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直播时代广播可视化策略浅析

2019-10-30赵盼迪崔勇孙博

大经贸 2019年8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可视化广播

赵盼迪 崔勇 孙博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技术的革新,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加,广播也一直在探寻新的媒体方式。2016年,被称为是“直播元年”,移动直播呈现井喷状态,200多家移动直播平台竞争激烈。“2015年网络直播市场规模达到120亿,到2020年直播市场预计可达1060亿”。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相关规定,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依法开展直播服务。目前,除了移动直播社交平台,各个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在自己平台加入直播功能,新浪、腾讯也紧跟热潮开通直播功能,就连百度地图也在十一期间进行了“十一出行高峰”的直播。如今,“直播”变成了信息传播的“标配”,真正的“移动直播”时代已经来临。

一、广播可视化

广播从有线到无线再到网络传播,从音频到音频+图片再到视频传播,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不得不承认,单一声音的传播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视听结合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背景下,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现广播可视化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

“所谓广播可视化,是指有关广播的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得知,或是通过视觉得知广播信息,从而被吸引去收听广播、关注广播。”广播的可视化,不是广播节目的照搬,而是要在广播传播的特征基础上,借助可视化手段形成的传播。“听”是广播的传播灵魂,“可视化”是对“听”的补充,是为“听”进行宣传和服务的手段。

为了实现广播的可视化,广播人进行了不断的尝试。较早的方法便是在室外搭建“透明直播间”,或者利用直播车进行广播。再有,通过跨媒介宣传来实现可视化。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终端,进行广播节目的前期图文宣传,和后续新闻推广报道。除此之外,广播进行大胆尝试,建立自己的播出和互动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节目传播,使听众可以自主选择“看”广播,从而被吸引再去“听”广播。

二、移动直播在广播中的作用

移动直播时代,传统媒体+直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标配”。2016年3月,中国之声进行了大胆尝试,两会特别节目《直通北上广》增加了“视频直播”、“弹幕互动”的元素。在直播间搭建摄像头,和观众进行实时互动,使原本严肃的节目更加生动形象,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满足新时代广播受众需求。相较于互联网富媒体,对于广播这样简媒体的声音传播,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移动直播,只需要一部手机,下载一个APP就能实现,简单、便捷、低成本。移动直播呈现的可视化广播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窥探欲,实时互动和弹幕呈现,拉近了广播受众的心理距离。

移动直播的用户大多是年轻群体,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群体狂欢”成为了新时代的潜在需求。受众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移动直播能及时的根据受众反馈进行内容穿插和互动传播,很好的满足了受众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声音+图像+实时互动+奖励,将拥有共同爱好的受众汇集在一起,形成了群体,受众更容易达到共鸣。另外,移动直播,往往时间比较长,具有很强的伴随性,受众的心理陪伴感也得到了一定满足,包括直播主播的点名和礼物奖励都会让受众更有成就感。

2、弥补广播传播短板。移动直播一方面弥补了广播视觉上的缺陷。不仅局限于声音的传播,传播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并且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因为可以看到,广播的公信力也进一步提高。直播间的布置、桌台的设定、节目的标识、甚至主持人的表情等等都可以通过视觉要素直观的呈现出来,弥补了单一话语传播的不确定性。

另外,移动直播对广播节目进行延展,更加突出伴随性特点。相较而言,移动直播可以为受众呈现更加完整的新闻事件进程,跳出广播的固定播出时间和固定播出时长。

3、拓展广播影响力范围。据了解,截至到2016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利用移动直播,广播可以进一步拓展影响力范围,打造广播品牌。进入直播的都是对直播内容感兴趣的用户,具有一定的共性,抓住共同兴趣点,可以使广播更加有针对性的传播。

移动直播,可以直播广播节目,可以直播线下活动,可以直播采访进行,可以直播访谈现场等等,使广播不仅仅是被动收听,更多的主动参与和跟随探究加入其中,实现内容可听,过程可现。随着移动直播的发展,更多的营销手段会被融合进去,这也为广播探寻新的赢利点和拓展市场服务点创造可能。

三、广播移动直播策略

对于广播而言,移动直播,为广播的可視化提供了更加廉价和便捷的技术可能。作为传统媒体,无论是为了迎接新渠道用户分流的挑战,还是为了自身的转型发展都应该积极进入直播,调整广播可视化策略。进行准确诉求把握,明确对谁说;进行新的定位,定制说什么;进行改革创新,策划怎么说。

1、坚持用户至上原则,打造专业社群(对谁说)。移动直播时代,受众更多的转化为用户。从“听广播”到“用广播”,广播的服务性、伴随性更为突出。对自己有价值的广播内容更受其青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类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广播主动将用户反馈转化为内容,说其想听,解其所惑,给予表达的平台,实现存在感和参与感。

专业是传统广播的突出特点,社群的建立,更加专业的内容设置可以更好的将用户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广播可以通过现有的新媒体社群,将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固有用户转化为移动直播粉丝。加入超链接进行直播预告和话题征集讨论,利用留言功能收集观点,增加直播的针对性。同时,在直播过程中,利用拥有巨大用户量的大咖互动,吸引其粉丝关注节目,通过固有粉丝的参与和主动分享转发,将更多粉丝拉回社群圈,在节目平台中进行奖励和反馈,最终将新媒体粉丝和社群转化为真正的听众,来参与节目,从而提高广播的收听率和影响力。

2、实施部分选择策略,定制直播内容(说什么)。全球科技领域资深记者罗伯特·斯考伯预言:“在未来25年,场景时代即将到来”。他指出,场景决定着场景中人物的心理需求和体验感受。在移动直播时代,进入直播间的受众只停留几秒钟的时间,便决定了是继续观看还是离开。而能否瞬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便是关键。进入直播间,更加有针对性、更加专业和有趣的内容更容易获得相对用户的关注。单纯的陪伴和游戏互动只是暂时的吸引,直播慢慢从刚开始的UGC(用户生产内容),逐渐走向PGC(即专业生产内容)。真正的内容沉淀和信息二次传播还得靠传统广播节目的精良内容设置和相关市场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是价值的核心。为了抓住受众注意力,广播的移动直播不能是简单的节目平移,要实施部分选择策略,即选择部分节目或节目的部分进行直播。具体来说,访谈节目、旅游节目和美食节目的直播更容易获取关注,呈现嘉宾采访的全过程,加入实时的互动;带着听众一起去旅行,更直观的感受景点;将美食的做法或现场品尝过程呈现,补充广播单一的声音传播等等。另外,节目的部分进行直播,比如,新闻节目的外出采访部分,揭秘探究部分,路况的直播指导,或者节目的预告,线下活动的现场直播,甚至广播广告时间,在移动直播平台上的集中互动都可以对广播进行补充。选择的直播话题策划要吸引,内容设置要专业,主播反应要迅速,直播氛围要轻松,直播整体呈现出“有关、有用、有趣”的效果。

3、贯穿全媒体融合,寻找直播切入点(怎么说)。“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移动直播时代,所有媒体形式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竞争与融合的发展进程中,最终会归于动态的平衡,达到共生。广播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调动各方资源,按照各媒介的生存环境和传播规律来打造不同的内容矩阵。在选择切入点方面,一个话题,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出去,进行直播预告。在话题的中期,进行移动直播的现场讨论,或采访揭秘,引发深入的讨论和话题发酵、观点碰撞。最后,结合前期的观点梳理,深入的做出高质量内容的广播节目,将观点汇集,加入强公信力的评论与点评。甚至后期可以将整个话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以图文、视频、广播链接的多种形式以微信公眾台的推送进行汇总传播,转发和分享。

这对广播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移动直播与各媒体融合的时代,广播人除了政治素养、政策水平、策划能力、采编基础等传统新闻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具有视觉化思维。在报道、策划、编辑节目时,考虑到内容在视觉上呈现的得效果,使图、文、音、频达到最终的融合和统一。

四、结语

随着VR、AR新技术的不断介入和革新,全民直播时代也慢慢来临。广播在融合新技术讨论发展策略的时候,关键要有互联网思维,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移动直播绝不意味着把手机当作移动摄像头,而是以手机为载体,强调“互动”和“分享”的移动社交直播。广播必须要从固有模式中跳出来,遵循新环境下的全新游戏规则,来探寻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移动视频直播,引领社交内容新趋势》

[2] 梁海泉:《广播可视化的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2)。

[3] 罗伯特·斯考伯:《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移动、传感、数据和未来隐私》

[4] 程思遥:《探索“广播节目可视化”的未来之路》,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版第27页。

[5] 郭珂:《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广播媒体发展创新策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可视化广播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