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主实践现状与引导对策
——以太原理工大学自主实践学分实施为例

2019-10-29杜华云张惠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学分育人

杜华云,王 慧,张惠元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实践育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一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首先通过实践创造自己的生活,随着需要的扩大,通过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并不断指导教育实践。毛泽东曾强调,以实践改变世界,以实践务实通今,以实践培育新人[2]。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教育部等部门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7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三全育人”的要求,将实践育人列为七个育人长效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团中央也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作为推动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太原理工大学从2012年起制定实施了《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自主实践实施办法》,将大学生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记入必修学分,纳入第一课堂的学分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实践教育的自主性,激发大学生自主化实践的积极性、拓展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构建了大学生自主实践工作体系(1)太原理工大学文件校教〔2012〕9《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自主实践实施办法》。。本文以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自主实践学分制的设计与实施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自主实践工作的完善策略。

一、大学生自主实践学分制的设计与实施

实践育人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与自身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3]。太原理工大学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与教育的实践性这两个实践育人重要的理论维度的基础上,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并利用地方院校背景优势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实施了大学生自主实践学分制,以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勤工助学等第二课堂的活动和实践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联系实际,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科学构建了大学生自主实践体系。按照“有序性”原则,将不同年级的实践教育内容进行分层设计,确定了“我与大学、我与社会、我与职业、我与未来”四个阶段引导主题。

一年级引导主题为“我与大学”。 引导重点为:引导新生顺利完成由中学向大学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自我探索和专业学习的未来职业定位为着力点,激发学生爱学校、爱专业的情感及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启发学生感受大学精神内涵,领悟大学学习和人生发展的意义,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正确定位人生航向,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二年级引导主题是“我与社会”。 引导重点为: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职业探索和职业规划入手,让学生初步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完善和坚持实施学涯规划;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并提升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

三年级引导主题是“我与职业”。 引导重点是:在专业知识学习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科技学术活动和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工程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职业认识,巩固学生职业目标的认同和承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四年级引导主题是“我与未来”。 引导重点是: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介绍与指导、专业就业去向与趋势分析,帮助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提高学生就业数量质量;加强职业培训,强化学生事业心和自我调控、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在时间管理、职场礼仪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培养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精神和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太原理工大学进一步整合和深化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通过校院两级团委统筹管理,以班团支部为基本单元组织开展,依托PU(Pocket University)平台,实施项目管理,实现对大学生自主实践学分的认证。通过移动端、PC端实时发布活动,学生参与后可即时查询学分的获得情况。《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自主实践实施办法》中规定了2学分是本科学生在四年中的课外自主实践须获得的必修学分,但上不封顶。获得的自主实践学分的多少,体现出学生素质的高低和实践能力水平。

二、大学生自主实践学分实施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自主选择以及学分获得情况的分析

以太原理工大学2012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图1统计了他们在三个半学年共七个学期选择参与的实践活动和学分获得情况。统计对象涵盖2012级6287名本科生,总共有42070次活动的参与量和34119.53个学分的获得,平均每人参加7次活动获得5.4个学分。前五个学期的总参与人次和获得学分的数量明显高于后面的学期,尤其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为最高,说明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参与活动的热情高于在三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活动获得学分的质量在提升,第一学期11188人次参与量,只获得7214个学分,平均每人次获得0.64个学分。到第七个学期1466人次参与,共获得1777个学分,平均每人次可获得1.2个学分。

图1 各学期参与活动人次数和学分获得情况统计

可见,刚入校的学生适应能力强、积极性高,但多数的选择是讲座、社团、志愿服务等活动,每次只能拿到零点几个学分;升到二三年级后开始有一些组织、设计和策划方面的选择,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

表1 七个学期不同学分分数段人数和占比情况统计

按照获得学分分数段人数的统计结果看(如表1),七个学期总获得学分超过10分者达到625人,占全年级的10%;在5.5—10分分数段的有1702人,占到27%;在3.5—5.5分分数段的有1803人,占到29%;在2.5—3.5分分数段的有1104人,占到17%;在2—2.5分分数段的有982人,占到16%;低于2分者有71人,只占到1%,而这部分人大多会在第八个学期修满2个学分,最终极少有人拿不到这两个必修学分。这样绝大多数(99%)的学生都能拿到和超过所规定的2个学分,超过3.5个学分的达到了66%,超过半数的学生超额完成学分获得任务,并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学分获得更多,其中最高可拿到38.5个学分。

整体上来说,学校设定2个学分的必修是合理的,学分的设定标准是以每参加两个小时的相应活动获得0.05个学分,这样要达到2个学分的要求,学生至少要在四年里投入40个小时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比如集中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设定是1个学分,如果累计达到两周时间,并完成调查报告,即可按照20个小时的参加量来计算,获得1个学分的认定。而有一些是以活动成效来评判,比如在各类科技创业活动中获奖以及论文、专利等,给予相应的活动小时认定,并换算成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兴趣、爱好去自主选择参加某些类别或项目,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支撑,也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许多学生会在许多方面获得自主实践学分,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参加不同的活动,以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强综合实力。从某学院徐某某同学所获得的11.37学分看他的选择(如图2):意识教育的1.77个学分是通过120余个勤工助学和计算机能力培训等活动获得;思想引领的1.1个学分是通过参加了十一个主题活动获得,每项获得0.1个学分,包括“青春·使命·成长”主题实践活动、“校园文明伴我行”主题活动、纪念“一二·九”阳光冬季体育活动等;学术科研的5.7个学分来自于国家级学术科技竞赛A类二等奖和校级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获得社会服务0.5个学分;参加“清泽博思杯”辩论赛和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获得社团的1.8个学分;参加一个学期的爱心包裹劝募志愿服务获得0.5个学分。这些选择也体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包括了思政教育、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工科学生的特点。所有的学分获得项目也都会在最终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上体现,记录了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另一种成长。

图2 某学院徐某某同学所获得的学分分布

(二)在供给侧,学校组织活动满足学生获得学分情况的分析

太原理工大学按照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建设了八个实践平台,分别是大学生思想引导、社会服务、志愿服务、意识教育、能力塑造、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平台和学术科研提升平台。八个平台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青年教育主题,包括青年使命、青年认知、青年责任、青年觉悟、青年担当、青年发展、青年活力、青年创新和青年研究教育主题。从实施情况看(如图3),每个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均衡,思想引领和意识教育方面开展的活动和所获得的学分为最多,分别为17311和7963人次的参与量,10385.16和11181.62个学分的获得。接下来是社会服务(4913人次,3106.5学分)和社团活动(6790人次,3944.05学分)方面,再下来是科研提升(2355人次,3960学分)和志愿服务(2693人次,1484.7学分),而能力塑造(30人次,37学分)和创业实践(15人次,20.5学分)方面能获得学分者仅为个别情况。

图3 学生在八个平台获得的学分和参与人次对比

图4为统计到的学生在八个平台上参与活动的人次和获得的学分所占的比例。思想引领类活动的参与人数为最多占到41%,获得的学分也占到了30%;意识教育的获得学分占到33%,为最多,参与比率达到19%。思想引领类活动包括公益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意识教育以勤工俭学为主,这两类活动作为团学活动中的日常工作,相对组织的比较多,参与和获得学分的难度不大,获得学分的人次数和学分数也就相对高。社会服务类的活动包括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去准备、参与和总结,4913人次的参与量覆盖了全年级五分之四的学生,所获学分占到总学分的9%。全校有各类社团130余个,自然组织或参与社团活动就较为方便,达到6790人次,占到活动总参与量的16%,学分也占到12%。这两类活动体现了学生的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体现了多样的选择性。参与科研提升活动的人次只占到6%,获得的学分占到12%,进一步说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获得的学分则更有分量。志愿服务其实也是常规的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活动的组织逐渐规范化,参与人次与所获学分分别占6%和4%。能力塑造主要是针对完成一段时间就业见习的学生,而创业实践则是要求学生提供创业相关证明、完成总结报告方能拿到,这两方面学生能够参与或完成的很少,所获的学分不多,造成参与量和学分的比例近似为0。

图4 学生在八个平台参与人次和获得的学分所占的比例

纵向看(如图1),思想引领类活动在每个学期都有所体现,一年级两个学期,然后逐年递减。类似的还有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说明在一二年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主题实践和社团的积极性较高。社会服务类的活动集中在二三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加实践和开展调研,通过“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丰富自身对社会的认识。意识教育以勤工俭学为主,每个学期都有体现,二三年级相对集中,通过参加各类有偿服务,逐渐增强自立意识。科研提升活动学分的获得集中在三四年级,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经过两年的积累,集中爆发。能力塑造和创业实践也体现在高年级学生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大学生自主实践选择的特点以及学分制的思考

首先从学生自主实践参与层面分析,学生参与自主实践项目的积极性很高,但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一二年级参与比例较高,且活动的内容还是相对局限于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等方面,而且这方面分值和参与人数的比例是最高的,但三四年级参与积极性明显下降。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自主实践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达到一定学分后积极性明显降低,参与自主实践内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缺乏指导,低年级选择项目存在一定从众心理,目标指向则是单纯为获学分;到达高年级后在科研提升、能力塑造、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参与比例还是不高,学生自主实践与自我职业规划与个人成长的相互结合与促进作用还有待提升。

其次从学校自主实践设计组织层面分析,一是自主实践学分制系统性不足。《教育辞典》中解释,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按学分累计成绩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依据专业的培养要求,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按照每门课程的要求、学习量和在专业中的地位规定其学分[4]。可见,学分一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自主选择累计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强调课程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第二课堂实践学分虽然不能像第一课堂课程设计那样体现严谨的学科结构和学习要求,但作为学分制来实施,也应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目前,学校设计的自主实践项目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特点,但在整体性与系统性上还很不完善。虽然也有相应的分类,但还有差距,特别是从每个学生的选择来看,相应学分的取得都是通过较小分值量的积累来实现,涉及的项目零散、关联性不强,学生的参与时间也不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项目的育人作用发挥。二是自主实践的指导与考核需要加强。自主实践学分制的实施需要激发指导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互动型成长教育。一方面,需要调动指导老师参与引导的积极性,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地设计实践项目,挖掘育人功能,指导学生有效参与;另一方面,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激发学生个体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成才目标,科学规划与选择实践项目。此外,自主实践项目考核需要进一步分类明确。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一些项目参与了就可以获得学分,这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中进行完善。

四、大学生自主实践策略的完善

(一)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顶层设计上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使命担当相结合

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时代回答[5]。因此,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投身社会实践,了解社情民情,培育家国情怀。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促进学生真正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太原理工大学自主实践学分制实施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一方向,在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2个实践学分中,其中必须有1个学分为社会实践学分,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还必须多设计一些深入社会的激励机制和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著名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因此,高校在自主实践的设计中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将社会调查作为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的基本遵循,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通过实践调查,检验课内所学,激发责任使命。

(二)立足新工科的建设理念,在育人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变化和主动塑造世界的品质相结合

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 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 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 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是其中的关键任务[6]。由此,对于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实践育人工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在极速的变化中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大学生所受教育依然囿于课堂和书本,不仅未能深刻感知时代的脉搏,更主要则失去了积极应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和主动塑造世界的锐气。这些优秀品质的获得更需要在社会实践特别是新领域、新技术、智能化的实践项目中磨练和塑造。因此,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实践育人应特别强调创意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强调科教协同、产教协同,深层次提升实践项目内涵,强调更加重视教学实验、科技竞赛、项目研发等,延伸拓展实践育人的平台。

(三)立足学分制的本质内涵,在项目整体建构上体现通识性教育与专业性发展相结合

正如前文所述,学生获取自主实践学分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学分制是在新的时代大学所采用的一种旨在协调知识、社会需要、学时和学生发展之间关系的教育教学制度。”[7]因此,高校自主实践学分在设计中应充分把握“学分制”的本质内涵,在体现整体上下功夫。具体到自主实践项目的供给侧改革,应注重将通识性教育与专业性发展相结合。通识性项目的设置应考虑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而专业性的发展则应力主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注重在科研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就业实习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引导。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实践学分构成,应充分体现“三全育人”的要求,实施生涯导航“我与大学、我与社会、我与职业、我与未来”四个阶段的引导主题,将实践教育贯穿到学校育人的整体,通过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三维空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性”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学校全面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的互动实践育人模式。

(四)立足实践项目的实施成效,在综合评价中坚持对学生的考核与学生对项目的反馈评价相结合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育人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不但要严格对学生参与情况的考核,还应注重学生对项目实施的反馈评价,通过建立双向评估反馈机制,达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实践项目不断优化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对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考核上,从横向分类别建立考核办法与纵向分阶段设立学分目标综合考虑。横向分类别考核中,讲座报告、志愿服务、科技竞赛、社会调研等不同实践项目应有不同的考核达标办法,以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参与实践项目真正达到能力提升的目标;纵向分阶段目标,则按照生涯导航四个阶段引导主题,分别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项目范围,以保证实践育人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避免低年级盲目参与热而高年级则参与人员少的尴尬。在考核结果适用上,应形成结构合理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学生升学就业检验综合素质提供有效参考。此外,每一个项目实施收尾阶段,应在参与学生中针对性进行反馈评价,促进项目实施不断改进完善。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学分育人
昆明理工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学分美食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