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在混合教学模式中的积极影响探索

2019-10-31张满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张满

摘要:人工智能是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之后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通过研究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高层次人才,紧跟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人工智能引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与时俱进的“混合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2-020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正在全球兴起,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集聚和争夺力度。我国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最早于1956年美国学者麦卡锡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标志了人工智能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能像人类一样学习、理解和思考,使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因此,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图像识别、机器学习、机器视觉和智能控制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独立发展出一个学科,并在所对应的领域都具有重要的革新应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工作,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但人工智能在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方面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将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的新兴“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1 “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混合式教学”(Blended Teaching)教育模式是2007年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正式倡导的概念,核心内容是将信息化技术和现有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发展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教学新模式,这同时也是国际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混合教学模式主张基于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将传统的面授方式和网络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主动、独立、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 “教师面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时代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需求,大数据提供了海量的资料和信息,迫使教师和学生必须放弃旧的思维方式,打破空间界限,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更多的有用的知识。“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人工智能对“混合式教学”的影响

作为一项人类智能创造的技术,人工智能不仅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更是深度嵌入到社会结构和关系中,突破了科技在社会中的被动使用的地位,构建了人类“智慧”的新型人机相互嵌入的创新模式。尤其是在知识学习领域,机器学习已经实现了以自我学习为特征的知识运用和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实例就是2016年3月,美国Deepmind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以4:1的成绩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因此,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主动介入对原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深入了影响了融合计算机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知识学习的主客体发生变化。现有的“混合式教学”式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的学习知识、技能,知识作为客体被学习和传授。而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正在改变知识客体的被动状态,以“主动”的方式介入到主体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比如IBM为早期儿童教育开发的学习电脑,通过个性化的为每个儿童设计学习过程,主动引导孩子学习单词,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老师”,甚至比专业的幼教老师表现更好。虽然这种设备被称为“辅助人类的产品”,但是否未来学习机器人会取代幼教老师的工作呢?

(2)学习空间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校和家庭一直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技能深受自然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真实场景和空间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视觉和虚拟现实击碎的发展,人类学习和认知能力提升的真实空间和场景将会被打破,机器虚拟出来的场景会替代真实的环境,比如在飞行员的训练中,虚拟现实技术会模拟中不同场景的战争环境,用于训练飞行员适应不同作战环境的能力。在课堂上,虚拟现实会模拟出具体的知识场景和技能使用场景,让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变得更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知识。未来,学校场景和教师的介入都将被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会进一步发展为“人-机-人”的协同模式。

(3)人类学习和创新对机器的依赖性增强。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使用,人依然是学习和创新的主导,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仍然贯穿于整个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过程中。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未来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角色也成了科学领域争论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在创新领域的应用,知识创新的方法和效率确实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出不亚于大师的钢琴曲和诗歌。依赖于大数据的处理和高速复杂的运算能力,人工智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主体地位,在知识创新和未知探索中占据了重要角色,使人类创造知识的效率和结果越来越依赖于它。

3 应对措施和建议

为了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针对上述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和建议。

(1)转变教学思维。创新的本质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领域并加以利用进行再创造。而对创新的教育是人类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人工智能对人类教育的介入是必然趋势,但对人类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探索和思考未知领域的方法。无论人工智能如何挑战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它始终是人类利用的一种工具,只不过这种工具具有一些类人的智慧。米德认为,应该把全部的教育努力倾注在训练学生的选择能力上。因此,教师的培养学生的重点也是应该放在文化的传递和构建过程上,通过内化文化和塑造人格实现现代化的创新教育。因此,高校应该转变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人工智能,将其和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充分利用其优势,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

(2)积极主动,把握正确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在知识学习和创新创造中的强势介入,人类在知识创新中的主體地位发生动摇。人工智能为知识创新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但是如何选择最合适的路径,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仍然是人类做出最终的选择。所谓“正确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人类必须抓住主动控制权,把握正确的探索方向,这是创新的真正难题。高校教育也是如此,人工智能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复、冗杂和枯燥的资料收集、整合和传播的工作,也可以提出很多教学方案,人工智能不仅影响着创新的思维和过程,更是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影响人的思考和行为。但是在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方面,教师仍然承担主要责任,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而创新要求主体必须善于观察,充满好奇,并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主要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丧失了对未知新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必然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无论是从学习效率还是从知识的获取方面,人工智能都远高于人类,从这方面来说,如果人类不改变思维,不改变功利性的评价机制,那人工智能必然会赶超人类,引发恐慌。因此,新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怕困难,不求短期利益,在有难度有挑战的领域开启探索之旅。只有这样才能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占据主导地位,以“主人”的姿态指挥和使用人工智能实现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学习与创新教育的转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9(4):10-16.

[2] 刘鸿庆,苏鹏.教育信息化新浪潮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3):120-122.

[3] 姚凯.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N].社会科学报,2019-04-11(004).

[4] 周全.关于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31-132.

[5] 乔旭.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新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9-03-09(007).

【通联编辑:梁书】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