工程就在学校附近。

(三)基于学校特殊的民族子弟

我校是嵊州市唯一一所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公办民工子弟学校。在校学生多为外省市户籍,占全校学生数的80%,其中包含了15个少数民族学生,有180多人。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氛围都各不相同,如何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凝聚在一起,就成了我们需要去面对的一个问题。

(四)基于学校立德树人的要求

秉承六十一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水文化”积淀日渐深厚。在积淀、培育、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水文化”特色教育成了学校校园文化辅育的至重追求。学校以“水文化”为主线进行文化构建,传承“上善若水”之校训,秉持“传中华文明,促民族团结,育善美之人”的教育思想,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把握“水文化”核心价值,深化“水文化”丰富内涵,完善“水育”文化管理体系,全力打造“水文化”教育品牌。

二、树立“水文化”特色校园品牌理念

我校依据水文化的建设现状,在原有的水文化教育基础上,为传中华文明,促民族团结,育善美之人,更进一步明确了水文化教育的目标——以水为媒、成人成才,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提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我校将“水文化”深化、内化,在校内开展“水文化”特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蓝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剡溪水文化和学校“上善若水”的文化理念,出台《基于“水文化”引领的阮庙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我校“水之德”德育顶层设计

我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着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水文化”教育基地,把“水文化”品牌融入办学特色,成了我校的办学亮点。因此,完成了“水之德”校本德育体系顶层设计,依托人文环境、校本课程、校外实践、学科渗透等一切具有德育价值的文化资源。

三、打造“水文化”特色校园品牌载体

(一)水文化精神进校园

1.学校办学坚持“水滴”精神

我校制定了“若水教育、浸润生命,让每人都健康成长幸福发展”的办学目标。即学校的管理“若水”:制度建设若水;组织实施若水;教师发展若水。学校的教育“若水”:品质性格养成若水;智力的开发细腻若水;艺体的发展活泼若水。学校的成长“若水”:性格的养育若水;多元成才若水;学习活动若水。

2.教师践行“水滴”精神

我校的教师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关爱精神;涤浊而自清的治学精神;利物却不争的奉献精神;聚滴汇成海的团队精神。

3.学生学习“水滴”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志存高远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人生品格;友善诚信的优良道德;活泼康健的体质状态。

(二)水文化氛围进校园

1.设计水滴校徽

小水滴,有朴实、本真的传统文化表象,又有亲和、形象的感觉。三个水滴代表来自全国各民族的学子,汇滴成河形成了灵动活力斑斓的阮庙学校。

2.开展水娃争章

我校将水滴形状变化合成,形成了三个造型不同、灵动健康、可爱活泼的“水滴娃娃”造型,意寓“乐学、活力、和悦”的优秀品质,通过开展水娃校园争章活动,引领阮庙学生们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们为了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3.吟唱水滴之歌

每年新生入学,我校都会组织学生吟唱水滴之歌——《我们都是小水滴》,在美妙的歌声中,引导学生们探寻水与人类共生存的亲密关系,让学生们知道水的珍贵,激发他们爱惜水的同理心。

四、建设“水文化”特色校园品牌课程

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开展有效教学,不断改善课堂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德育常规渗透

我校将水文化渗透到学校德育,先是在日常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水的优秀品质。学校通过晨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等方式,带领学生观看水的教育片,讲有关水的故事,欣赏关于水的音乐,来引导学生们学习水的品质,促使他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科课程渗透

从学科课程中汲取关于水的知识,如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三年级科学书里有关于水的形态,四年级科学书里有溶液等;美术课上,教师教学生们怎样做简易的染布;体育课上,学生们练习太极拳;音乐课时,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在美妙的乐曲中感悟到古时候人们的情思。

(三)校本课程深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是学校特色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能让学生快速成长的土壤。没有好的校本课程设计与有效的课堂实施,就没有学校教育的高质量,更谈不上建设有品位的学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我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自己的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编写组成员由学校领导、教师组成,编写了《缤纷的水》《精彩的水》《水与科学》《水与安全》《水与团结》《水与科技》等校本教材。

(四)主题活动落实

主题教育活动是围绕主题开展自主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张扬学生个性品质、激发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进行优良班集体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打造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发挥水滴文化的育人功能,成立了水滴合唱团、水滴书画社、水滴舞蹈队、水滴手工坊、水滴篮球队等。每年开展“四节”特色活动,即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四礼”特色活动,即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五岗”校园活动;小水滴社会实践活动;小水滴成长手册等,这些活动使阮庙的“小水滴”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更多样的平台。

(五)综合实践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倡导学生对个人和大自然之间联系的深入体验与认识。让学生在做、考察、探究、設计、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设计出了“艇湖水利—丰泽水电站—嵊州市自来水厂—南山水库—百丈飞瀑—越剧小镇—仙岩嶀山古道—绿溪刘文西的故乡—竹溪勾践尝胆古竹溪(舜江源)”这样一条小水滴研学路线,带领学生在研学旅途中赏剡溪风光、品千年唐诗,从课外调查研究去做好水文化的功课,开展以“水”为主题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们真正树立了节水护水的环保意识。

(六)家长素养提升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学校的“水文化”理念,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提高育人质量。各班经常召开家长会,利用好钉钉、微信、QQ群等新媒体向家长宣传“水品育人”经验,宣扬“善”“和”理念。邀请家长来校为孩子上课,让家长与教师一起,鼓励学生成才。家长与学生合作帮助幼儿园小朋友制作水玩具,设立科学探究角。六一庆典、学校大型讲座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让他们也接受水品质渗透,共同成为水文化的受益者和宣传者。

参考文献:

[1]马 斌.“课程基地建设促进学校文化创新”的哲学追问[N]. 江苏教育报,2019-04-03(4).

[2]金建鸿.全面提升教育品质 促进学校文化创新[N].江苏教育报,2019-04-03(4).

[3]周 梅,朱清一.以课程文本为载体推进课堂文化转型——上海市杨浦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思考与行动[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3):6-11.

[4]竺岳兵.剡溪——唐诗之路[C]//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64-880.

猜你喜欢

水文化教育实践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云南的稻作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