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对国民教育的影响

2019-10-23王升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

王升

摘要:全媒体具有融合性、立体性、开放性的特点,全媒体对外国文学的传播是全方位的,但由于语言的独特性,外国文学的传播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语言的限制,其传播主要依靠翻译,经过译介的作品才会在我国广泛传播,才会对国民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国民教育

“全媒体”(Omnimedia)在美语中是一个新兴的词语,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家政服务领域。1999年10月19日,美国一所家政公司成立,注册的名字为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首次使用了“Omnimedia”这一词语。其本意是为家庭主妇和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生活服务,包括提供各种生活观念、相关资讯及产品。后来,全媒体这一概念被新闻传播领域所接受,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一种新的传播理念。

一、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是对新时期传播途径的概括,它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个方面,从使用的手段来说是纸质媒体与光电及网络媒体的合称,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等。这些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令传播信息更加快捷、方便,也让信息本身更加立体化,生动化。总体看来,全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融合性。全媒体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的组合,不是现代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各种媒体的互补。现代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进行了升级改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全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传播技术、传播渠道,可以形成集成化的传播方式。

(二)立体性。全媒体作为崭新的传播形式,它融合了多种传播手段,形成了合力,具有了立体性的特征。与纸质媒体不同,它可以把声音、场景、人物等还原成真实的状态,具有立体化的效果。有了全媒体,纸质媒体的文字也可以变成有声读本,也可实现网络传播,网上阅读。

(三)开放性。传统媒体具有局限性,如报纸、刊物等都有一定的印数,其读者群也几乎被限定在印数之内。全媒体则不同,它通过多种传播方式,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读者。另外,它也适应了当下网络时代的要求,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传递给受众者,这让它的覆盖面积扩大,传播效率提高。

二、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传播

传统上,外国文学的传播主要是靠纸质图书。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翻译介绍了世界上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结合我国的当时国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传播。作品自身也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历史、文化等特色介绍到我国。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其简约的版式、图案,尤其以文字的方式传播了外国文学作品。受制于纸制图书的局限,人们更倾向于阅读,也更热衷于阅读,但毕竟所读的书是少数的。因此,外国文学也受此影响,其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人们对外国文学的认识基本上局限于翻译家所译介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且由于受到阅读习惯的影响,如很多人不习惯于外国人名的识别及大量心理情景的描写方式,因此,外国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人群之中。

进入全媒体时代则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外国文学可以更多的途径进行传播,其传播方式更加生动,更具有可感的形象。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作品可以被编辑得更加直观、生动。其主要传播方式有:一是电子文本。电子书成为二十一世纪人们阅读的新时尚。电子书的特点体积小、容易大、携带方便,阅读起来更信手拈来。二是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于不爱阅读或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障碍的读者,影视文学作品无疑更直观、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缺点是经过编剧、导演的改编可能失去了原作的某些特点,甚至可能没有了原作的风格。三是有声阅读文本。这类作品对于初次接听的读者可能需要他努力地听,否则可能会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细小动作或声音,影响了听的效果。四是某些制作精美的分析短文,或提炼出来的各种主题的文学集合,如外国文学名言警句,或某位作家的精彩语句,或者某一类人物的精彩总结等。

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多种传播方式,加快了读者接受的时间,也可能因为某一兴趣点会快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它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一是电子文本不容易记上笔记或画上阅读符号,读者的某些瞬间思考不能记录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再想记的时候可能已经想不起来了。二是容易形成碎片化的效果。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虽然更加快捷、及时,但也更容易成碎片化的记忆。造成的影响一是只言片语取代全文,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二是形成短期记忆效应,接收的快,忘记的可能也会快。

新时期外国文学的接受情况来看,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法国文学、美国文学、俄苏文学、英国文学、拉美文学、日本文学、德国文学、奥地利文学等等。对西方文学的传播主要以经典作家的作品为主,西方文学又以法国文学最具代表性,受到读者喜欢的法国作家主要有: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莫泊桑、罗曼·罗兰、波德莱尔、萨特、普鲁斯特等。这些作家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我国对俄苏文学的接受,更多源于新中国建国初期两国的友好关系,源于地缘关系的相近。俄苏文学在我国读者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高尔基等,也有现代的作家如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阿赫玛托夫等。俄苏文学在我国读者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这与其早期文学对我国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国文学的接受的视野更加广阔,拉丁美洲文学也成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作品之一,尤其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

由于近邻的关系日本优秀文学、韩国优秀影视作品等也成为国人追逐的对象。

总体来看,在全媒体环境下,外国文学得到了较广范围的传播,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经得以翻译,如能被广大读者所认可,便会在我国较迅速地传播开来。我国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不以国别论、不以种族论、不以地区论,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均会在我国得以传播。我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也不以是否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为依据,许多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可能在我国并没有多高的知名度,而在国外可能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在我国却可能有很高的知名度。

三、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对国民教育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在我国的传播,仍受制于翻译者的介绍。外国文学总量上看庞大而复杂,由世界不同语种的作家作品构成。目前,在文学领域,世界上主要的语种也有三十多种。任何一位读者都不可能读懂三十多种语言,即便是有语言天赋的人,能读懂五六种语言的作品,也是非常罕见了。因此,我国读者受到语言条件的限制,外国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即便是全媒体时代,也不会是大量的流传开来。读者所接受到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情况下是经过筛选的、在国外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另外,外国文学的译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需要对原著国的语言的精通,也需要对汉语的精通,还需要翻译的信达雅的顺畅,能到达这种要求的翻译者在国内或国外的也不是很多。总体来看,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传播仍然依赖于译介者,仍然并且也将永不可能实现畅通无阻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同时[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吴莉莉.20 世纪外国文学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 (4).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陳嘉.文学转型与大学文学教育变革[J].教育评论,2006 (6).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