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路径研究

2019-10-30蔡运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博物馆问题

【摘要】民俗文物是我国历史工艺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博物馆是这些民俗文物保护的基本载体。确保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规范,不仅有助于传统工艺文化的有效传承,更对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和审美水平提升具有深刻影响。本文在阐述民俗文物保护利用价值的同时,对当前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保护与利用的具体策略。期望有利于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升,继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物;博物馆;保护利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中,民俗文物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载体,确保民俗文物的合理保护,不仅有助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更对历史中人们生活习惯研究和精神传承具有深刻影响。现阶段,我国民俗文物的破坏及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对此,较大的地区采用博物馆保护的形式进行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保护与利用的效率较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造成一定阻碍。[1]新时期,要实现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有效继承,就必须注重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合理保护和利用。

一、民俗文物的保护价值

其一,民俗文物可以真实再现古人的生活习惯,具有较高的时代性。实现民俗文物的有效保护,对于历史考古工作开展具有深刻影响,其不仅能保证人们认识古人的生活习性,更对民俗文化了解和历史工艺技术掌握具有深刻影响。其二,文化特殊性是民俗文物的重要特征。就民俗文物本身而言,其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和民族属性。加强民俗文物的保护,有助于人们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增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其三,在信息化时代下,世界文化的交融趋势越发强烈,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较大冲击。以民俗文物为载体,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事业的高效发展,对于人们精神世界丰富和文化素养提升具有深刻影响。

二、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一)人工保护淡化

在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中,“技术为主、人工为辅”是其基本的保护要求。[2]现阶段,我国许多博物馆在民俗文化的保护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力图减少人力保护的局限性。譬如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使得文物保护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博物馆过分依赖现代保护技术,其使得人工保护的手段基本淡出。这虽然有助于文物精度的提升,然而文物的历史感、时代感和文化感不断缺失,影响了其实际的价值体现。

(二)微观保护不足

民俗文物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极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损坏。因此,在博物馆民俗文化保护、利用过程中,应注重宏观保护与微观保护的统筹。然而,在保护实践中,较多的博物馆将保护手段放在了宏观保护层面,尤其在感应式防火防盗系统、全天候监控体系等措施的应用下,宏观保护已经做到了极致。但在微观保护中,温度、湿度、灯光、空气等因素对民俗文物具有较大影响,博物馆尚不能實现这些因素的精确控制,导致了民俗文物保护质量下降。

(三)文物利用较低

重视保护、忽视开发利用是当前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的重要问题。目前,博物馆管理人员、文物保护人员具有较高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态度,其通过零件制作、材料选择、规格把控、工艺简述等环节对文物保护进行了系统规范,实现了对民俗文物的有效保护。然而,民俗文物具有一定的工艺技术,实现这一技术延续与传承是文物保护的核心和精髓。现阶段,博物馆将文物局限于固定的展厅,造成了工艺传承的缺失,不利于我国传统民俗的延续,更对文化传承与弘扬造成一定阻碍。

三、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策略

(一)打破传统思维局限

思维认知对于民俗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传统文物保护过程中,较多的文物保护人员只进行稀有且做工精细的民俗文物的保护,其不仅导致了做工粗糙民俗文物的错记、漏记,更造成了保护与消亡共存的状况。因此,在现有文物保护过程中,博物馆管理人员应注重民俗文物的系统统计,一方面,进行民俗文物的大量征集,实现多种文物的有效集中,为保护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对做工粗糙的民俗文物的登记和保护,避免持续消亡现象的发生。此外,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还应注重对少数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确保民俗文物保护的全面性。

(二)优化文物整理方式

文物整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质量。要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就必须对文物的整理方式进行优化,并在文物整理中注重以下内容规范:其一,进行当前少数民族文化的调查了解,从而为民俗文物整理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其二,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历史人文、迁徙、民俗民风,同时对整理的进度和范围进行规范,避免文物整理遗漏现象发生;其三,注重对社会民众的教育和引导,让其能主动地捐赠或托管民俗文物,从而实现民俗文化的及时化、专业化保护。

(三)构建文物保护档案

文物保护档案是实现博物馆民俗文物规范化保护的重要依据。在传统文物保护中,民俗文物的保护不够规范,一方面,其对于文物来源、历史故事、意义和使用方法的记载较为粗糙,难以为游客提供系统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纸质档案记录是其记录保护的重要形态,其在记录存储过程中可能出现记录偏差,存储损坏等现象,影响文物保护质量。新时期,要确保博物馆文物保护质量,博物馆管理人员就应在文物本体展出的同时,进行用途、意义等重心信息的配备,从而在实物、图文并茂的展示中实现民俗文物观赏价值的提升。此外,为避免文物保护档案记录、损害造成的影响,在民俗文物保护过程中,还应注重电子档案的建立,从而为后续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四)实现保护细节控制

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是一个专业要求较高的系统实践过程。要确保管理过程规范,文物管理人员还应注重保护细节的全面控制。一方面,民俗文物对于微观环境的控制较为严格,因此,保护人员应对文物的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温度、湿度、灯光、空气等因素的控制,确保文物保护环境的规范;另一方面,当前的文物保护尚不全面,馆藏民俗文物保护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注重保护思维和眼界的开阔,结合现有保护文物的类型进行相关性、配套性文物的征集,确保文物保护的全面。此外,民俗文物的保护应注重其技术功能和历史价值的有效传承,确保参观人员对民俗文物文化内涵的准确了解,从而实现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承。[3]

四、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利用策略

(一)进行民俗文物基本属性研究

基础属性研究是博物馆民俗文物利用的基础。从保护利用过程来看,博物馆的保护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使其能在对征集回来的文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能实现其他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和保护。具体而言,博物馆专业人员拥有文物资源的第一手素材,当这些研究资料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时,人们可以获得更有用的研究信息,确保研究成果的价值。此外,在文物属性研究中,文物调查征集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民俗文物社会价值开发

展览是具有社会功能的,观赏者可以通过展览感受民俗文化,同时,利用文物做好民俗文化的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在信息化时代下,文化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形态。通过民俗文物的社会展示,博物馆的氛围得以活跃,同时,通过对民俗文物价值和意义的讲解,参观人员可以充分了解古人的文化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有效体现。

(三)实现民俗文物的商品开发

进行相似商品开发是博物馆民俗文物利用的重要形式。新经济形态下,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较多的国际人士对我国历史文化和民俗工艺具有较高兴趣,其愿意到我国名山大川和博物馆进行参观。此时,可在文物展览博物馆旁建造一些老作坊或者专门制作仿真民俗文物的作坊,供游客参观制作过程或购买成品。从应用效果来看,其不仅有助于旅游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更对我国民俗文化传播具有深刻影响,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四)凸显民俗文物的教育功能

依托博物馆进行学生教育是我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重要途径。[4]在博物馆民俗文物利用中,其也与当地的中小学部门进行联系,进行中小学专题展览的开设,然后在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讲解下,对小学生进行民俗历史讲解和民族精神灌输。从利用过程来看,其使得博物馆社会公共属性的功能最大化,这一教育过程能在扩大博物馆影响力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充分教育,确保其具有较高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五、结论

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对于文化传承与弘扬具有重大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民俗文物保护的价值,并在其保护与利用的把控基础上,进行较高质量的控制策略应用,才能确保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提升,继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顺江.浅谈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J].北方文学, 2017(8):192.

[2]李俊超.浅谈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7):30,32.

[3]肖桔,趙湘萍.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发扬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7(1):44.

[4]吴海涛.浅谈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7(24):239-240.

作者简介:蔡运华(1979-),男,汉族,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文物博物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管理。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博物馆问题
博物馆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露天博物馆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