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羟氯喹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 hs-CRP、HMGB1、RF、CCP、ESR 水平的影响

2019-11-01李丹丹李凤菊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氯喹类风湿关节炎

李丹丹,李凤菊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风湿免疫科,河南 濮阳 457001)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关节疾病。目前联合用药方案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迁移率族蛋1(HMGB1)、红细胞沉降率(ESR)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重要指标,类风湿因子(RF)属于自身抗体,其以变性IgG为靶抗原,最初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检出。环瓜氨酸肽(CCP)是类风湿病患者血清中抗丝聚蛋白相关抗体识别的重要抗原,可经自身免疫形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 (anti-cyclic peptide containing citrulline,anti-CCP),可辅助类风湿病患者的诊断。临床研究报道炎症反应和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为了解联合用药方案对患者疗效的影响,并明确炎症反应和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的关系,本科室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间类风湿关节炎60例患者实施了羟氯喹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现将患者治疗后疗效及血清hs-CRP、HMGB1、RF、CCP、ESR水平变化状况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本科室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间类风湿关节炎12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组:传统组(n=60)、联合组(n=60)。传统组患者中含有男性26例,女34例;患者年龄跨度34~74岁,平均年龄 54.3岁(s=10.2);病程跨度1~8年,平均病程4.5年(s=3.2);联合组患者中含有男性27例,女33例;患者年龄跨度34~75岁,平均年龄54.4岁(s=10.6);病程跨度 1~8年,平均病程 4.6年(s=3.4)。 传统组与联合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独立样本检测结果符合对比研究标准(P>0.05)。

纳入标准:经实验室检查、关节镜检查、病理检查等,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完成研究过程患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内容。排除标准:3个月内存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史、激素运用史患者;其他严重脏器合并症、关节疾病、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患者;研究药物用药过敏或禁忌、用药配合度及依从性较差患者[3]。

1.2 方法 传统组实施单用羟氯喹治疗,口服硫酸羟氯喹片 (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64),200mg/次,2 次/d,持续治疗 6 个月。联合组患者进行羟氯喹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羟氯喹用药方案与传统相同,另实施口服来氟米特片(大连美罗大药厂,国药准字H20080047)治疗,20mg/次,1次/d,持续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中均禁止其他抗风湿病药物治疗,并将患者治疗过程中每月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状况,了解患者用药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疗效。显效:患者治疗后关节肿痛、僵直等相关症状及体征改善≥75%;有效:患者治疗后关节肿痛、僵直等相关症状及体征改善30%~74%;无效:患者治疗后关节肿痛、僵直等相关症状及体征改善<30%[4]。显效率+有效率表示总有效率。

②对比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血清hs-CRP、HMGB1、RF、CCP、ESR 水平状况。 使用迈瑞 BS-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对应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于患者用药前1d和用药6个月后检测。

③对比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用率表示计量资料,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疗效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传统组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疗效[n(%)]

2.2 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血清hs-CRP、HMGB1、RF、CCP、ESR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hs-CRP、HMGB1、RF、CCP、ESR 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清hs-CRP、HMGB1、RF水平较传统组更低(P<0.05),见表 2。

表2 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血清hs-CRP、HMGB1、RF、CCP、ESR水平()

表2 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血清hs-CRP、HMGB1、RF、CCP、ESR水平()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常规组 t1=35.773,P=0.000;t2=7.064,P=0.000;t3=11.291,P=0.000;t4=7.319,P=0.000;t5=14.535,P=0.000;t6=61.394,P=0.000;t7=12.488,P=0.000;t8=31.342,P=0.000;t9=9.758,P=0.000;t10=22.190,P=0.000。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联合组t P 60 60--54.2±3.5 54.7±3.2 0.817 0.416 33.5±2.8t1 25.6±1.8 18.384t6 0.000 9.5±1.5 9.4±1.3 0.390 0.697 7.5±1.6t2 6.2±1.5 4.591t7 0.000 55.3±4.2 55.4±4.6 0.124 0.901 48.1±2.6t3 41.1±3.2 13.151t8 0.000 60.2±32.5 60.3±29.7 0.018 0.986 26.3±15.2t4 19.2±13.5 2.705t9 0.008 64.2±12.5 64.3±12.7 0.043 0.965 32.2±11.6t5 20.2±8.7 6.410t10 0.000 Hs-CRP(mg/L) HMGB1(ng/mL) RF(kiu/L) CCP(AU/mL) CCP(AU/mL)

2.3 不同用药方案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联合组出现1例轻微肝功能异常,用保肝药物治疗后恢复,不影响用药。

3 讨论

当前临床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发病过程较为复杂,病情严重将导致患者关节畸形、关节功能丧失,给家庭带来极大负担[5]。如何提升患者疗效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羟氯喹属于4-氨基喹啉衍生物类抗疟药,具有抗感染、抗炎、调节免疫等功效[6]。来氟米特属于异噁唑类衍生物,具有抗增殖活性,可抑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表达,减少相关抗体、NO产生,发挥抗炎效果[7-8]。本研究中联合组患者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较传统组80.0%明显升高,苏清芳[9]等人的研究中观察组(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压痛数、VAS评分、DAS评分改善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联合用药可提升疗效。

hs-CRP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可在炎症发生后数小时内升高,因此hs-CRP水平越高炎症反应越严重[10]。HMGB1属于高度保守的核蛋白,也是晚期炎症因子[11]。RF为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病患者的自身抗体。CCP为风湿自身抗体系统中的常见抗原,可引起anti-CCP产生,是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指标,其水平越高患者发生风湿风险越高,RA患者CC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ESR是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其与血浆蛋白比例、红细胞形态及数量相关,当机体出现风湿、炎症性疾病、组织坏死时ESR将增加,因此ESR水平可反映RA患者炎症状况,水平越高炎症反应越严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hs-CRP、HMGB1、RF、CCP、ESR 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下降更明显,说明联合组抗炎效果、抗类风湿因子效果更优,且炎症反应、RF在患者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机制可能为:炎症反应可刺激血管新生,并导致关节及组织病变,诱发疾病产生,并加重病情[12-13]。患者发病时将刺激B细胞克隆,在相关抗体及EB病毒刺激下降导致RF大量产生,并加重病情[14-15]。

综上,类风湿关节炎羟氯喹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后可降低血清hs-CRP、HMGB1、RF水平,提升疗效,且安全性高,运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氯喹类风湿关节炎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氯喹与羟氯喹心脏不良事件分析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氯喹和羟氯喹药理特性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应用
磷酸氯喹
氯喹和羟氯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心脏毒副作用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治未病”理论与针灸防治类风湿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