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康:“五养”模式破解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难题

2019-10-25杨淑娟盛素芬通讯员李治安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太康县敬老院乡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杨淑娟 盛素芬 通讯员 李治安

太康县积极探索农村特困人员兜底脱贫和养老新路径,总结推行了“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社会兜底保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难题。

太康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1%降至2018年的1.07%,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近年来,太康县积极探索农村特困人员兜底脱贫和养老新路径,总结推行了“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社会兜底保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特困人员养老难题,实现了全县9721名农村特困人员“五养模式”全覆盖。

太康县紧抓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关键,在扶贫工作中发现农村不少文化程度低、没有劳动能力、缺少生产技术和资金、年龄偏大、身体条件差、无儿无女的人员,不仅收入低,而且生活没有保障,他们正是脱贫攻坚中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过去被称为五保户,现在被称为农村特困群体,这类人员有近万人。

社会托养点对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为啃下特困人员供养这块硬骨头,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太康县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走村入户,民政、卫健、扶贫等部门蹲点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对特困人员供养方式进行实践探索,走村入户,了解特困老人所需所求,最终探索形成了适合农村特困人员生活需要、心理特点的农村特困人员的“五养”模式,并建立“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领导,试点先行,政策激励,强力推进。

集中供养:按照“县级主导、乡镇主办、入住自愿、管理规范”的原则,主要针对身体条件较好、距乡镇敬老院较近、愿意离家生活的特困老人,由县财政投资在每个乡镇改扩建一所容纳100人以上的敬老院。2018年太康县投资2600万元,对现有16个乡镇敬老院实施升级改造,把3个乡镇的闲置学校改建成敬老院,完善功能设施,营造舒适环境,增加供养容量。明确乡镇民政所长为敬老院法人代表,选配一名责任心强、有爱心并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人为院长,负责日常管理服务。敬老院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为特困老人提供规范化服务,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生活舒心的目标。目前,共吸纳2068名特困人员入住敬老院。

社会托养:按照“选准入住对象,用好医保政策,整合医疗资源,做到医养结合”的要求,利用县域内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建设社会托养点,为失能、半失能和身体有慢性病的特困老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社会托养服务。太康县现有27家医院参与社会托养,其中民营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22家,共入住1989位特困老人。对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每接受1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县财政一次性给予建设运营启动补贴3000元。高贤乡村医陈国厂把投资600万元的医院无偿捐献给乡政府作为社会托养中心。

居村联养:对于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友的特困老人,重点在2000人以上或特困人员30人以上的行政村设立居村联养点,推行“居村抱团养老”,满足了特困老人“养老不离家、就近养老”的需求。投资人出资把村内闲置民居等进行改造为居村联养点,实现“十有”(有房间、有床铺、有空调、有电视、有厨具、有淋浴、有水冲厕所、有消防设备、有娱乐设施、有专职炊事员)。对社会力量新建的居村联养点,经验收合格且正常稳定运营之后,按每入住一名特困人员1.5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利用旧村室、学校、闲置房屋改造的居村联养点,按入住人员每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明确村“两委”一名成员主管,选拔热心养老、有一定威望和责任心强的村民作为联养点负责人,负责日常管理服务。配备工作人员,负责照顾供养对象日常生活,遇到生病等特殊情况及时送医救治。目前,全县新建、改建居村联养点157个,入驻特困老人4327人。

亲情赡养:实行“两自愿、两保障、两监督”,即亲属自愿、特困人员自愿,特困人员生活有保障、赡养人报酬有保障,村“两委”监督、社会监督,主要解决身体健康、家中有财产、不愿入住居村联养点的特困老人养老问题。由村“两委”干部引导近亲属与特困人员签订亲情赡养协议,将老人接回家中“合锅合住”,共同生活。把特困人员的责任田、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作为赡养人的报酬,并进行司法公证、村内公示,村新风协会跟踪监督。太康县开展的“接亲人回家活动”成为有力助推器。特困老人披红戴花,在众乡邻的见证下,被亲人接回家中一起居住生活,实现了“合户合住合锅”的“亲情赡养”目标。目前,共有1252位特困老人和亲属生活在一起。

邻里助养:实行“双方自愿,政府辅助,村级引导,社会监督”,主要针对个别不愿意离开家、无近亲属、但有街坊邻居愿意照顾的特困老人,由村“两委”引导双方签订邻里助养协议,村新风协会监督。根据助养工作量,政府给予助养人每月200~300元的报酬。目前,已有85名特困老人在助养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针对目前农村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就业异地化、需求个性化、供给社会化的特点,太康县按照“巩固、规范、拓展、提升”八字方针,不断深化拓展“五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着力构建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法制化监督的养老服务体系。实行以院养院,每个居村联养点都有一片“小菜园”,努力新上一个适合老人制作的手工加工项目,释放更多劳动力,增加老人收入,实现“老有所用”。实行文化立院,组织有文艺特长的老人组建文艺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实现“老有所乐”。实行爱心强院,每个乡镇组建了20人以上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助洁等助老服务,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五养模式”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融入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满足了农村特困老人多层次多样性医护和养老需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呈现“多赢”局面,实现了人性回归、亲情回归、孝道回归、正气回归,推动了乡风文明提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社区养老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太康样本”。

猜你喜欢

太康县敬老院乡镇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河南省太康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调查
全国中学名校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敬老院的微笑
乡镇扶贫印象
在相亲会上寻觅爱情
爱心送到敬老院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