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9-11-04吴英英尚清张庆梅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脑炎病毒性重症

吴英英, 尚清, 张庆梅

重症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感染所致的脑实质病变,是小儿常见疾病,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80%~95%可存活,重症病例容易致残,致残率达到20%[1]。文献资料表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后遗症发生率可达50%,甚至高达70%,病情好转后,可能出现吞咽障碍、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以及构音障碍等症状,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出现吞咽障碍,可能影响患儿营养状况,不利于早期康复治疗。因此,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障碍,需加强护理干预,恢复吞咽功能,改善预后[2]。我院对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伴吞咽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6例;最小1~7岁,平均年龄(4.58±1.02)岁。观察组中男31例,女24例;最小1~10岁,平均年龄(5.31±1.3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伴有吞咽障碍;(2)年龄1~10岁,性别不限;(3)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愿意参与研究;(4)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4 排除标准 (1)精神状态欠佳,生命体征波动幅度大及有抽搐现象者;(2)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者其他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5 护理方法

1.5.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如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用药指导、环境护理、日常护理等,并遵照医嘱,提供对症护理服务。

1.5.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吞咽能力训练。吞咽障碍患儿,生命体征稳定,且神志清楚,在家长配合下,便可开始开展口腔周围肌群与吞咽肌训练,一般餐前30~60 min训练,每日2次,每次20 min,训练前需洗手,清洁口腔,训练中,尽量采取做游戏的方式,活跃气氛,保持患儿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便于患儿接受,若是患儿不配合,则固定四肢及头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训练。①咽部冷刺激训练,选择形状不一的小冰块,放在患儿口腔中,或者用冰冻棉签蘸取少量水,刺激软腭、咽后壁以及舌根,基于条件反射情况下,促使患儿做吞咽动作,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操作时,棉签在口腔中停留时间控制每次3~5 s,防止棉花掉在口腔中,引起不适症状。②舌肌抗阻训练,若是患儿能够合作,护士便指导患儿把舌头伸出口外,进行伸、缩训练,或者朝着各个方向运动,每次训练10遍。若是患儿不合作,可应用湿纱布将舌控制住,朝着上下左右各个方向进行被动运动,恢复患儿吞咽功能。③唇周肌肉训练,训练者用双手拇指将患儿头部固定住,食指与中指围绕口唇,并轻轻敲击或者按摩,增强唇运动控制能力,改善吞咽功能。④口部运动训练,护士用缠着纱布的压舌板或者套指型乳牙刷,训练患儿舌与口腔周围肌肉,增加舌头灵活性,改善口腔运动能力,恢复吞咽功能。吞咽能力训练完成且有效后,再开始摄食训练。(2)摄食训练。尤其注意进食体位、食物形态及进食量,进食前、后都需清洁口腔。①进食体位,进食前,保持环境整洁、安静,指导患儿取合适体位,年龄稍大患儿,能够坐起,则取坐直位,前屈头部,无法坐起患儿,取半卧位或者将患儿扶起,坐在靠背椅子上,将头偏向一侧,预防误咽。②食具选择,选用薄且小的勺子,经由口腔侧边喂食,尽可能将食物放在舌根部,方便吞咽。③食物形态,以患儿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食物形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进食流质饮食,再食用半流质饮食,最后过渡至软食,再到普食。④进食量,开始以1~2 mL为准,随后酌量增加,每日5~6次,坚持少量多餐。进食后,患儿安全吞咽后,再继续喂食,若是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停止操作并对症处理。避免食用干燥、黏性、难以咀嚼或者易分散食物,忌食芥末、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咽部运动障碍患儿,若是难以维持经口摄入水与热量,可采取鼻饲法,保证营养摄入。(3)语言训练。语言与吞咽解剖神经肌肉系统的关系密切。因此,早期康复训练中,应加强语言训练,促进患儿进食模式改善,同时,正确的进食运动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语言训练中,教患儿发音,如“a-o-e”,数数“1-2-3”等,每日2次,每次5遍,提高口唇及声带运动能力,改善吞咽障碍。10 d为1个疗程,需要训练3~5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根据吞咽功能障碍具体表现及饮水试验结果拟定评价标准:①显效:患儿吞咽时咽下困难等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显示1级;②有效:患儿吞咽时咽下困难等症状有所改善,饮水试验显示2级;③无效:患儿吞咽障碍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饮水试验显示3级或者以上[3]。(2)并发症。观察并记录护理干预中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7.040,P<0.05。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949,P<0.05。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致使吞咽时出现咽下困难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吞咽障碍是重症病毒性脑炎常见伴发症,轻者,影响营养摄入,重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4]。对于患儿,吞咽障碍大大减少患儿饮食摄入量,不利于疾病治疗,影响身体发育,且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5]。

吞咽障碍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依从性低,护理中,需全面评估患儿基础疾病、意识水平、全身状态和脑功能等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6]。伴吞咽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过程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及身体状况,通过吞咽能力训练、摄食训练及语言训练,增强患儿舌部运动量与吞咽功能,增加食欲,缩短进食所需时间,减少进食后口腔中的食物残留量与散落数量,增加进食量,慢慢由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普食,恢复吞咽功能,改善预后[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见针对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提升治疗效果。鉴于上述结果,对早期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在患儿发生吞咽障碍初期,通过加强对患儿的吞咽能力训练、摄食训练以及语言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肌肉神经痉挛,改善患儿吞咽功能[8]。与此同时,在本研究中,由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降低重症病毒性脑炎伴吞咽障碍患儿并发症发生里具有显著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摄食训练,能够改善患儿进食功能,进而改善患儿营养状态,增强身体抵抗力有关。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9-11]。

综上所述,伴吞咽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的作用显著,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

猜你喜欢

脑炎病毒性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重症不惑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