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健雅四季生态课堂 育莘莘学子良好品德

2019-10-25黎柳梅

广西教育·D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林红施暴者外号

黎柳梅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小学生的行为常规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遵纪守法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我校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全生命的“生态”理念,提倡基于儿童生活创编课程,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和课堂活动,让课程“走进儿童内心”,引导儿童在鲜活的情景体验中自主、合作、探究,感知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出解决问题、拥有美好品行的方式方法,继而举一反三运用于生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合一,健身心、雅思行”的学科育人目标。下面笔者以我校创编课程《拒绝语言暴力,让语言温暖人心》为例,谈谈我校“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一、学情调研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社会事物和现象的分支,其中的同伴交往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同伴交往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其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本课程重要的学习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和问题往往无所适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防治校园欺凌、确保学生安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笔者发现,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是由同伴间的不当交往引起,尤以“语言欺凌”“语言暴力”为最。尽管很多教师对语言暴力不以为然,但事实上语言暴力带给学生的伤害不仅普遍,而且其程度之深并不亚于肢体伤害。语言暴力不仅侮辱儿童人格,伤害儿童自尊、自信,摧残儿童内心,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儿童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化身霸凌者、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后果。于是,我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研修团队(以下简称我校研修团队)决定以《拒绝语言暴力,让语言温暖人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同伴交往现象,体会校园欺凌问题,学习明德守法、正确与人交往,进而实现我校生命化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健身心、雅思行”的目标。

本课课程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1.了解语言暴力,认清语言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自觉约束自己,不做语言施暴者;2.体会施暴者、旁观者、受害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与人交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自主探究、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的重点、难点是,了解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掌握正确应对语言暴力的策略、方法。

二、教学活动创编及“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全生命的“生态”理念,为了精准把握学情,我校研修团队设计了一个课前调研环节,调研内容包括:“1.在什么情况下,谁说什么话让你觉得很难过,受到伤害?请你写下来。2.在什么情况下,谁说什么话让你觉得很温暖,感受到关爱?请你写下来。”这些内容让学生课前独自填写,便于学生有足够时间让心灵回归生活情境,而不致受到课堂“从众”心理的影响,导致调查结果不够真实。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我校生命化教育背景下“走进儿童内心”、建设充满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发展理念,我校研修团队遵循“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本课如下教学活动:“春生萌动”,走近语言暴力,了解语言暴力的危害;“夏长探究”,注重情景体验,寻找应对语言暴力的方法;“秋收交流”,举一反三,学会解决与语言暴力有关的问题;“冬藏拓展”,拒绝语言暴力,让好言好语温暖人心。课堂中的“四季生态”层层深入,逐渐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观摩现实案例和团队心理辅导中不断认清校园欺凌中语言暴力的危害,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最终达到坚决不做施暴者、不做附和者和旁观者,面对语言暴力自觉进行心理建设,自觉预防和抵制校园语言暴力,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同伴矛盾和冲突,从而成为身心“健雅”的好公民。

三、课前准备

为了配合“夏长探究”环节的情景体验,我校研修团队自编自导了一出情景剧《传谣》,安排8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排练。该剧剧情如下:一个学生和姐姐去动物园玩,先后偶遇了两名同学,同学一林红和她的妈妈,同学二黄汉成和他的爸爸。返校后在同学聊天的过程中,这件事被一个与林红有矛盾的学生添油加醋地改成了“林红和黄汉成手拉手一起去动物园玩”,最后变成了“林红和黄汉成在一起准备结婚”。四年级的学生是非观不够明确,立场不够坚定,生活中时常会有意无意地夸大事实、说别人坏话、造谣、传谣。虽然学生对早恋没有太多感受,但潜意识里却一致认定被别人说结婚很不好。

让学生来表演情景剧而不是观看课件中的剧情,旨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加深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全面把握谣言产生的过程,深刻体会语言暴力对当事者带来的心理伤害,从中慢慢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教育效果。

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春生萌动”

本环节操作的重点是创设适合学生生活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学习情境,比如通过折纸游戏、对话交流、案例观摩与讨论等层层递进的活动,不断强化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的情境氛围,从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同理心去认识和感知事物。

在本课中,执教教师先跟学生玩了个《东南西北》折纸小游戏。紙外四面是“东”“南”“西”“北”四字,里面八角分别写上“你真聪明”“你很能干”“你真笨”“这么简单你都不会”等或温暖或伤害的语言。执教教师操作折纸,让学生自由选择方向和数字,看看各自能选中里面的哪一句话,并把得到这句话时的心情用“笑脸”或者“哭脸”纸贴表达出来,钉到“心情画板”上。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受到语言对心灵带来的温暖或伤害。

接着执教教师以“外号”为话题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在真诚沟通中逐渐认清外号的双面性,进而导出“语言暴力”的话题。调查中发现,取外号、叫外号是学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侮辱性外号常常让当事人无法忍受,甚至导致一些当事人产生轻生念头,更有甚者导致当事人自杀。以“外号”为话题贯穿师生对话交流以及接下来的案例观摩,可以不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谁有外号?你的外号是什么?你喜欢吗?

生1:大家叫我小博士,我喜欢,因为这是对我知识渊博的表扬。

生2:我的外号叫小黑人,因为我长得黑。我不喜欢。

生3:我的外号叫高老,因为我个儿高。我觉得无所谓,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

生4:我的外号叫男人婆。我很不喜欢!

生5:我的外号叫超人,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个“超”字。我喜欢。

生6:我的外号叫矮冬瓜。我很不喜欢。

师:为什么有的外号会让人愉快接受,有的却让人不高兴甚至“很不喜欢”呢?

生7:外号是褒义的大家都喜欢,贬义的就让人不喜欢了。

生8:有些外号听起来很刺耳,都是在针对别人的不足。

生9:有的外号是讽刺别人的,所以让人不高兴。

生10:有的外号有嘲笑、侮辱的意思。

师:说得非常好!像这样使用讽刺、谩骂、诋毁、嘲笑的语言给别人起外号,会导致别人的精神和心理伤害,我们把它叫做“语言暴力”。(板书“语言暴力”)

紧接着执教教师出示了一份由“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在全国小学生中开展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校园欺凌”专项调查结果。“语言暴力”以高达81.45%的比例位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校园欺凌”行为之首,这大大出乎学生的预料。很多学生不曾意识到自己实施过语言暴力,更不曾想到,哪怕是起外号这样的“小事”也会给当事人带来心理上的苦恼乃至伤害。于是执教教师顺势播放了一个漫画配音课件《小涛的悲剧》(由真实事件改编,内容大意是小涛因脸上有痘痘而被学生叫作“麻瓜”,小涛不堪忍受,自杀身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了案例讨论。

师:看完这个案例,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太可怕了,真没想到一个外号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生2:我觉得不能随便给别人起外号了,特别是别人不喜欢的外号。

生3:我觉得也不能随便叫别人外号了。

生4:我觉得叫别人的名字就可以了,不要叫外号。

生5:语言暴力的危害太恐怖了!

师:一个外号,看起来不能伤人体肤,却给小涛造成了这么大的心理创伤,甚至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消逝,何其惋惜!拒绝(板书“拒绝”)语言暴力,我们责无旁贷!回看小涛自杀事件,大家想一想,谁是施暴者?

生6:起外号的,传外号的,都是。

师:小涛的死亡是这些施暴者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啊,所有给人起外号、叫人外号的人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但这样的恶果的的确确由起外号、叫外号引起。所以,对于别人不喜欢的外号,你该怎样做?

生7:我不会再给别人起不喜欢的外号,也不会叫别人不喜欢的外号了。

生8:我会安慰他,告诉他不要在意别人的叫法。

生9:我会叫同学们不要再叫他的外号。

师:关注他人感受,加强自我约束,不起、不叫、不传别人的外号,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做到的。我们不做施暴者!(板书“不做施暴者”)

案例讨论,让学生强烈感知到语言暴力对心灵造成的重大伤害,使学生意识到平时不经意的言语有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对照问题反省自身,再加上教师的相机点拨,学生开始慢慢明白:要学会关注他人感受,加强自我约束,谨言慎语,不做语言的施暴者。

(二)“夏长探究”

本环节重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共同找出应对谣言的策略方法。情境创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谣言》情景剧,一个是视频中播放的暴力犯罪案例。

先是观摩学生表演的情景剧《传谣》。8名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及稍显夸张的传谣情形让全体学生印象深刻。表演结束后,教师先是安排学生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在剧中,大家传的话是否有事实依据?传话的人有没有对林红造成伤害?然后课件呈现小黑屋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和感受林红的配乐内心独白:“事件中的这个女孩,其实就是我。我已经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谣言还是在传,而且传出了一个又一个版本。我很痛苦,但我不知道找谁倾诉。我很害怕去学校,因为一去学校,我耳边总是响起各种声音……”林红的内心独白,很快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

生1:要是我被别人说要结婚,我一定也很伤心。

生2:如果我被别人这样传,我也不想见人,不想上学了。

生3:我觉得林红很痛苦,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4:我感受到林红很无助,很绝望,也许她会去死……

生5:我可以想象林红有多难过,她肯定会哭个不停。

师:能够理解别人内心的苦楚、伤痛、悲愤、绝望,你还会去做伤害她的那个传谣者吗?

生:(齐答)不会!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一生上台,根据同学回答相机板书做法中的关键词)

生6:林红和黄汉成原本是分别去动物园的,传来传去却变成了他们一起去玩……我们不能乱造谣、传謠。

生7:我会安慰林红,告诉她我相信她,让她不要理睬那些谣言。

生8:我会告诉林红,清者自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9:作为旁观者,当我发现是谣言时,我会制止同学们,叫他们不要乱说。

生10:如果我是林红,我会大声向同学解释没有这回事,告诉大家不要乱说。

生11:如果我是林红,我会找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帮助我。

生12:如果我是林红,别人爱说啥说啥,身正不怕影子斜!

生13:如果我是林红,我会向同学、朋友倾诉,请他们理解我、帮助我。

生14:我会告诉自己,事情总会过去的,明天会更好。

生15:我会努力做好自己,让自己更出色!

……

师:同学们都很棒,想出了这么多应对的方法!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碰到类似林红这样的事情。面对各种流言蜚语,我们首先要学会实事求是,不造谣,不做直接施暴者;其次要学会做文明的旁观者,不随大流、不传谣;最后,我们还要及时给予受害者坚定的支持和帮助。还记得我们课前玩的那个游戏吗?我们把“笑脸”和“哭脸”都钉在了“心情画板”上(取出“心情画板”),看,当我取下一个“哭脸”,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齐答)画板上留下了一个小洞。

师:语言暴力就像这个钉在画板上的“哭脸”,哪怕你道歉了、终止了,它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仍然留下了深深的疤痕,很难消除。生活中的许多伤害事件,都是由语言暴力引起,请看——

师课件播放几个少年犯回忆语言暴力导致他们拿起刀斧犯罪的视频。该视频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内心。师相机强化既不做语言的施暴者也不做不文明语言的旁观者的处理态度,告诫学生要谨防语言暴力伤人害己,最后结合之前的板书总结应对语言暴力的方式方法,如“大胆说不”“寻求帮助”“调整心态”等(过程略)。

(三)“秋收交流”

在前面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应对语言暴力的方式方法,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方式方法,举一反三,通过小组交流活动集思广益,切实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所面临的语言暴力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相机引思、妙导、精讲、提升。

课堂上,执教教师把课前调研中收集上来的让每一个学生感到难过、受伤的话(带情境)分别制作成了一个个纸团放进纸箱里,让每一个小组长轮流上台抽取,为纸团上书写的问题商量解决对策,并由各组记录员把本组想出的解决办法按照“作为旁观者,我可以     ”“作为受害者,我可以     ”的方式分别罗列在卡纸上。在交流展示环节,各小组发言人主讲本组的问题和方法,其他组员补充。

因为小组讨论的问题来自身边的同学,出于同伴互助的心理,学生们竞相发言,写出了许多应对方法。如有一组学生抽到的纸团是“老师课堂提问叫我回答问题我回答不出时,××同学说我是猪”,他们给出的办法有:“作為旁观者,我会提醒××同学不能这么说,这是很不礼貌的言行;我会安慰同学‘没关系,有些题目不会很正常;我还会对同学说,没关系,不懂就问,下次上课认真听,你一定很棒……”“作为受害者,我可以不理他,调整心态努力学习,下回让他看我精彩的回答;我会在课后跟他说,每个人都有不懂的时候,希望他学会尊重别人,以后不要这样说我了;我会跟老师反映这件事……”

学生在汇报中不仅用上了之前所讲的方法,多角度想问题,给思路、想办法,而且学会了换位思考,由己及人、健心雅行,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地安慰、支持受害者。

(四)“冬藏拓展”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本环节重在把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等拓展运用,内化于心、践之于行,能够拒绝语言暴力,学会温暖地表达。

课堂中,执教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几个人各拿一块字板,随着走位变化,句意也有所不同(标点符号自己想象)。比如第一句:“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笨得……”第二句:“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前后两句,字序不同,则句意不同,前者“恶语伤人”,后者“三冬暖心”。观看视频,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语言的力量——同样几个字因为不同的顺序组合便可以拥有不同的力量,进而倡导学生学会艺术地进行语言表达,让语言温暖人心,拒绝语言暴力,有意识地预防和抵制校园语言暴力,不做语言的施暴者,做文明的旁观者。最后,执教教师让学生朗读各自在课前调研中写下的暖心话语,交流和丰富学生对暖心话语的认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说文明语、暖心语,做到身心健康、言行健雅。

本课立足学生生活,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同伴教育、教师点拨的作用,以“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使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利走进儿童内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课例曾获柳州市主题班队会赛课一等奖)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林红施暴者外号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英雄
爱起外号的小瓢虫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你在儿女心上
消除的猜疑
调皮的小河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