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2019-10-23徐正国

时代报告 2019年9期
关键词:随州汝瓷文化园

徐正国

弘宝汝瓷文化园坐落于汝州市大峪镇大鸿寨主峰之下的半山腰,周围翠峰环抱,远望群山连绵。这里是汝州、登封、禹州的交界处,所谓“一峰兀立,鸡鸣三县”是也。

此处明明是适合禅修的幽静之所,为什么会有一处跟汝瓷有关的文化园?大约是因为附近的山岭间自古就有“东沟到黄窑,七十二盘汝瓷窑”的传说吧。而且,此山之北的登封,有磁州窑风格的登封花瓷;此山之东的禹州,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如此看来,这里简直就是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呀。

这座弘宝汝瓷文化园的创始人,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汝州市陶瓷协会名誉会长、《汝瓷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范随州先生。

一篇文章,影响一个少年的命运

上学的时候,范随州就是个有毅力、有主见的孩子。他认准的理儿你不好说服他,他想做的事情你也不好改变他。除了酷爱读书,他还坚持练习太极,并且一直坚持。即便现在已过知天命之年,他上了火车也一般不坐,而是把站着当作“站桩”练习的功课。

高二那年,他的一篇散文在《河南日报》副刊上发表了。要知道,他所在的只是一所普通的乡村联中,这件事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因此,小小年纪的范随州在众人眼中就是一个非同凡响的“文化人”了。所以,在17岁那年,他就成了县民政局的一名临时工。虽然只是个临时工,但范随州却干得有声有色。他一边工作,一边练武,一边读书,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大学文凭——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的自考大专毕业证书。现在,范随州有了中央党校、清华大学、清华美院等许许多多的毕业证、结业证,但他一直坚持着初心:不为拿文凭,只为长知识。

在工作期间,范随州接触到了很多下属汝瓷企业的老师傅,对神秘的汝瓷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刻认识。范随州一有时间就向老艺人讨教,同时又不断查找资料、翻阅文献,对汝瓷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所以,当30来岁被派到2000多人的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任厂长时,他也是别人眼中的“异类”厂长:他不懂抓权,不会抓钱,只喜欢跟资料室的技术人员在一起、跟车间里的工人师傅在一起,自己的办公桌上却落满了铜钱厚的灰尘。

不久,国企改革浪潮席卷全国,汝州市数十家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他和妻子王振芳双双下岗。于是,他们从零起步,创立了弘宝汝瓷工作室。他们经历过一身水一身泥的疲惫,经历过被窑火烧掉眉毛的狼狈,经历过把亲朋好友的十万元借款赔光却没有一件成品的窘迫。但是,凭着对汝瓷的热爱与痴迷,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坚持,凭着处处留心的厚积薄发,他们终于进入了事业的快车道。

作品入选《美术》课本,倾力编写《汝瓷技艺》

2013年8月1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弘宝汝瓷技术总监范随州的《水仙盆》、艺术总监王振芳的《三足洗》双双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全国义务教育八年级美术教科书》。

早在2009年,汝瓷界知道中学美术教材要改版的消息,范随州夫妇与许多汝瓷艺人一样暗下决心,要让汝瓷走进美术课本。他们重新垒砌柴窑,寻找最地道的原矿材料,细心查找古籍,选择最优美的经典器型……水仙盆和三足洗都呈椭圆形,极易变形,要达到釉质莹润、造型精巧大气,制作难度非常大。经过两年多、上千次呕心沥血的反复烧制,又历经3年的层层把关申报,最终,作品在由数十位顶级专家的评审中脱颖而出,走进了中国最权威的教科书。

其实,在这前后,范随州、范振芳和他们的弘宝汝瓷还有许许多多的“高光时刻”,已然成为业界的翘楚——

作品《全球福》被指定为上海世博会元首级国礼;

作品《中华和瓶》被誉为“中原文化的符号”,数十次被定为省礼、国礼,并先后被汝瓷博物馆、河南省艺术馆、河南省博物院等诸多机构永久收藏;

作品《宇宙精灵》《藏玉罐》《律动》等连年荣获中国陶瓷设计“大地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最高奖“百花杯”的金奖;

作品被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前总理李寿成,泰国上议院主席提拉德等数百位政商界名人收藏;

……

2017年,河南科技出版社组织全国10个省、区、直辖市的200多名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写“青少年综合实践特色读本”,其中有一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技艺》。

为了编写好这本教材,范随州与教材主编宁小平校长和其他老师深入讨论,帮助他们厘清汝瓷发展的脉络、讲解汝瓷器物的工艺特点、修订文字表述中的偏差,并且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瓷片、古窑器,以及弘宝汝瓷近年来制作的大量汝瓷精品作为样品制作插图,甚至亲自上阵,现场表演汝瓷的制作工艺。

范随州知道,教材是影響深远的基础性工程。今天你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汝瓷的种子,未来的汝瓷大师也许就从这些小娃娃中产生。能够让汝瓷文化后继有人,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两本汝瓷专著,一串跋涉者的足迹

作为汝瓷文化的传承人,范随州除了像其他同行一样从“技术”层面探求汝瓷的拉坯、制釉等技艺,还到全国各地的古窑址“走窑口”,考察地理环境,搜集古代瓷片,互相对比参照,寻找发展脉络。他潜心阅读各种历史典籍,从《中国陶瓷史》到《中国工艺美术史》,从《中国艺术史》到《中国通史》,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感悟古人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汝瓷中包含着哲学、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土、水、火三者的简单结合,要想创作出汝瓷精品,仅仅做个好工匠是不够的,还要成为一位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学者。

2015年2月,他的《认识汝窑》一书由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汝窑的历史渊源、烧制技艺、汝窑与历史上其他名窑的关系、汝窑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这既是他十多年从事汝瓷研究的心得体会,也是他宣扬汝瓷、传播汝瓷文化的有益尝试。

2018年12月,《汝窑随想》由海燕出版社隆重推出。他在书中探讨、思考的是,怎样回到宋朝,追寻宋代瓷匠的理念、气韵、哲思;怎样回归现代,让汝瓷艺术进入现代人的精神空间;怎样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创造出既有古代韵味、又有现代气质,从而能永传后世的经典作品,肩负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历史责任。

文化园与科技馆:一种情怀,一个梦想

弘宝汝瓷文化园研学中心大楼依山而建,其顶层是江南民居式的中国古典风格,粉墙黛瓦,古朴端庄。雨过天晴时,周围群峰苍翠,云雾缭绕,禅意十足,如梦似幻。

这里有全国艺术陶瓷领域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这里是“汝瓷文化传承基地”,是汝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研学中心一楼数百平方米的大厅中,在高高的阁架上,在长长的条案上,到处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汝瓷作品。有传统的经典器型,有最新设计的样式;有天青釉,有天蓝釉,有豆绿釉,也有获得发明专利的玉质汝瓷;有高达数尺、气势不凡的,有盈手可握、小巧玲珑的……

研学中心二楼有一条从制釉到窑烧的完整生产线,数百米之外“院士科研楼”里诞生的新工艺、新配方,会最先在这里投入实验。作为游客,你可以在这里一步步地观摩汝瓷制作的全过程,看水与泥的亲昵、泥与火的热恋,看一双手怎样无声地为一抔泥土赋予生命,让其幻化成精灵一般光彩夺目的瓷器精品。

对于前来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来说,三楼的培训中心是令人着迷的地方。在这里,他们亲手体验手工拉坯、手工捏塑、手工刻花等不同的工序,让泥土的清凉滋润他们心灵的慧根。

2017年以来,北京海淀区先后两次组织100余名学生到这里开展非遗研学活动;2018年9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专程到这里录制两期研学专题节目;……数年来,这里已接待研学旅行学员300余批,计2万余人次。

在繁忙的间隙,范随州会攀上文化园背后的峰顶,静坐沉思。回望山下,满眼苍翠,他的眼前是一条曲曲折折,如细线般通向山外的来路——

2000年,弘宝汝瓷工作室正式成立,只有他和妻子两位员工。

2003年,他牵头成立了汝州市汝瓷协会,筹建开通了汝瓷网。

2004年,他领衔申报了“汝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2009年,他与朱文立等人一道起草的《汝瓷国家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

2010年,他的《全球福》被指定为上海世博会元首级国礼。

2013年,他的《水仙盆》被收入全日制中学美术教科书。

2015年,他和妻子双双荣获“中国陶瓷工艺大师”称号。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站落户弘宝汝瓷文化园。

……

多年前,他与妻子公开了耗费数十年心血获得的釉料配方,想為汝瓷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接班人。现在,他对公司的经营完全放手,他钻研文化,钻研理论,搞规划,搞设计,搞汝瓷文化的宣传推广。

今天,他的梦想就是早日建成那个占地三万多平方米的大地弘宝陶瓷科技馆。在这座位于“中国汝瓷小镇”的陶瓷科技馆里,有着全国甚至全世界第一家古陶瓷基因库,这对促进世界陶瓷行业交流、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随州汝瓷文化园
心系汝瓷,痴心不改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惠和石文化园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浅谈汝瓷艺术创作
随州市兰花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寻找汝瓷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品营销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汝瓷大师为博览会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