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嗣同

2019-10-28刘蕾胡玉明

华声 2019年9期
关键词:仁学心力谭嗣同

刘蕾 胡玉明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汉族,革命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他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是清末“百日维新”运动的著名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牺牲前,谭嗣同在狱中留下了一首诗《狱中题壁》,百年来被广为流传,“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的后半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凸显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坎坷求学路

谭嗣同1865年生于北京,随父谭继洵在京十二年,13岁时第一次回到浏阳城北门的谭家宅院,也就是后来分家时他分到的“大夫第”。

在家排行老七的谭嗣同幼时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但是11岁那年,因为一场瘟疫,他尝到了“五日三丧”之苦,一下子失去了母亲、二姐、大哥,自己也染上白喉“短死三日”。因为这次死而复生,他父亲给他取字“复生”,经历这次亲人的生离死别,他变得悲观、忧郁。

谭嗣同10岁时,父亲延请浏阳老乡,也是著名学者的欧阳中鹄做他的老师,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王夫之的学说,爱国主义思想由此启蒙。谭嗣同回到浏阳后,父亲又为他请了涂啟先先生系统教授他中国典籍。不久后,他跟随父亲去到兰州,在父亲的道署中读书。谭嗣同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王五那种桀骜不驯、英勇慷慨以及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对谭嗣同影响甚深。

19岁的谭嗣同已经游历了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谭嗣同往来南北各地,遍观社会风土,广览“形势胜迹”,又目睹哀鸿遍野,灾民流离之状,大大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了解,对下层苦难群众的同情,不禁产生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廓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誓志做一些有利于振兴祖国的事业。

23岁时,谭嗣同又师从刘人熙,开始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这期间,他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自己。谭嗣同在21岁至30岁之间,多次回乡参与科举考试,均未中。在科举上下过很深功夫的他,受到科举失败打击,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

碧血丹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愤慨。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

1896年,谭嗣同在京城结识了吴雁舟、夏曾佑、吴季清等人,吴、夏诸人均为一代佛学名宿,谭嗣同由此而倾心于佛学。渐渐以佛学为本,而引导其“仁学”之义理。

1897年夏秋间,谭嗣同写成重要著作《仁学》,这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构建了中国变法的全新理论体系。《仁学》博采《论语》《礼记》《庄子》《史记》等儒、佛、道、墨改革之长,广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变革之道,提出“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被思想界誉为“骇俗之文”“人权宣言”。

《仁学》之后,谭嗣同开始了变法的实践活动。1897年,谭嗣同创办时务学堂,兴建浏阳文庙算学馆,出版《湘学新报》,广泛传播维新思想。1898年初,谭嗣同接受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的力量:自己担任分教习,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习,协助任总教习的梁启超,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

1898年3月,谭嗣同与唐才常等人创建维新团体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谭嗣同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有机会逃走的情况下,束手就缚,“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他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以一种以身殉道的悲壮,终结了湘学“经世致用”精神在传统道路上的努力,开创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国之路。

谭嗣同的变法失败株连了父亲,致其罢官。值得欣慰的是,谭嗣同妻子李闰化悲痛为力量,于1912年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学校,她还建立育婴局等公益事业。李闰六十岁时,康有为、梁启超合送了一块横匾“巾帼完人”,将其悬挂于“大夫第”故居次厅,她一直以“大夫第”为主要生活场所,在此度过了晚年。

青年毛泽东受其《仁学》影响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老师杨昌济特别看重谭嗣同的《仁学》,提倡人人要有独立奋斗、发动心力的精神。一时间,研读《仁学》成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中的一种风气。毛泽东等尤为用功,他们的日记和笔记中,常常有“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一类的议论。

青年毛泽东读《仁学》所受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心力”的作用,一是冲决一切不平等的网罗。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还回忆说:这时候,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当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那篇文章,给了我一百分。”

毛泽东对“心力”发动时不可遏止的描述,也与谭嗣同《仁学》里的描述类似。不过,毛泽东承袭“心力”之说,也有变化:一是把它同古代的圣贤豪杰的志向气概联系在一起;二是融进了西方伦理学的思想,把它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精神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冲动”;三是强调“体力”与“心力”的结合。

谭嗣同所作的《仁学》,其思想来源于儒家经世致用学说,也受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博采儒、佛、道、墨改革之长,广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变革之道。这种包容宽厚的学术精神,对湘学的近代转变具有深刻意义。

资料来源:人民网、《湖南日报》《湖南城市报》、浏阳网

猜你喜欢

仁学心力谭嗣同
兄弟草原
《相思花飞梦》
心力管理故事连载
你必须有一个不可动摇的第一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论谭嗣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
项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