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理论流派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多角度综述

2019-10-30李洪川

大经贸 2019年8期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

【摘 要】 企业是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元素,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企业竞争进入了新常态,本文从企业竞争力内涵、理论、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四个层次梳理企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探索企业竞争力的“源”、方法和工具,希望给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参考和引导。

【关键词】 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理论 竞争力分析模型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竞争力内涵

1957年,美国学者PhilipSelznick在《行政管理领导》一书中提出竞争力,此后尽管学者对竞争力进行持续研究,但至今学界对竞争力的定义各有见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世界经济论坛WEF(1994)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2、美国《企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3、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乔 治M.C.菲什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较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

4、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企业与政府研究中心迈克尔·斯宾塞教授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贸易的能力。

5、《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联合课题组指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和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6、中国社科院金碚教授指出:“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的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7、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认为:企业竞争力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静态的能力,改善的能力,进化的能力。静态能力是指企业已经达到的竞争水平;改善能力是指不断的维持和提高竞争力的能力;进化能力是指建立前两者能力的能力。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

企业竞争力研究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三个主要流派:

结构学派代表人物有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Chandler、普拉迪普·坎德瓦拉,亨利·明茨博格,米勒等,该学派认为战略制订是个系统转化的过程,将组织和组织周围的状态描述为结构,并将战略形成过程描述为转变,它们反映了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状态和变迁。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等多种综合因素作用下创造形成的。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其竞争观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向下依次延伸到中端的产业层面和微观的企业层面。结构学派强调产业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和战略相都要与外部环境相匹配,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力。结构学派没有明确界定决定企业层面竞争力的因素。

能力学派代表人物有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 Hamel)、兰格路斯、福斯和贺尼等,该学派强调能力(蕴含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或者组织成员特有的集体技能和知识)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指出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能力学派有两种分歧性的观点:一是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结合体。另一种观点是以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

能力学派认为20 世纪90年代是企业竞争基本逻辑的分水岭:90年代以前,企业竞争是位置争夺战;获得并占有市场份额有赖于企业产品的市场细分,与对手在何处竞争比运用何种竞争方式获取竞争优势更重要。90年代以后,预测市场趋势并快速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这种竞争态势下,企业战略的核心在于其行为反应能力,而不在于公司产品和市场定位,竞争重点在于识别和开发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标志。

资源学派代表人物有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大为·柯林斯(David J.Collis)、塞西尔·蒙哥马利(Cynthin A.Montgomery)等,该学派认为企业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优势決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

有别于传统经济学偏向于经济利润来自于垄断的观念,资源学派强调企业经济利润的来源于企业资源具有的某些独特性,但是资源学派对资源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认识,不同的资源观导致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形成很大的差异。另外,有些学者把能力也视作为资源,从而让资源观的框架将能力学派的分析与结构学派的分析结合起来,所以有观点认为资源学派是主导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流学派。

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依次从企业组织—组织能力—组织资源的角度论述企业竞争力,相应地各派的理论渊源、理论侧重点和战略管理策略都各有见解,学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基本没有超越上述三派的框架范畴。

三、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模型的作用在于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自身,同时了解竞争对手、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处的产业环境。以下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1、SWOT模型

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从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分析内外部环境和状态。通过梳理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现状,进而明确企业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SWOT模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以前的企业可能比较关注成本、质量,现在的企业可能更强调组织流程。SWOT分析基于现状去适应外部环境,没有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去改变现状。面对竞争,企业要寻找新的资源来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优势来达成战略目标。另外,SWOT分析可以运用的场合太多,这会导致适用性的问题;基础SWOT分析法所产生的问题可以由更高级的POWER SWOT分析法得到解决。

2、波特的钻石模型

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形成整体优势的要素,满足相关要素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钻石模型揭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非技术工人、资金、地理位置、天然资源、气候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等;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强调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形成“产业集群”现象;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波特认为,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这四个要素外加两个变数如下图所示,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如钻石般的棱线。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政府在支持产业竞争方面一是要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二是要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它一方面使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同时在另一方面又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这就要求厂商创造“机遇”抓住发展的机会。

3、五力分析模型

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五力分析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帮助企业认清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以下三个假定是建立五力分析模型的基础:1、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2、同行业之间没有合作关系,只有竞争关系;3、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

因为现实情况很可能难于满足三项假设,所以该模型可以提供一种理论上帮助管理者思考战略的工具,但实践操作性不会很理想。

SWOT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和五力分析模型都强调产业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的,是结构学派理论的的典型分析工具。

4、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美国著名管理学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于20世纪90年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模型,用于分析企业的有效竞争和成长。企业的核心力量是其战略流程的出发点,是能力学派理论的典型分析工具。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在市场竞争中反映为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以下四个标准来分析:1、价值性,企业能有效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比如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大幅降低产品成本等;2、稀缺性,仅个别的企业拥有这种能力;3、 不可替代性,企业的这种能力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其他能力不可替代;4、难以模仿性,企业的这种能力让竞争对手难以难以复制,难以转移。

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还有用来帮助企业了解其外部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总体环境分析);用来优化企业业务的组合,实现企业的现金流量平衡BCG矩阵;用于梳理一个跨越公司边界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所有相关作业关系的价值链分析等分析模型。

四、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现状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的建立虽有一定的原则,但角度和维度并没有一定之规,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很多的研究,差异性很大,在此仅简单陈述个别有代表性的指标。

1、权威商业机构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福布斯》杂志综合考工艺量相同权重的上市公司的营业额、资产额、利润和股票市值四项指标,据此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价排名。

《财富》杂志除将利润、资产、股东权益、雇佣人数等作为参考指标外,最通用、最主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的销售收入。

《商业周刊》(BusinessWeek)杂志把上市公司的市值作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各个上市公司,其每年把当年5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格折算成美元为基准,评出全球发达国家市值最高的1000家上市公司。

以上商業机构影响力大,但其指标体系偏重依赖经验和观察,学术参考意义较低。

2、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李显君在《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中把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成共13大类112个子项,13大类包括企业规模、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本运营等能力。该指标体系指标比较多较全面,但区分指标外延有难度,不易操作。

金碚在《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用16个指标构建企业竞争力测评的基本指标体系。反映了企业的规模、业务增长、盈利水平、持续盈利能力、资本实力、资本盈利和增殖能力、资金利用效率、劳动效率、价值创造能力、出口竞争力等,也反映了市场份额、成长性、融资能力、负债的影响、人才竞争中的态势等。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指标较少涉及企业管理的内容。

总体而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理论、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四个层面的逻辑是紧密相关的,企业竞争形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变性特点决定了虽然这一领域研究成果众多,但没有一家之言可以教科书式地、一脉相承地精确界定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理论、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融合并创新性地发展企业竞争理论。

【参考文献】

[1] 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10.

[2] 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03):5-13.

[3] 波特, 李明轩, 邱如美. 国家竞争优势——全球深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经典著作[M]. 中信出版社, 2007.

[4] 胡大立. 企业竞争力论[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5] 田奋飞. 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 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

[7] 韩中和. 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8]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9] 赵冬梅, 周荣征.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26(9):88-89.

[10] 王翔,李东,张晓玲.企业战略更新路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结构学派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7):118-122.

[11] 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J].经济管理,2002(02):10-17.

[12] 叶克林.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综论80年代以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J].江海学刊,1998(06):28-32.

[13] 蔡晓钰, 吴胜佳, 蔡晓东. 战略管理中的资源学派(RBVS)综述与展望[J]. 2004.

作者简介:李洪川(出生年份1976),性别:男,民族 汉,籍贯: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学历 本科,研究方向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企业竞争力
诚信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品牌建设研究
管理创新助力企业发展“逆水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