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专业实习对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9-10-29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认同感薪资护士

吴 倩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安徽宿州,234000

1 问题提出与相关研究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内容、性质、意义及其职业社会价值的看法[1]。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是拥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状态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减少人才的流失,增进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从而获得更高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急速加剧的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未来对护理服务需求激增,但当前中国每千人拥有的护士数量是2.74人[2],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挪威是现在全球每千人拥有或是数量比最高的国家,为17.27人[3]。相比之下,中国的护士数量严重短缺,造成这种人才短缺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本原因是护理人才的流失。为填补如此庞大的护士缺口,全国各高校护理专业积极扩大招生,国内护理专业每年平均增加11.5万个工作岗位。按照国家发布的大学生各专业就业率排行,护理专业一般稳居于前10,就业率达到95%左右[4]。从以上背景和数据来看,我国的护士缺口应该是逐年缩小的。而事实是,2018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5]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护理队伍要进一步扩大,要求注册护士的总人数达到并超过445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数量超过3.14人,医护比高于1∶1.25。即使我国在2020年达到了目标,但与其他国家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同时,还存在着国家每年培养的护理人才基数逐年增加,但临床一线对于护士的缺口依然很大的事实悖论现象。究其原因,这与大多数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有关,其内心无法对所从事的护理专业十分认同,一旦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公正待遇,则会导致其离职倾向或意愿提升,从而加速其离职行为的出现。本研究从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生活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切入,来探索实习生活对其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大学实习生活是学生了解自己工作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习生活让大学生更好、更快、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活。

Leanne等人的研究表明,职业的满意度与职业认同感成正相关,职业满意度越高的人离职倾向越低[6]。Tzeng等人的研究表明,薪资水平、晋升空间、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教育程度为离职的重要原因[7]。Fagerberg的研究说明护士群体里的职业氛围,如同事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互相支持与学习等,对个体对职业发展前景、职业认同度至关重要[8]。卢伟燕等人对国内四所三甲医院的护士离职原因进行研究发现,压力是中国护士离职的主要原因,压力源主要有:薪资水平比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强度大、护患关系紧张等[9]。毛冰佳的研究显示,要积极干预并多视角引导护理人员归因,使得护士获得较佳的职业认同,从而能有效地缓解职场压力,降低职业倦怠程度[10]。中外研究结果均表明,职业认同感低是护士离职的主要原因。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研究护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对职业认同感影响的文献比较少,且研究成果较散乱。本文研究护理专业实习过程对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原因及对策,对从源头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提高专业稳定性有实际意义。

2 研究的方法

2.1 样本基本情况

选取了安徽省某医疗职业学院2018级自主招生大专生与高中起点大专生共491人,年龄分布为18~22岁。其中自主招生大专生为319人(已经有临床实习经验一年),高中起点的大专生172人(没有临床经验)。

2.2 研究工具

本文研究测量量表选用的是刘玲等人编制的《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11],共包含五个因子: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反思。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记分,分别为:非常符合计5分,符合计4分,有时符合计3分,不符合计2分,非常不符合计1分。本次量表的信度为0.88,具有良好的信度。

3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感水平状况

3.1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根据研究显示,412名被调查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中等偏下。其中未实习组得分为68.85±20.11;已实习组得分为65.07±19.15,已实习组分数低于未实习组分数。在5个条目中,未实习组得分最高的为职业技能,得分为15.84±1.38,最低为职业反思,得分为11.02±7.11;已实习组得分率最高的为职业技能,得分为16.74±2.25,得分率最低的为职业情感,得分率为8.42±3.36(见表1)。

表1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各维度得分情况 ( x±s)

由表1可知,所有大学生都认为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经历过实习的同学更加认同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反思的选项中,未实习同学的得分明显低于已实习同学的得分。这说明实习工作让大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并且对职业进行了一定的反思。经历过实习工作的同学对职业期望和职业情感明显下降,分别位于整个调查条目的最后一位和倒数第二位。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并未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得知比较真实的工作情况。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不足,很多大学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现状及发展情况所知甚少[4],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实际工作和原本心理期望有落差,这种失落感会让大学生丧失职业信心,削弱其职业情感。二是学校的教育更偏重职业价值教育,让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历史、地位及社会价值等,所以造成在校生的职业情感度比较高,但经历过实习后,发现职业价值的崇高背后是比较低的社会认同、紧张的人际关系、低收入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这种强烈的反差会严重降低其职业情感和职业期望。

3.2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等级情况分析

对大学生职业认同等级情况进行分析,未经过实习的学生当中有45.9%的职业认同感等级为中等,36.6%的学生职业认同感等级为低等,仅有17.5%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分数为高级;经过实习的学生当中,有28.5%的学生职业认同感等级为中等,59%的学生职业认同感等级偏低,仅有12.5%的同学职业认同感等级较高(表2)。

表2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等级情况

由表2可知,已经有实习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对职业认可度比没有实习工作经历的大学生要低。这说明实习生活对大学生的职业观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也间接地说明了实习是大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将书本上学来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工作需要面对的应激源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教育层面,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都是医疗事业的崇高与伟大,接受到职业现状的介绍与分析的教育不足,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场应变的能力十分欠缺。二是实习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应激源,实习工作压力过于繁重,学生在心理及身体生理准备上还没有做好这一职业的转变,从而造成身体疲劳以及心理落差。职场关系复杂,尤其是医学生,不但要面临复杂的同事关系,要面临着现今逐渐紧张的医患关系,甚至要面临着有可能发生暴力伤医伤护事件。三是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刘诗卉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度、职业价值观与所接受的社会支持呈明显的正相关[12]。学生在实习期间所接受到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即来自带教老师的支持[13]。良好的带教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职业自信,通过与带教老师的沟通与互动,学生会获得对职业的认知与看法,这些认知往往不是学生自主形成的,而是一些“拿来主义”,直接来自带教老师对职业对认识。带教老师自身的学历、职业技能、职业认知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14]。以上每一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改变。

3.3 护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原因

通过对学生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未实习的大学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为:第一是性格不合适,占总人数的54.1%;第二是不喜欢本工作,占总人数的42.4%;第三是工作强度过高,占总人数的36.6%;已实习的大学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原因,排名前三位的为:第一是工作强度高,占总人数的89%;第二是薪资水平低,占总人数的76.5%;第三是职业风险大,占总比例的45.5%(表3)。

表3 护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原因

通过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已实习的大学生和未实习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不愿从事本工作的原因差别较大。未实习的学生对职业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择业当中更多的考虑是性格问题和自己的喜好问题。而已实习的护生对于性格问题和喜好问题的要求就比较低,通过实习生活,他们更倾向于考虑比较现实的问题,比如薪资水平和工作强度是否成比例,职业的风险如何以及在职场上职业发展前景如何。国外多项研究显示,离职状况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已实习的大学生关注点不再着眼于自己的喜好,而是工作本身,所以工作条件的改善、薪资水平的提高、工作强度的下降、良好的职业景愿是提高其专业稳定性以及职业认可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应看到已实习的大学生对职业认可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工作强度高”与“薪资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即职业获益感低[15]。我国劳动法规定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工作制度,而很多职业工作远远超出这一标准。如护理专业就是超负荷工作,87%的护士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更有39%的护士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16]。超长的工作时间与获得的薪资却是不对等的,护理工作薪资待遇普遍偏低,60.6%的护士上一个夜班的补助不足50元[17],被戏谑称之为“最廉价的夜班”,甚至还有7%的护士压根没有夜班补助[18]。超负荷的工作和微薄的薪资水平“吓退”了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打击了其工作的热情和降低了其职业的认同感。

4 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措施

4.1 改进实习的方式方法

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实习生活对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度影响极大,经过实习,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度普遍下降。徐敏的研究也显示,实习后护理专业大学生的留职获益和离职风险各个维度有明显下降[19]。实习生活原本应该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形成良好的职业观的关键。因此,改善实习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实习生活应该是循序渐进,应该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采取循序渐进、由少较多、从点到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实习工作,促使学生对其未来职业工作中的各种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及相应处理方法的了解。这就必须在大学生学习阶段增加一个短暂的见习期,以便给大学生一个职业缓冲的空间。

4.2 增强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大学生在向“职场人”转变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变和冲击,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及实习之前需要对其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职业有更加清醒深入地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做出对自己更加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大学的教育体系中,虽然已经加入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但课程内容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这就导致大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趋势知之甚少,看不到未来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学经验丰富、职业认知资深的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以此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

4.3 强化实习带教老师的素质

实习期是大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从校园向职场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实习带教老师的个人素养、对职业的看法、工作态度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观。对于实习带教老师而言,在实习过程中,除了对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讲授之外,还应加入对职业发展认知的教育,鼓励大学生在本专业上继续刻苦钻研,提升自己。对于实习单位管理者而言,在实习计划中加入职业规划和职业设计的内容,合理安排带教计划,避免因为带教任务和工作压力过于繁重,使得带教老师“只带不教”,理想状态是带教老师只分管带教,其他的工作少参与或不参与。对于进入实习阶段的大学生而言,通过与带教老师的互动与学习,有利于将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从而提高职业认同。

猜你喜欢

认同感薪资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不简单以“住房薪资”引才——遵循“一步一重天”的人才发展规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