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化教育背景下“健雅”课程的重构与实践探索

2019-10-25付文英

广西教育·D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化育研学生命

付文英

我校是自治区交通安全试点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关注生命本身及师生的生命质量问题,“遇见”了生命教育的宏大主题。从对生命的深度思考,到关注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直至确立生命化教育哲学和“健润身心、雅有儒风”的办学目标,全面重构课程体系,进而建构起“健雅双修、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体系,我校经历了漫长的实践探索、发展提升过程。

一、追寻生命教育的本质,实践探索基于生命化教育的办学哲学和办学理念系统

从各国教育实践来看,生命教育多数源于死亡教育,直至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在美国加州北部的内华达山脚下创建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Ananda Living Wisdom School),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实践探索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生命教育的概念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和教育界研究的序列。1986年,杰·唐纳·华特士出版了专著Education for Life: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the Challenges(《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明确提出了如下教育主张:教育应该是融书本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应该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新元素[1]。之后生命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思潮。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先后开始了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内地以生命哲学的理论探索起步,逐渐衍生出“生命化教育”的思想,同时各地大学、中学、小学乃至一些社会志愿者组织也相继加入了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行列。

生命哲学认为:人的生命可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面去考察。自然生命是生命的自然属性,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生理范畴,主要涉及与人伦和人生有关的性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伦理问题(生命长度);社会生命是生命的社会属性,是人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符号识别和社会人文系统,涵盖了人文、人道方面的成长、学习、交友、工作、爱情、婚姻等问题(生命宽度);精神生命是生命的精神属性,是一个人“我之为我”的最根本体现和本质要求,也是生命最聚焦的闪光点,包含人性与人格方面的自性本我、低层本我、人文本我、形象本我和高层本我五类问题(生命高度)。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者共同凝铸成生命的亮度。生命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活力;生命作为一种活力,可用意志、冲动、渴求、期待、体验等不同方式去理解和把握自己或他人[2]。故此,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而获得自己,获得本质。

生命化教育就是建立在以上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冯建军在《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中这样总结道:“生命化的教育,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润泽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直面生命是前提,循于生命是保证,完善生命是目的。教育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其生命的本质,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的内涵。”[3]

我校自2010年开始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立项了“建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学校特色育人”的教育科研课题,旨在将原来的交通安全教育拓展、延伸,连接德、智、体、美、劳,走出一条具有生命教育特色的全面育人之路。为此,我校成立了课程领导团队、课题研究核心团队以及学科教研团队、学科骨干团队,提出了“课程是第一领导力,学校建设必须从课程突破,以活动来推进,以班级创建为载体”的特色育人基本思路。遵循该育人思路,我校从探索校内场馆课程,到突破教室和校园围墙推进研学旅行课程,让社区、大自然和各种场馆成为我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推进的空间,逐渐建构起一个能够润化学生心灵的“生命大课堂”。2014年,我校集中力量研制出第一份《柳石路第二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生命教育课程标准》),依照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样式,从前言、课程标准、内容及目标、实施建议等几个方面,为一线教师开发各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伴随着教师们的实践探索,本标准历经两次修订,日臻完善。2016年,我校固化了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成果,编撰了具有生命教育特色的三级校本教材,即分年级学生用书《生命教育特色课程》(以下简称《生命教育》)、学生辅助读本《心灵鸡汤》、基地活动课程绘本读物《植物成长记——柳石二小生命教育绘本》(以下简称《植物成长记》)和《暖暖心绘本故事》,突出了“两馆(爱心种植馆、动物养殖馆)两带(‘七彩书廊‘书香走廊阅读带、护学通道导学带)两台(文韵墨香书法台、健雅双修成长舞台)”场馆式课程,开发了生命教育特色研学课程,助推学生生命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和谐发展。针对国家课程的生命教育特色改造,我校以“追寻滋养生命的课堂”为宗旨,创建了“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的元素,促使师生关系从单向育人(师育生)走向(师生)多元共生。

经历了以上理论和实践探索,笔者发现,生命教育其实更加注重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而生命化教育则不然,它更加侧重引导师生滋养生命,也因此生命化教育更加适合我校的小学教育。于是笔者明确了我校理论研究的根基,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的教育哲学,并据此建构了“健润身心、雅有儒风”的育人目标、“健雅双修,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体系以及“化育生命”的课程理念,将“化育”和“修炼”生命的过程作为我校课程建设的突出亮点,全面重构我校生命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以“化育生命”为旨归的“健雅”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课程承载着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彰显学校教育的品质。我们以“化育生命”的课程理念为引领,全面重构课程体系:设“健课”为生命成长打基础,守正、守本;开“雅课”提升生命质量,引导教师基于生命之本进行特色升华,让生命更出彩。“健课”“雅课”两个序列都包含了三级课程,并对三级课程的教育功能进行了合理划分:我校所开设的国家课程着重为学生打牢科学文化根基,同时借助文化、艺术、综合类课程的统整式实施,帮助学生充实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我校采取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操作模式,充分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致力于“雅教”,滋养师生的生命。

用“健”与“雅”架构我校生命化教育办学体系、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源于《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校所谓“健”,特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奋发进取、社会适应良好、有道德;“健课”以国家课程为主,课程修习品质指向勤奋好学、学而得法、得法用法,用以“健行”,旨在培养学生的入世本领,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全面发展。所谓“雅”,特指正确、合乎规范、品质高雅、道德高尚和美好;“雅课”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课程修习关注生命品质提升,倡导“雅德”“雅艺”,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引导学生养成君子之德,发展个性、特长。“健雅双修,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体系强调从“健”与“雅”两个维度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修炼,从中体会生命成长的快乐,引导教师智慧工作,从中体验职业发展的幸福,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最终达成“化育生命”的课程使命和“健润身心、雅有儒风”的育人目标。“健雅”课程体系集中突显了我校“守护幸福、师生双赢”的课程观。

(一)“化育生命”理念下的国家课程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化育生命”理念下的国家课程,必须着眼于构建“滋养生命的课堂”,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全生命,关心学生的心灵感受,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积淀学生的智慧学识,光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为了达成课程目标,我们展开了以下实践探索。

1.确定国家课程的整体实施策略。以生命为本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以确保“化育生命”课程理念的落地生根。为此我们在教师中组建了包含年级结构、师徒结构、老中青结构、跨学科结构的各种类型学科研修团队,以本校各学科骨干教师特别是18名柳州市鱼峰区首席教师、教育标兵、教育能手等梯级名师为引领,通过学科大组规范化、常态化、专题化的每月“四个一”(一次集中培训、一次团队研修、一次集中听团队研修课、一次常规检查)团队研修,加强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引导教师通过不断总结专业经验、增长专业技能来提升自身的生命品质和“化育生命”的本领。

2.明確“化育生命”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生命与教育的内在关系,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4]。笔者以为,以滋养生命为本的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它是内蕴专业素养、注重学科内涵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解读和备课研课阶段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学科教育的真正内涵,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专业化设计,同时兼顾“健雅”文化韵味的体现,充实课堂教学的文化根基。而教师的专业化来自学科研修团队日积月累的深度学习、研修,包括小环节、小方法研讨和大环节研讨、特色课堂风格研讨等,比如语文学科围绕年段目标落实、文体特点体现、语用价值体现等展开的研讨,数学学科围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有效操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等展开的研讨。

其次,它是外显生命活力、注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化育生命”的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媒介和主要课程资源,强调以趣激学,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激发生命潜能,展开思想碰撞,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结构化。为此,语文学科团队围绕教学情境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了研讨,数学学科围绕优化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展开了研讨。

最后,它还是顺随人的禀赋、关注课堂生成的。“化育生命”的课堂强调对师生生命成长的共同关注,我校通过开发课堂前测、后测以及课中的课堂听课表、课堂观察记录表等相关技术,引导和评价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和教学生成的关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研发“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生态观。《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云:“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既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都要遵循的“天道”,那么“化育生命”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亦应恪守“天道”。“健雅四季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按照教学的逻辑顺序,将课堂教学分成如下四大板块:一曰春生萌动,用于教师激趣和呈现学习目标;二曰夏长探究,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曰秋收交流,用于教师引思、妙导、精讲、提升;四曰冬藏拓展,用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于课堂内外。课堂中的“生态”理念,除了指向整体上的“四季”生态,还特指教师在课堂对话、质疑、探究、拓展、提升、反思等教学元素中依据学科和学生特点以及课堂教学需要所进行的基于生命的“灵活”组织。

4.立足学科课堂主阵地,关注不同学科课程的整体推进和个性化实施。在做实学科课堂教学之余,笔者要求教师树立课程统整意识,从本学科的某册教材单元、整册教材乃至六年教材中发现学科素养培养的特色主题,通过重组教材发展课程统整教学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以项目或主题学习的方式,尝试跨学科备科、跨学科统整教学。课程统整,旨在抓住学科知识的勾连,发现同一个学科的不同学段或者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发现教材中同一内容载体不同的教学视角和深广度,让教与学的研讨得到更多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5.构建课堂评价策略和方法。“健雅四季生态课堂”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尊重生命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体现生命化课堂中师生相伴、幸福成长的理念。从课堂的整体观、生态观视角构建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在学生与课程维度,关注重点、难点、生成点、创新点“四点”;在学生自我修习与教师导学维度,关注知识线、技能线、情智线、拓展线“四线”;在学生与课堂维度,关注学生参与面、关注面、质疑面、提升面“四面”;在学生与整个教育环境的“一体化”维度,既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外在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学识与能力的发展、社会生命的成长(重点是交际交流能力)乃至精神生命的成长。

(二)“化育生命”理念下的地方课程

在实施地方课程“广西社会”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我校结合本市的地域特点和本校的“健雅”文化主线,以“大美柳州”为主题,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实现了“让每一个生命都灵动地生长和发展”的课程目标。

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市,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52%以上,有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5个少数民族乡。柳州还是广西的工业重镇,工业文明历史悠久。近年来,柳州市与时俱进,提出了打造“花园城市”的理念,并以“紫荆花城”为品牌,着力打造“缤纷花园之城”“灿烂人文之城”“绿色生态之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的“大美柳州”研学旅行课程,目前已经开发的课程内容包括1—2年级的“生命故事(含自然景观和种植养殖)”、3—4年级“城市风貌(含城市名片和DIY创意)”和5—6年级的“乡土文化(含民族风情和美食研制)”三门课程。三门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校外实践基地课程资源,整合地方课程和场馆课程,以“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实践行动—成果展示”为路径,从教育、文学、民俗等方面入手,构建起“一大主题、三条主线、两大基地、18个小主题”的课程内容框架,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柳州的地域文化和历史遗存,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发现家乡的民族风情之美、工业文明之美、花园城市之美、创新精神之美,强化对家乡美的认同感和生命归属感。

我校的研学旅行课程遵循“先指导、再行动”“多指导、少指责”的工作思路,按“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三个步骤扎实推进:研学前,相关教师通过团队研修,共同编制出一份“课程纲要”,统筹规划整个课程的内容框架和基本方法,勿使研学流于形式、缺乏目标或目标过高;研学中,教师通过引入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和学习支架,站在学生立场,指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提出感兴趣的研学问题,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内容,继而稳抓一条研学主线,围绕主线编制出一份整体统一且又各具特色的“研学单”,让学生明确各自的研学问题、做好研学准备、找到研学方法、厘清研学内容与方法的对应关系,切实解决研学目标不明、学习过程架空的问题;研学后,学生要完成一份“作业单”即研学成果单,确保研有所获,同时通过作業交流、总结反馈等形式,相互分享研学收获,实现研学旅行课程既有行动,又能确保价值体认,“让每一个生命都灵动地生长和发展”的课程目标。

(三)“化育生命”理念下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突显学校办学内涵的关键内容。“化育生命”理念下的校本课程旨在从生命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维度,通过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成长教育三种渠道,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自主生存、适应社会生活和自我生命的精神成长,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儒雅的品质、才艺,成为“体健、智健、行健、品雅、才雅、情雅”的学子。生存教育以我校自主创编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为基本教学内容,着重从交通、防火、网络、自救等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在非自然状态下的自我保护办法,并辅之以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等常态下的生存方式教育;生活教育关注行规,内容包括饮食、睡眠、倾听、读写、礼仪等内容;成长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建构,主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关爱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1.校本教材的创编及各套教材所要承担的“化育生命”使命。为了确保生命化教育系列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先后创编了四套校本教材。

《生命教育》是我校生命化教育的特色课程学生用书,主要肩负学生生存和生活教育。该套教材共6册,分别供1—6年级学生使用。作为我校生命化教育的主打教材,它在实践中经历了建模、调研、试用、改编等几个重要阶段,主题单元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24个,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对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方式方法、健康饮食、安全出行等方面的指导,也有感恩教育、爱校教育、环保教育等理念渗透。每册教材设4个主题单元,每个主题单元内设主题导文、目标引导、精彩故事、模拟演练、小组活动、总结评价、生活链接、交流分享、案例分析、拓展训练等学习板块,遵循“知行合一”理念层层推进,旨在促进学生基于禀赋的生命成长,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

《心灵鸡汤》是生命化教育的学生辅助读本,也是我校对欣赏性德育教育的一个新尝试,包括运动健康、文明礼仪、分享互助、遵守纪律、感恩教育和阳光心态6个内容板块,收录了120个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篇幅短、寓理丰,文字生动有趣,旨在引导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明道理、守规矩,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种植园手记》是我校生命化教育实验基地——爱心种植园场馆课程的结晶,记录了学生体验种植快乐、感受生命成长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学生的“成长金句”。将学生当中的优秀作品整理、印制出来,利用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交流,旨在发挥同龄人的示范作用,用学生带动和影响学生。

《暖暖心绘本故事》《植物成长记》更加关注和强调以学生的视角去感悟世界,用真实的体验去感悟生命。我校通过开展“创意手绘作品大赛”,大量征集以学校种植园为背景的关于植物“成长”的小故事或者种植园里发生的其他关乎生命成长的小故事,从中甄选出优秀的作品印制成绘本教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绘图、故事去讲述生命的道理。

2.《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十个好”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化育”策略。《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围绕习惯养成、安全自救、关爱感恩、心理健康四个基本轴线,确立了“十个好”课程主题和目标(走好路、吃好饭、睡好觉、上好课、写好字、读好书、扫好地、做好操、说好话、做好事),并以校本教材《生命教育》为主要课程资源,每周确定“一个好”作为学生常规教育和训练的内容,使训练循序渐进进课堂,每周不间断开展“‘十个好明星”评比活动,下周一升旗仪式对“‘十个好明星”进行表彰。

学习常规训练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一年级着重训练课前准备、握笔坐姿,二年级着重训练倾听思考、大胆发言,三年级着重训练仔细观察、学写日记,四年级着重训练批注记录、赞赏补充,五年级着重训练比较辨析、归纳概括,六年级着重训练自查缺漏、分类积累等。为了不断提高师生的课堂常规训练意识,促进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我校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国学智慧与课堂常规训练例谈”讲座、优秀班主任经验分享、年级优秀班主任总结和分享课堂常规训练的经验、“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全校师生培训与评价实践等活动。

我校在学习常规养成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悦享书香,滋养生命底色”。为此,我校建立了三级图书管理机制,开设了校级“七彩书廊”、年级“走廊书箱”、班级书柜,让校园充满书香气息,让学生随时可以取书观看;将读书活动课程化,开设“国学经典天天诵”课程(每天晨读、午读,每节课前3分钟朗读);以校内阅读为主、向校外延伸,以亲子阅读方式拓展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课外阅读“七色晋级”评价和“五星级”评价,以评促读,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阅读的习惯;等等。针对“健行”“雅学”特色课程,我校还开设了“小小升旗台、展示大舞台”每周班级行规展示活动、“校园新视听特色课堂”以及推进“体艺6+X”工程的“课程超市”(每周一节课)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行”“雅学”。

三、教育理念和课程文化的营造

为了配合课程的全面实施,我校加强了外部环境、内在文化和人文管理,重点筹建了体现学校“健雅”文化的环境设施和内化“健雅”文化的活动平台。比如学校文化标识中的校徽便是对我校生命化教育的具象表达:首先,色彩选择符合小学生的审美特点,明艳、丰富、和谐,采用交通信号灯的标志色红、黄、绿构图,象征秩序和安宁;其次,整体构图反映生命化教育“育人”属性,用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思路造型,线条流畅、优美,寓意教师引领学生走在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上,其中牵在一起的手形成一个在作业本上批改作业的钩,寓意正确和选择,而整体造型下的蓝底圆球则象征地球、天空和海洋,寓意有容乃大和生命起源。校园吉祥物绿叶“健健”、红花“雅雅”共同寓意生命的勃发,分别对应男娃“健健”和女娃“雅雅”。另外,用于内化师生“健雅”文化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笔者前面所提到的“两馆两带两台”,可用来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阅读、书法和各种才艺展示活动。

在笔者心中,真正的课程改革应该是一场直抵生命本真的文化变革。我校的“健雅”课程力求借助学校课程的建构,将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进行课程化统整,引导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真实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可内化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今后走向价值多元的社会打下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人生基础,进而形成面向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者为柳石路第二小学校长)

参考文献:

[1][2]黄渊基.生命教育的缘起和演进[J].求索,2014(8).

[3]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責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化育研学生命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寒山化育一身诗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佘山修篁
研学之旅
情智共生 绽放生命灵动之美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翻转课堂下“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化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