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及策略解析

2019-10-29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沛城街道中心小学

小学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等量画图应用题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沛城街道中心小学 刘 玲

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多见的教学类型,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这主要是因为应用题教学能够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理论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将应用题教学中遇到的重难点展开有效分析,并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为学生选择更为适用的应用题教学策略。本文从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几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期望能够给同行业教师在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上提供参考。

一、在教学中应用画图技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画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抽象性的应用题,化解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画图技术就是以更为直观的角度,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应用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例如,小红新买了一本长篇小说,一共有30 个章节,合计210 页,并制定了30 天的阅读任务,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每天阅读的页数比计划多了14 页/天,那么实际小红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读完这本小说?在解决这一类型应用问题时,教师可建议学生采用画图法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images/BZ_37_457_2449_500_2475.png每天阅读量 时间 页数计划 210÷30 30 天 210实际 210÷30+14 ?天 210

在解应用题时应用画图技巧,可帮助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认识小红每天实际阅读的小说页数,从而能够得到看完这本小说需要花费的具体时间,即:210÷(210÷30+14)。利用此类解题技巧,可让学生加快找到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此外,教师为加深学生对画图法在应用题中的应用,还可为学生增设相同的应用题进行练习。应用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分解题中的各等量关系,考验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借助画图技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教学中应用结构分析,使学生掌握等量关系

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进行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时,对数量关系的判断是学习的重点环节。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量,并与等量关系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取到题中所隐含的未知量。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对学生展开深入解析。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较为多见的有:速度×时间=距离、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等等量关系公式,在解题时可将等量关系公式带入题中解决问题。例如:某工厂要求在规定的1 个月内生产出50 万台电视机,目前已知前4 天的生产效率为1 万台/天,求在之后的26 天时间内至少每天生产多少台电视机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学生在解题时,首先应该进行审题,明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接着就是利用等量关系进行问题的解析,就是计算已知量中前4 天的总生产量;最后,根据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相互关系,得出最终的未知生产效率。

三、在教学中应用编体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实际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方方面面均围绕着数学展开。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探讨生活问题,根据自主设置应用题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解题能力的养成。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第四、五单元中的小数加减乘除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与生活常识相关的应用题,如:小雨去买文具,买了6 本笔记本、4 支圆珠笔,已知笔记本4.5 元/本,圆珠笔1.8 元/支,求小雨一共付了多少元?面对此类问题时,学生可采用分布计算的方式,解决本次的消费金额问题,即:购买笔记本4.5×6=27(元);购买圆珠笔1.8×4=7.2(元),一共消费的金额为27+7.2=34.2(元)。在教学中加入编体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将数学常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应用探究法,提高学生查漏补缺的总结能力

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在应用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应用题本身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注重发现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记录下来的习惯,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根源,并答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及时进行总结。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拾遗补缺的总结能力,又让教师在侧重点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养成了良好的总结习惯,假以时日,学生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定会突飞猛进。

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其主要的工作职责除了将知识授予学生外,还需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利用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免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兴趣下降。在此职责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基于学生的主观意识,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学生会受到和谐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积极响应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并在进行问题讨论过程中能够踊跃参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攻克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对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进行深入解析,得出了在提升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等量画图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一道等量约束关系下的不等式证明探究之旅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怎样画图
确定等量关系的三种方法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画图理解“多多少”
哈哈果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