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语境下的隐喻翻译探究

2019-11-01王梦崔晗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归化异化

王梦 崔晗

摘  要:隐喻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之间的转化过程,因此其必然涉及到文化因素的操纵。基于中英隐喻中喻体和喻义的文化差异,本文介绍了异化和归化交替使用的一般翻译原则,并重点阐述了不同情况下英汉隐喻翻译的不同策略。

关键词:隐喻翻译;文化内涵;异化;归化

作者简介:王梦,第一作者,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第二作者崔晗,沈阳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

1、引言

传统的理论界大多认为隐喻(Metaphor)只是一种修辞形式,属于语言学范畴。但事实上,如果把语言放在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就会发现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由于隐喻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将隐喻的文化内涵传达到目的语中,以及如何在目的语中实现最大的对等效果,特别是当源语言与目的语分属于差异巨大的不同文化时,这些问题的解决在隐喻翻译过程中非常必要。

2、一般原则:异化和规划的交替使用

目前,翻譯界对于如何处理文化问题有一个普遍性的原则:异化和归化。前者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后者是让作者靠近读者。美籍意大利解构主义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表作《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对概念。异化可以将原始文化移植到目的语中,从而打开读者的视野,促进文化交流,但也可能会给理解原文带来困难;归化可以使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达到“文化对等”,但可能会阻碍文化的传播。因此,异化和归化不应作为一对矛盾对立的翻译策略来采用。相反,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读者群体的不同而交替使用。

3、英汉隐喻的翻译策略

3.1保留源语言的喻体和喻义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会有重叠之处,这就导致喻体与喻义在英汉文化中有完全相同或相似的时候,这时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中的喻体和喻义就是较好的策略,也就是直译。事实上,许多英语表达通过直译的方法已经被引入到汉语并广泛使用,比如“Pandoras box”,当它第一次被翻译成汉语时,可能会被翻译成“灾祸的根源”,但现在它的字面意思“潘多拉的盒子”已被中国人所接受并列入了词表。因此,译者应该注重承担文化布道者的角色,中国译者在翻译汉语文学作品时,应尽力保留汉语中的文化意象,使中国文化得以在国外发扬传播,以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2转换为目的语文化中的喻体

并不是所有的隐喻都能从字面上被翻译出来。当文化差异导致理解障碍,但目的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表达时,译者可以直接利用目的语中的表达来替代,只要它更适合读者,并且能够激发出相同的联想和情感就可以。例如,“as cunning as a dead pig”就应该翻译成“像狐狸一样狡猾”,这是因为中国人通常把狐狸认为是狡猾的,而猪总是和愚蠢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这种方法属于归化的范畴,它促进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通常用于翻译具有不同喻体但相同喻义的情况。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应该慎重使用,当源语言中的喻体附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时,就不能一味地用目的语中对应的喻体来代替。

3.3保留源语言的喻体加注释

当同一个喻体在目的语和源语言中有不同的含义,且不能被目的语中的其他喻体所替换时,那么译者最好采用这种方法以避免误解的产生。从翻译理论上看,采用这种方法的译本符合翻译标准“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将外来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而且可以打开目的语读者的视野,增加他们对非本土文化的了解。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也会给译本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会转移读者对文本的注意力,或需要覆盖大面积的空间进行注释等。

3.4放弃源语言的喻体,直接揭示其喻义

当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不能够准确传达源语言的喻义或增加了多余的阅读麻烦时,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地就要放弃掉原来得喻体,直接翻译的它的喻义,这种方法也可称作自由翻译。例如将“a white elephant”翻译成汉语“毫无用处”,因为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喻体,而加注的方法又显得冗余麻烦,这时直接意译出它的喻义就是最简单便捷的译法。一般来说,一些成语、典故、神话故事和专名等是很难向外国读者解释清楚的,即使解释清楚,也往往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因而在这些情况下,都应采用这种方法。

4、结语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沉浸在其文化之中,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脱离其自然语言结构,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反映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为了处理好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内涵问题,向读者传达超越语言的信息,即文化信息,译者需要充分认识中英隐喻的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但无论采用何种策略,文化信息的传递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高玉. 语言文化与翻译[J]. 海河大学学报, 2003.

[2]张荣丽. 从模因角度看隐喻[D]. 黑龙江大学, 2008.

[3]王旭东.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比喻的影响及其翻译[J]. 甘肃高师学报, 2013.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