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应贤:36年只为家乡早脱贫

2019-10-25凌崎猛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19期
关键词:果树证书家乡

本刊全媒体记者 凌崎猛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一曲“为了谁”唱出了乡情,唱出了当代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河南省洛宁县马店镇关庙村的李应贤,是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参战老兵,作为20世纪70年代入伍的军人,李应贤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1982年,李应贤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李应贤不屈的秉性,认定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在他心里没有“后退”的空间。

退役后的李应贤,首先面对的是一个“穷”家。“苦”对他来说,就像咖啡一样提神,他不怕。最怕的是再也没人对他发号施令,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爬滚打,活下去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活得精彩。

为了找到创业的门路,李应贤辗转多地寻找致富门路,没有钱坐长途汽车,他常常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倒换顺风车十几次,给人押运装卸货物,帮忙干活才能到达目的地。

李应贤在果园察看果树长势

洛宁“金珠沙梨”

当时,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王浚明给李应贤两本书——《果树栽培学》和《育种学》,这两本书是20世纪90年代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学生的课本。另外,王浚明给李应贤介绍了60个果树新品种,让他选一个。最终李应贤选了“沙梨”,为了能够成为行业中的唯一,他潜心研究15年,自筹资金,自学知识,自选课题。

“当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选择项目很重要,根本经不起反复折腾,聚焦才能发热。”李应贤坚定地说。因为家里的钱都用到了事业上,全村都用上了电,李应贤家还用煤油灯,彻夜看书鼻孔里都是黑的。李应贤跑遍家乡的沟沟坎坎,寻找不同的野生沙梨品种嫁接培育。一年冬天,李应贤上山寻找果树,从树枝上跌落山崖,荆棘扎满全身,血流不止。

经过15年的艰难探索,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山区农民,终于给自己和家乡开创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种植金珠沙梨。

1998年冬天,李应贤拿到“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那一刻,他没有太多激动,因为他知道这个结果不是偶然。

为了能起到更显著、更直接的示范带动作用,1999年春,李应贤一边在城郊乡余庄村承包100亩高水肥地,建立了当时全国第一个百亩金珠沙梨示范基地;一边在长水乡长水村承包高水肥地100亩,建立了当时全国第一个百亩金珠沙梨育苗基地。

2000年秋天,李应贤将培育出的30多万株金珠沙梨树苗全部赠送给洛宁县果农。

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初,李应贤在一次出差的旅途中突然发现,有外地商人企图抢先取得金珠沙梨新品种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针对这一情况,他立刻意识到,金珠沙梨虽然由洛宁人培育成功,并获得省级成果鉴定,但若拿不到品种审定权、地标产品保护权,洛宁金珠沙梨的市场地位将极为被动,且永远没有机会翻身!

一方面,李应贤赶紧联系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农林科学院的朋友做助手,自筹资金50万元,在河南五个地区进行布点试栽,为取得省级品种审定证书作准备;另一方面,李应贤联系洛宁县园艺局搜集历史、市场、学术等方面的资料,向农业部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经过3年的布点试栽、观察记录、文献整理、资料汇集等一系列工作,申报准备基本完成。

2013年,李应贤牵头成立的协会申报并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也为他颁发了“金珠沙梨”新品种证书。次年,其公司生产的“李应贤”牌金珠沙梨又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A级绿色食品”证书。2015年,金珠沙梨基地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评选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在李应贤的带动下,不仅他的家乡都种上了金珠沙梨,还辐射洛宁县栽种金珠沙梨3.6万余亩,数以千计的农户走上了长久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李应贤充分体现了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扬军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勇于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新的人生舞台上,李应贤以辛勤的劳动创造了新的业绩,续写了军人的风采,为退伍军人树立了“比学赶帮超”的好榜样。

猜你喜欢

果树证书家乡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收录证书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