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9-11-01张成武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肝细胞原发性肝癌

张成武

(安阳市中医院介入科,河南 安阳455000)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和高发性肿瘤,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其致死率在全球排位第三,在中国排位第二[1-2]。中国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高发国家,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3-4]。原发性肝细胞癌行手术治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该疾病发病隐匿,确诊时多为晚期,往往错失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成,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手段亦日益丰富,其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微创介入治疗是其非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且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肯定,故而TACE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甲胎蛋白(AFP)监测可作为评估介入治疗效果的指标,但其对肝内微小病灶诊断价值不高[5]。因此,需寻找新的生化指标评估肝癌患者病情变化及预测预后,并指导治疗。本研究通过分析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变化,探讨其与介入治疗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纳入标准:研究组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6-7];同意接受手术及其他相关治疗手段;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介入治疗前已接受免疫治疗、放化疗治疗、中医治疗等;转移性肝癌、活动性肝病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1.2 方法 肝癌介入治疗方法:取患者仰卧位,常规手术消毒并铺消毒铺巾后,行局部麻醉,根据Seldinger技术在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肝动脉造影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0d后分别抽取其空腹静脉血5ml,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冷冻保存待用。对照组抽取其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冷冻保存待用。

1.3 血清检测 样本自低温取出后,于常温下解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对照组患者及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试剂盒购于上海盈公实业有限公司。

1.4 疗效判断 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完全清除,未见残留活组织,且无新生病灶;部分缓解:肿瘤病灶直径较治疗前减少不低于50%以上,且无新生病灶;病情稳定:肿瘤病灶直径较治疗前减少不足50%,或增大不足25%;病情进展:肿瘤病灶直径增大超过25%以上,或可见新生病灶。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以及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后肿瘤情况 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完全缓解36例(36%),部分缓解48例(48%),病情稳定12例(12%)和病情进展14例(14%),有效率为84%。

2.2 肝癌患者不同效果患者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对比分析不同效果患者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随着治疗预后效果越好,其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越低,见表 2。

表2 肝癌患者不同效果患者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对比

2.3 两组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对比分析 研究组治疗前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经介入治疗后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介入治疗后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变化

3 讨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因其发现困难且缺乏治疗手段等诸多原因,导致该疾病的致死率位居各类致死疾病的前列[1-2]。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细胞癌从20世纪90年代起已成为癌症的第二杀手,其死亡率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而在农村中仅次于胃癌[8]。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性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且起病隐匿,发病迅速,且患者出现症状并确诊时多半已处于中晚期,已错过手术治疗时机,对于该类患者为抑制其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以TACE治疗,且该治疗方式对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良好[9]。介入治疗是目前肝癌患者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临床主要是通过检测AFP及影像学检查判断疗效。但因影像学检查费用昂贵、无法量化等因素,影响其对患者的反复多次检查,且其敏感度较低;AFP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监测肝癌疗效的生化指标,但其对部分AFP阴性或经治疗后肝内微小病灶肝癌患者无法进行评估。

近年来学者研究发现,HTATIP2/TIP30是一种广泛在人体组织及肿瘤细胞表达的抑癌基因,其可结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和络氨酸,从而对细胞的正常生长周期及其凋亡机制具有影响作用[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血清HTATIP2/TIP30较治疗前低,研究组患者无论治疗前后血清HTATIP2/TIP30较对照组高,说明肝细胞癌可促进HTATIP2/TIP30在癌细胞中的表达,增加其含量,同时介入治疗能有效的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B7-H4是B7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其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负性调节作用,并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异常表达,且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12]。其可抑制肝癌患者的T细胞应答,下调其免疫反应强度[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癌患者经介入治疗,36%可完全缓解、48%可得到部分缓解,有效率为84%,可见介入治疗,对肝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7-H4较治疗前低,而研究组患者血清B7-H4水平较对照组高,说明B7-H4在肝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升高,介入治疗可下调肝癌患者血清B7-H4水平,对T细胞增殖功能起到抑制作用,降低其相关炎症因子合成分泌,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机制。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经介入治疗后能有效的降低血清HTATIP2/TIP30、B7-H4水平,此两种血清因子可作为肝癌的诊断及预测预后的标记物。

猜你喜欢

肝细胞原发性肝癌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