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2019-10-30李燕

大经贸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摘 要】 高职院校教育以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育为主,对学生基础素养的系统培育相对较少。因此学生的基础素养层次不一,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素养薄弱、心理情感素养弱化、职业基础素养不足。教育者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营造思想政治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管理情绪情感,培育成熟的情感素养,为职业基础素养的培育奠定情感基础,使学生摆脱自我迷惑、自我摸索、自我否定的困境,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素养培育认同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 基础素养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坚持需求导向,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通用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大学生是接续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职院校担负着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成长在大量“信息涌入”的复杂环境,接收着网络舆论、经济策略、社会发展、国际局势的繁杂信息,这不仅加速了学生了解事物的步伐,也加剧了学生对事物看法的内在冲突和矛盾。在校园通向社会的十字路口,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顿和困惑。学校是培育学生素养的重要环境之一,学生所具备的素养是其与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沟通”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社会,从而了解社会,缓释自己的困惑。

一、学生基础素养现状

(一)思想政治素养薄弱

在“网络游戏、全民直播、网红带货”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对网络新兴事物和衍生产品的兴趣和投入越来越高,对政治文化、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的了解和学习相对较少。虽然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历史文化等课程,开展了各类思想政治活动,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有“被迫”学习和参与的情绪,因此难以达到课程和活动的效果。

有学生认为,这类课程和活动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自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上面,更希望把时间花在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上。“申请入党”是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会“参与”的一件事情,也是不会让他们表现出“厌烦”情绪的事情之一,并且在大学期间学生会“乐此不疲”地一次次递交申请。“申请入党”是一件积极正面的事情,但大部分申请书的内容大多“千篇一律”,甚至出现“雷同”的情况,这不仅反映出学生没有从申请行为上重视入党,也反映出学生没有真正领会“思想上入党”的内涵。学生对党组织的历史和理论知之甚少,不会主动和自愿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出现个人成长的“功利化”现象。学生对于自身成长、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认识出现模糊和断裂的情况。

(二)心理情感素养弱化

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时间和生活被“加快和提速”,学生成长的环境也会随着出现各种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的心理必然出现波动,但波动的幅度和恢复稳定的时间长短却视人的心理调试能力而定。“00年”前后的大学生成长于计算机网络时代,不仅可以快速地接触到各种信息,也会经历各种信息“冲击”头脑。有时,学生拟定的目标、实施的行为会粘附网络色彩也反映出学生对网络出现“模仿和依赖”心理,也反映出学生自我稳定心理的塑造能力不足。

大學生活虽也是校园生活的集合,但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进入大学前,学生处于熟悉的家乡环境,不仅在空间上有地理位置的熟悉感,而且在心理上有亲近事物的安全感。进入大学后,学生“被暂离”了一直以来自我熟悉的成长环境,学生必须独自处理发生的各种事情。在新环境里,当学生对于发生的一些事情产生自己无法掌控的无力感时,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出现环境排斥和情感落差现象。但有些学生无法及时在心理和情感上做出调整,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就会无法纾解。而接踵而至的宿舍矛盾、人际关系冲突、学业困难等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心理防线“溃败”。

(三)职业基础素养不足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专业课程环境中,学校提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相对于基础素养来说,学生比较重视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和获取,对基础素养的培育相对不足。当没有稳定的心理预期时,学生易于放弃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事物,会陷入“急功近利”的心理循环,注重获取利益快捷明显的事物。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开设了一学年的公益劳动课程。虽然学生能基本坚持一整年公益劳动,但劳动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搭便车现象、劳动参与意识薄弱、劳动效益递减,反映出学生对劳动缺乏耐心、敬畏之心,也体现了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不足。校园活动是提供学生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之一,一项活动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具备某一项能力或某几项能力。如在学生的校园模拟面试中,学生自己制作的简历出现错字、标点符号缺失、线条错位、排版混乱等问题,对办公等基础软件的学习和运用相对缺乏。

二、基础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足

学校像一个小型培育室,学校教育者和学生是这个培育室的培育者,基础素养是一颗小树苗。当教育者或学生中的任意一位疏忽小树苗的成长看护,育苗的过程就不会完整和顺利。学校教育者和学生易于忽略学生也可以培育主体,“执着于”单向地传递信息和组织活动。但学生对于思想类活动或课程的参与仅仅停留于活动本身或活动现场,不主动查阅与活动相关的资料,不主动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只是被动地完成“参与”这个过程,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和学生的重心也偏向于对职业技能的培育。技能竞赛、专业实训、现场实操等专业训练和教育营造出浓厚的职业技能教育氛围。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上越来越被重视,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欠缺的问题,缺少校园思想政治文化的宣传和氛围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默认为界定为思想政治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尽管开展了相关的学生活动,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对技能竞赛、技能比赛等活动的热情则居高不下。

(二)情感引导和管理不足

大学生处于情感变化的高度发展期和冲突期,对于各种问题的情感体验更加敏感和迅速。虽然学校按照实际要求和架构设立了心理健康中心,但相对来说,学校教育更为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育,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和管理不足。

当情绪、情感与内在思想、价值冲突时,学生会采取某些方式或行为来输出情绪,其采取的方式或行为可反映出学生对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反映出学生的内在思想和价值取向。学生负面情绪来源各种各样,宿舍矛盾、人际关系冲突、学业困难、家庭问题、挫折应对等,这会使学生处于紧张、压迫、焦虑的情绪体验中。当没有正确的情感输出和引导时,这种不良情绪会“反噬”学生,甚至“伤害”学生。学校事务繁杂,尽管有“分门别类”,但是真正与学生接触的教育者大部分是任课老师、班导师、学生工作者,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完成日常工作,维持日常教学和稳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时间就会减少。没有足够的情感交流时间,学生一般不会向教育者倾诉自己的情绪情感。

(三)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

当没有职业体验和专业社会经历时,学生很难感受到社会压力和时间紧迫感。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会停留于书本、网络、短期兼职之中,这不仅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规划,也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识。

网络直播、网络游戏、校外兼职等看似“快速、发展、高回报”的事物,会“干扰”“涉世不深”的学生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和剖析。对事物的认识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自我认识影响自我定位。学生迷失于“社会迷雾”中,努力付出最终没有达得自己最初的预想效果,这会使学生对自我认识和定位产生怀疑,“推翻”学生的既定认识,或者使学生对社会认可产生怀疑。对自我定位不准时,学生会陷入培育哪些素养的“漩涡”,即使每天看似“忙碌充实”,却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基础素养培育。

三、全面培育学生基础素质

(一)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培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塑造,如校园内思想政治宣传、课堂上思想政治文化传授、宿舍区思想政治文化环境塑造等,全方位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贯穿学生校园生活的全过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策划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培育思想政治素养。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多样,将思想价值引领内嵌于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做好这项工作也为顺利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保障。加强思想政治品牌活动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利用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党章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红色电影”等学生喜爱参与的品牌活动培育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活动组织感和参与感,从而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文化的感受力。

(二)重视情感素养培育

成熟稳定的情感有利于形成正面积极的情绪和状态,这有助于学生在遇到情绪困惑和冲突时能较为冷静地辨别和处理,为必要的对话沟通创设了条件,从而为及时排解负面情绪打开窗口。学生生活在 “漫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时代,重视学生情感素养培育有助于抵御网络信息对学生情绪“传染”的风险。情感素养培育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情绪纾解和情绪管理,积极应对面临的“价值取向冲突、现实困顿、个性共性统一”等新问题。学校可开设情感素养课程,传授专业的情感分析、纾解、管理等知识,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情绪素养培育系统。在温馨的情感教育氛围里,耐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通过面对面谈心谈话观察和感受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学生一起厘清心理困惑,缓释学生的情绪困扰和痛苦。谈话之后,建立学生“情绪管理”个人专属档案,及时跟进学生情绪动态,进行定期的情感素养培育反馈。同时,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情感主题活动,如人际关系处理、宿舍和谐关系营造、恋爱情感困惑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情感观,培育健康向上的情感素养。

(三)强化职业基础素养培育

职业基础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石。职业基础素养不扎实,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获得自我认可和自我认同。职业基础素养也是检验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定位的试金石,强化学生职业基础能力培育有助于筑牢职业能力根基,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校可进一步加强职业基础素养的锻造和训练,如职业劳动素养、办公软件能力、职业礼仪、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逐渐建立全面、系统的职业基础素养培育体系。同时,建立学生职业素养跟进档案,在入校培育和离校实践过程中,通过职业体验和实践,修正和完善职业基础培育体系。基础素养培育是一个积累性、长期性的过程,学校教育者也需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从而更加全面地引导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

四、结语

高职院校是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主流阵地,培育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进行社会体验和实践前,学生缺少较为专业的职业体验和职业经历,在学习上容易陷入迷茫或者缺乏针对性,但高职院校为学生架起了一座学生与社会“沟通碰撞”的桥梁。通过“沟通碰撞”,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对接班人的素养要求,尤其基础素养是“敲开”社会“大门”的通行证。大学,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培育技能精湛的技术人,也应培育基础素养纯厚的匠心人。学生基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快速发展,人们也会面临各种新的问题和困境。在培育学生基础素养的同时,学校也应重视教育者的教师素养的巩固和提升,为培育学生基础素养奠定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劲平.“实践育人”视域下职业学校学生素养培育实践[J].职業技术教育,2017(35).

[2] 王美君,顾銮斋.论国际视野中的教师核心素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3] 李志厚.论适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导刊,2019(1).

[4] 黄鑫.“素质本位”视域下的高职学生素养教育——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5).

[5] 王娟丽.基于“素质冰山理论”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素养探析[J].科技视界,2019(2).

作者简介:李燕(1989-),女,湖北咸宁人,研究实习员,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