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本土建筑

2019-11-04邓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王澍传统文化

邓芳

摘 要:王澍是中国当下最富有人文气质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能超越争议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用自然的营造智慧重塑中国本土建筑似乎是他的根本旨趣。在致力于本土化营造的建筑理念中,他一是强调位置,建筑位置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尤为重要的。二是强调山水,也就是说建筑自己能重新构成一个小的自然,它一定会对一个地方的环境带来某种改变。三是强调天然,就是建筑状态应该达到某种天然的程度,它最高的审美原则就是道法自然。四是强调人工,也就是指人的痕迹在建筑上面是怎么表达的。

关键词:王澍;传统文化;营造艺术;“重返自然”

一、多元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

中国的建筑文化非常悠久,中国的传统建筑见证了城市文明发展的特有精神内涵与地域文化,犹如一本凝聚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史书,把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哲学、科学技术囊括其中。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建筑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同时西方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也使得很多建筑开始脱离原有的环境的限制,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和欧式风情的建筑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2012年,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这是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师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也是中国本土建筑重返大众视野的里程碑。

二、承载记忆建筑的灵感来源

要想读懂王澍的作品首先得了解他的身份。有人说王澍是个建筑师,是个文人,是个艺术家,这都是他但也不只是他,也许正是多重身份的结合带给了他看待建筑的多重视角。王澍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设计的起点,积极向传统文化寻求答案,将他独有的文人情怀回归到建筑空间本身营造本土建筑学。在对自然的追求下,王澍从传统村落、江南古典园林、古代山水画中寻找创造灵感。

(一)传统村落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城市一直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似乎都在一窝蜂地推进城市化,高铁、高速公路已经密如蛛网。乡村现在变化得特别快,传统的乡村被破坏的速度也特别快,中国承载“城市记忆”的传统建筑快速消失。面对城市本土文化的支离破碎,2014年王澍向国家申请乡村建设保护计划并获得了批准。这个新农村项目试点选在了浙江文村。由于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在这些村落里,富裕起来的家庭都盖起了现代楼房,传统的古民居所剩无几,文村人正在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按照中国人的住宅观念,房屋的朝向最佳为坐北朝南,而文村的房屋的住房却恰恰相反。在浙江有句话叫七山二水一分田,在用地这么紧张的地方,人口如此之多,土地如此之少,他们为了保留耕地宁可做出全村坐南朝北倒着做风水的选择,这种文化是有价值且值得保留的。王澍将原来村子里新建十五栋豪华别墅的设计改成了二十四栋具有浙西风格的现代民居。就地取材,这种采自附近的山上的天然石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王澍主张,新造的时候,旧的不拆,尽量多地保留古村的历史文化和真实性,让原来的房子就像是从老村中自然生长出来一样,这样它和老的村子有一种积极的对话关系。这样的乡村建设才是对中国城市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二)江南古典园林

在中国建筑史上,古代园林在古代代表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阶级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对诗意生活延伸的场所,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凸显古人之于自然的态度。实验建筑师群体以此为设计创作的原型对象,他们围绕园林展开很多研究,将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结合讨论。对于园林意境的营造,在王澍的很多建筑作品中都有体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院落式大学建筑的表率,行走其间,宛如置身江南水乡。而“水岸山居”作为游历象山校区后休息回味的场所,更是将园林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个建筑利用剖面形式以及合院的方式将自然与建筑模糊化,两者相互统一,似乎在向参观者发出“请进”的信号,这就如同游园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及意识自然进入某一空间。“水岸山居”平面类似园林路径,曲折尽致,体验者会有几十种不同选择,而每个选择也会对应着“出人意外”的感受。

(三)古代山水画

中国传统绘画中,孕育古代文人阶层精神的就是山水画。山水画不仅是描绘风景的客观本质,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个人内在情感寄托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园林造园上。同园林一样,王澍显示了对五代山水画的喜爱,他认为,山水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景观图,文人通过游历景观将自己情感依托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敬畏自然。宁波博物馆建筑是一个由下朝上的生长姿态,在向上过程中上面开始开裂。下面的统一衬托了上面的自由。这种开裂是隐隐约约不太明显的,就像古人山水画中对山体表达的方式。

三、自然之道的营造法式

如何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如何让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是当代建筑师们一直热议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并非主角而是隐匿在山水中的一部分,而如今现代建筑过度强调“建筑中心化”,独立于自然之外。

(一)形式——追求自然形态的叙事

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形态是自然界中自觉形成的没有外界的人工干扰,不会以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变动。如何利用自然形態来讲述故事,我们可以从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里找到答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不只是大学校园,还是王澍的微型城市实验。因为这些建筑都有四五层楼的高度,这其实是一个城市的建筑高度。王澍设计这个建筑时有意地使建筑靠着围墙和和边界,与山拉开一点距离。这样建筑之间的密度变大,就会多出一大部分空地,保留自然山水。深灰的坡屋面,纯白色的山墙面,廊桥,遍地种植油菜,潺潺溪流,在象山项目的第一阶段,草坪、庄稼、树木、建筑物和遥远的象山统一起来,让漫步象山校园的人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

现代建筑材料一般都没有时间性,都是快速、“不可呼吸的”、人工制造的某种材料,看不到它随着岁月和风雨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多可能就是越来越难看,越来越凋敝。现代建筑最好看的时候就是它最初建成的那一刻,而传统建筑经历时间打磨洗礼反而愈加经典。王澍的作品大多就是将这些承载了中国传统历史和记忆的青砖、青瓦、石材、木材等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工匠师傅们看似随意的砌筑方式,最后的效果却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传统建筑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

(二)思想——重返自然之道

重返自然之道是庄子的哲学思想。王澍的视野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他钟爱练习书法,欣赏绘画,他舍弃中国古代建筑中繁琐的营造法式力求达到返璞归真之境。《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因此象山校区虽然看似迷幻,让人有种分不清方向的感觉,但仍然明显地透露出琐碎的细节,这种细节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合生活本质的。在王澍看来,建筑与自然界與人是需要互动的,人在建筑里观察树的生长、雨水的浸润下地砖缝里滋生的青苔,参与自然,见证建筑的生命状态呈现,就会忽略外在条件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这种真实性就是建筑的生命体现。无论是中国美术学院院象山校区,还是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王澍的设计理念都融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建造出他与众不同的建筑理念。

四、结语

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里,全世界都想要与众不同,结果却成了千篇一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反复地用观念的方式来改变,一个民族可以在50年之内完全忘记几千年的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王澍依然推崇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应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如果说我们把我们的根切断的话,我们就失去了过去,我们也会失去将来。对于王澍的想法,有人批判说过于理想化不适用于人口猛增的大城市。王澍有自己的见解,他不赞成西方的现代的城市发展模式,他坚信中国传统设计方式完全能够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对于建筑未来的发展,王澍呼吁回归文化,回归中国传统建筑,捍卫城市的文化内涵为未来寻找道路。回顾往昔,乃识前途。

参考文献:

[1]陈锦椿.本土设计中的不确定性探析:以王澍建筑作品为例[J].福州大学建筑学院,2015(2).

[2]李海波,吴家炜.王澍建筑作品中的文人气质探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4).

[3]黄逍宇,陈景衡.美丽乡村建设中新民居建筑空间的继承与更新:以文村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6).

[4]胡兴.解读王澍:泛建筑观视角下的“造园实践”[J].山西建筑,2017(21).

[5]甘露.宋代山水画于现代传统建筑的影响:以园林建筑为例[J].设计,2017(20).

[6]尹美美,尹甜甜.建筑中的艺术精神:以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5(2).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王澍传统文化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狂妄与谦恭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王澍的临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