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景健康的海南省自贸区人居环境空间研究

2019-10-29王胜男

中国园林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居全域风景园林

王胜男

吴晓淇

蹇 凯

程 昝

2018年10月16日,海南自贸区①宣布正式成立,标志着海南省在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和30年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后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顺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解决好生态维育与城乡建设之间的矛盾,合理利用海南全岛国土空间势在必行。探究区域空间格局、资源分配和空间营造等方面存在的人居环境空间问题,通过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土空间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受人类活动、资源利用和空间格局等共同影响,研究对象大多聚焦于乡村。从方法上看,主要应用自相关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熵值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德尔菲、AHP、GIS和RS等分析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或测度模型来进行人居环境评价;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空间分异研究和时空演变研究,前者强调横向空间的人居环境差异性特征分析,后者强调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制。1)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通过横向对比研究来测度和分析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1-2]。采用对比分析法重点解析不同分异空间的人居环境特征,厘清产生空间分异的过程和机制及其影响因素[3-6]。2)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变。基于不同时间序列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来探索人居环境的空间演变、分布特征和发生机理与规律,用来解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空间的演变对人居环境的影响[7-9]。综上所述,借鉴风景园林的“环境生态”“行为活动”和“空间形态”三元一体的“三元论”思想[10],本研究以风景园林健康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综合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地理学和建筑学等多维视角进行区域人居环境空间研究,厘清人居环境与空间利用效用之间的关系,以期从空间层面出发研究区域人居环境的空间发展对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和科学利用的规划引领作用。

图1 风景园林健康理论下人居环境空间的研究内容(蹇凯绘)

图2 风景园林健康理论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导引(蹇凯绘)

1 基于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的人居环境空间研究探索

1.1 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的理解

风景园林的健康理论应强调人类活动、资源利用和空间开发等内容的关系协调性,遵从“三生万物”的宇宙观,即变化万千的事物是由3种主要不可缺少且独立存在的元素组成[10]。特指一定空间范围内风景生态保护、健康产业发展、人居环境营造的三元耦合和互动多赢关系, 是基于国土空间开发与利用和生态空间的“人-天-地”协调关系维育。其主体内容包含人类活动、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三方面,其中适宜的人类活动行为是决定风景园林健康的重要因子,合理的空间规划管制是确保风景园林健康的前提基础,科学地开发利用资源是实现风景园林健康的根本目标,“人-天-地”的和谐关系是风景园林健康的终极目标。这样的风景园林健康理论正是新时期人居环境发展的目标所在,也为区域人居环境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创新发展思路。

1.2 人居环境空间的内容

人居环境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建设[11],是一个集风景、健康和人居三元一体、互动共赢的耦合系统,通过有效的空间形态组织可以提升人居环境[12]。在这种耦合关系中,基于对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的内涵理解,需要从区域空间格局、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环境营造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敏感性和可持续性3个方面落实(图1)。1)适宜性:指国土空间范围内资源与空间利用的协调程度和均匀程度。2)敏感性:区域建设与发展关注“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直观反映生活、生产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是人类活动形式最直观的体现,更是协调国土空间范围内生态维育与建设发展之间矛盾关系的关键所在。3)可持续性:人类活动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关注对人文景观的延续和自然景观的维育。

1.3 人居环境空间的思路

人居环境空间的实践奠定了中国“人-天-地”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观[10-11]。基于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的人居环境研究实质上是“人-天-地”相互关系在区域发展层面的实践应用,是人类活动、资源利用和空间利用三者耦合关系的空间落实,更是实现人居、健康和风景互动共赢的重要手段。人居环境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以“目标确立-空间分析-规划导引”为基本思路,着眼于风景园林健康理论在区域空间层面的人居环境发展探索,进而将人居环境空间的适宜性、敏感性和可持续性规划、设计及导引落实到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中(图2)。其内容包括:1)目标确立,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人类活动、资源利用和空间利用作为人居环境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核心,致力于通过全域空间格局优化、城乡资源统筹布局和景观环境营造等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的愿景;2)空间分析,结合三生空间敏感性分析、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分析和资源利用与开发空间适宜性分析对区域建设与发展进行特征和问题提取,为准确把握区域空间开发效率打下基础;3)规划引导,基于分析结果和发展目标的支撑,着重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资源统筹规划和空间营造规划出发,将风景园林的健康、生态和人居三元耦合及互动共赢的综合关系落实到区域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中。

图3 海南省三生空间分布(程昝、蹇凯绘)

图4 基于均衡性的人类活动对空间资源统筹可持续性分析(程昝、蹇凯绘)

2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海南人居环境空间解析

2.1 海南发展与自贸区

海南是我国第二大岛屿,拥有绝佳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自1988年建省以来,城镇化水平从11.2%增长至58.0%,年增长率1.56%,GDP从75亿元增长至4 462.54亿元,增长近60倍,全省发展有了飞速提升。“十三五”期间,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百千工程”等推动了全省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其中,全省城镇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海口“双创”、三亚“双修”等城市建设管理经验逐步推广;农村“五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省建设更加注重农村环境整治及风貌管控,强调产业培育对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2018年6月5日,海南省政府正式发布《海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依托生态核心、生态红线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空间在五指山、保亭、琼中、白沙等中部区域的环境敏感区域进行人居环境提升和改善,并集中在陵水和琼

中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海南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充分证实了协调发展是推进人居环境质量提高的前提基础,基础设施完善是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首要任务,统筹空间布局是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201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建设国家自由贸易示范区(岛),将从行政体系、金融投资、全球贸易、海关监管、赋税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积极响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势在必行的高速建设与严格监管的生态维育齐头并进,必将加剧全岛人居环境空间营造的难度。

2.2 三生空间的敏感性

人类活动对空间利用的效率反映出空间格局的敏感性,强调生产、生活和生态3类空间的协调关系,是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空间的直接表达。从三生空间分布上看,海南具有突出的生态资源优势,林地、耕地、草地、园地等农业用地构成了全域主要的生态维育空间。受地形地貌和地缘条件限制,省域主要的生产空间沿海岸带分布,尤以北部和东南部居多。其中北部(海口、澄迈、洋浦)以产业园为主要用地功能形态,东南沿岸(琼海、万宁、陵水和三亚)以旅游度假区、景区景点等为主要用地功能形态。全域生活空间呈分散布局,主要为城市、建制镇和农垦空间等,海口、文昌和三亚三地的生活空间分布较为密集(图3)。从三生空间敏感性看,全域的景观生态过程明显高于局部,但较强的生态空间连续性削弱了局部空间的异质性。其中,北部地区具有最高的景观多样性,生产和生活空间更为均匀,生态空间连续性较其他弱;中部空间的连续性较强,内部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优势明显(表1)。

2.3 资源统筹的可持续性

资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居环境空间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明晰资源的空间分布,统筹资源利用的发展计划,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均衡配置。生产和生活空间作为人类活动最为密集和频繁的空间,资源统筹利用的均衡性决定了地区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新时代海南的发展必须兼顾最严苛的生态保护与最开放的经济建设,更加强调地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维育的协调性。故而,海南发展必须严守生态红线,着力统筹生产和生活空间的资源利用效率。分析表明,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对资源利用具有较强的均衡性,资源分配相对均衡。中部地区属生态维育空间,人口与资源稀疏,开发建设受政府管控约束。除城市、县(乡)镇以外的其他空间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未来海南中部的发展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必须在恪守国家生态红线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康养、休闲等产业(图4)。

2.4 资源利用与开发空间的适宜性

地区健康发展强调国土空间范围内资源利用与空间利用的协调和均匀程度,是资源利用的服务范围与地区生产生活空间的聚合,反映为资源利用效率与地区开发建设空间的匹配程度。这种基于资源服务范围、受资源分布而决定的匹配度分析,恰好反应为生产生活空间对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空间适宜性强弱的判定。分析表明,海南沿海区域的海口、澄迈、洋浦、东方和定安等地布局产业园等开发空间,其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设用地之间的匹配度较高,其他城市、县(乡)镇和农垦等地区的匹配度次之,全岛中部山地、丘陵及部分沿海台地地区匹配度较低。匹配度指标表明了三生空间对空间资源利用的决定性作用,凸显生态维育与地区开发建设的矛盾冲突。从省域整体空间上看,中部区域的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设适宜性明显比沿海及台地区域弱(图5)。

3 风景园林健康理论下海南人居环境空间引导

3.1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国土空间规划引导

海南全域的空间规划应保持全岛空间的连续性、提升局部空间的异质性。首先,提升生态空间景观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生态空间构建要秉承生态维育宗旨,对全岛生态功能区进行布置,使其构成空间内外部具有生态保障功能的景观基质区域。其次,增强生产、生活和生态3类空间之间的协调关系。在现有非建设用地的布局和满足“百千工程”需要的基础上,研析“三生空间”的土地功能形态,强调人类活动对空间敏感性的感知,以及空间利用与资源开发之间的适宜性,从而达到统筹布局和管制国土空间及土地利用等规划的目的。再次,完善生态空间结构的系统性。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时要强调人类活动与空间利用之间的敏感性,注重结构、功能和过程在国土空间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全域生态空间结构。综上所述,通过严守全域生态红线、集中生产生活空间布局,重点在北部和中部降低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其内部的景观生态过程以及景观多样性水平的提升。

图5 基于匹配度的资源利用与开发空间适宜性分析(程昝、蹇凯绘)

3.2 基于可持续性分析的资源统筹规划引导

针对海南全域的资源开发,应始终坚持资源统一高效配置的原则,依托在不突破生态红线的前提下打破市、区、县等行政区划管辖的限制,对全岛土地、林地、海岸带、水域等重点自然资源实行资源优化调配。受全岛地形地貌、区位条件、资源配置等影响,空间分异更加强调资源统筹的均衡性。为此,要充分考虑人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在沿海及台地区域的生产生活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资源利用形式,在中部及其他丘陵等生态功能区进行资源挖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全面统筹资源分配,重点发展康体、养老、医疗等服务型产业,严守生态维育红线,提升人类活动对资源利用的效率,保障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全面协调人类活动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均衡性。

表1 海南省国土空间格局指数

3.3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空间营造规划引导

空间营造的根本是以人为本的资源利用和空间开发,要求全面认识全域资源分布和构建地区功能区划,以资源服务空间分配和开发建设用地的匹配程度为支撑,通过用地景观格局的功能剖析和土地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全面协调空间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从而在保障最根本的生态红线基础上调整三生空间的协调性,将风景园林健康、生态和人居的三元耦合和互动多赢关系落实到空间营造规划的实践应用中。鉴于此,海南发展在进行匹配度优化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三生空间的划定和国土空间的利用形式进行最为严格的生态功能划分以构建生态功能区。应重点调整中部地区生产和生活空间的用地功能形态,遵循资源统筹规划原则,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及应用方式,重点发展康体、养老、医疗等产业来增强中部生态功能较强区域内的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匹配度;在沿海及台地地区布局生产和生活等主要功能区,在现有基础上强调对生态空间的维育和对现有局部生产生活空间的生态功能恢复。同时,重点通过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以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规模调整和资源科学分配为手段提升资源空间效用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匹配度,从而达到促进地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维育之间关系协调的目的,以增强地区人居环境空间的适宜性。

4 结语

海南人居环境空间发展是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为背景,在全域范围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健康、生态、人居”的空间关系耦合、互动和多赢。从空间角度出发,紧扣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的内涵关系,均衡协调海南全域建设发展与生态维育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类活动对资源和国土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前提,强调生态资源对全域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实现以空间规划引导为手段的全域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提升。

注释:

① 海南自贸区,即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文中采用简称“自贸区”。

猜你喜欢

人居全域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