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腹部横切口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2019-10-30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335000刘仙祝晓丽黄佩黄玮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0期
关键词:皮下腹部出血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335000)刘仙 祝晓丽 黄佩 黄玮

腹部切口缝合是产科常见手术操作,而如何确保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并减少瘢痕是目前妇产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本文特探讨改良腹部横切口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中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妇产科收治的产妇142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相关手术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1例。对照组中年龄22~38岁,平均(28.46±2.75)岁。观察组中年龄23~40岁,平均(28.34±2.41)(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于耻骨上3~4cm作一长为11~13cm横切口,并与腹中线对称,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进入腹腔,胎儿娩出后关腹,常规缝合腹膜及腹直肌前鞘,盐水冲洗伤口,采用酒精消毒切口周围皮肤。对照组:采用3-0丝线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观察组:采用3-0微乔线三针皮下缝合法,于一侧切口边缘真皮层进针,穿过皮下脂肪层,从另一侧切口边缘真皮层出针,皮内打结,剪除残端后,线结自然埋入皮下,不缝合皮肤,皮缘未完全对合者采用组织钳钳夹约1分钟以粘合切缘,缝合三针即可,然后贴上一定张力的敷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缝合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切口愈合标准:甲级愈合:愈合良好,切口无炎性反应;乙级愈合:手术切口存在炎性反应,但未见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化脓,经切口引流、换药后切口愈合。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缝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附表。

2.2 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比较观察组甲级愈合率98.59%,高于对照组的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发热及皮下硬结发生率分别为2.82%、2.82%,低于对照组的11.27%、1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比较(±s)

附表 两组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比较(±s)

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缝合时间(min) 住院时间(d)观察组 71 37.58±9.12 205.26±65.28 4.09±1.05 4.23±1.56对照组 71 39.56±10.25 200.65±68.12 8.62±2.62 6.86±1.94 t 1.271 0.412 13.523 8.902 P 0.206 0.681 0.000 0.000

3 讨论

传统的剖宫产腹壁横切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缝线增多,切口处血管被横断,易出现脂肪液化,丝线反应,继而产生硬结和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切口发生感染,需拆除缝合线[1]。拆线后皮肤有针眼,日后遗留栅栏样或蜈蚣样手术疤痕,影响切口外观,尤其是瘢痕体质者更为明显;改良腹部横切口缝合技术是一种新型改良缝合法,该技术横切口张力小,皮肤更易自然对合,且该技术无需缝合皮肤,无需拆线,术后切口恢复快,弥补了传统缝合技术存在的缺陷[1]。结合本研究结果,观察组缝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与王晓丽等[2]研究相符。此外,观察组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发热、皮下硬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可见,改良腹部横切口缝合技术用于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效果更优,同时还能降低术后患者发热、皮下硬结等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改良腹部横切口缝合技术用于剖宫产手术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前提下,可缩短缝合时间、住院时间,还可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并发症风险。

猜你喜欢

皮下腹部出血量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