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弗朗西斯·培根作品中的精神性

2019-10-23康桥正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精神性真实性绘画

康桥正

摘要:20世纪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余波的之下,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拥有极强表现欲的艺术家。本文尝试由内与外两方面展开,分析弗朗西斯·培根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性。

关键词:精神性;真实性;三联画;绘画

一、弗朗西斯·培根作品的形成原因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年出生于愛尔兰都柏林,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培根并没有享受过良好的成长环境。培根的父亲是驯马师,性格苛刻且暴躁,年幼时的培根稍有忤逆便会遭到其父亲的鞭打,与驯马并无两样。培根也从未从母亲那边受到温柔的对待,从培根的访谈录中没有明确指出,而对于他作品中血腥的元素,多来自于他年少时的经历:“我恨透了我母亲,我记得她让她的厨师们做的可怕的猪头方肉。我尤其恨我的父亲”。正因如此,培根的性格发育必然受到影响,在青春期时培根所表现出的同性恋迹象使得父亲忍无可忍,将其赶出家门并断绝了父子关系。培根由此开始了孤独且近乎流亡的生活。在20岁时,培根返回英国定居伦敦,开始了油画创作。他早期的作品深受毕加索影响,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特点,但随后基本都由其本人亲手毁掉。

1944年,《为三件钉刑图台基人物作画的习作》三联画的展出使得培根成为争论的焦点,怪诞的造型令人极为不适,主体形象丑陋且扭曲,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画面的主体竟像是人,或者说像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舆论与压力好像并没有使培根受到影响,后续同样怪诞,畸形的“人”型作品不断涌出,血盆大口,扭曲的身体,看似宽阔却又封闭的空间,看似相关却又孤独的人成了培根绘画作品的标志性符号。

二、弗朗西斯·培根作品中的精神性特征

(一)弗朗西斯·培根作品中的外在精神性特征

关于培根作品中扭曲的形象,作者并非为了猎奇而为之,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及其考究的位置和含义。如培根代表作之一—1946年的《绘画》,描绘了仿佛肉铺似的场景,被吊起的躯干,打着黑伞张嘴的屠夫,血腥的地面与案板,整个画面仿佛由不安与恐怖的所支配。培根的解释是自己并不擅长画微笑。就观者而言,就算张嘴的屠夫是在微笑,可能画面压抑的气氛也不会改变。但作者也不见得在说谎,可能是培根对画面是否沉重的界定不同于普通人,这一类的场景对培根而言是真实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切身经历过战争的艺术家来说。与战场相比,培根作品中形象并显得怪诞抽象,没有灵魂的肉理应该是这样安放的。战争就像是血腥的屠宰场,我们深知这一点,但又却一次次发动战争,战争之后我们又会反思,这样的循环在人类历史上已重复了千年。画中坐在中间遮盖自己的脸,张着嘴蒙着眼的屠夫正是我们自己。我们总是选择无视眼前的真实,而去抨击揭示真相的人。

(二)弗朗西斯·培根作品中的内在精神性特征

在哲学与宗教中,相较于精神,对肉体往往是不屑甚至忽视的态度。肉体被认为是低级的,有限的,相反,灵魂是崇高的,永存的。培根的绘画毫无疑问是存在精神性的,尽管画中形象的丑陋吸引了过多的眼球,使人们忽略了发掘更深层的含义。画面总是充斥着不安与破坏性,而这些负面的情感又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这也许和培根不幸的童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相关。幼年时期实施鞭打的父亲,仿佛是对肉施予暴行的屠夫,战场上的尸骨像是抽离灵魂的肉体。如若灵魂真的崇高,如若真的如宗教所言灵魂是被肉体所束缚,那被舍去的肉体是否值得怜悯?

培根的作品充满着对“肉”的怜悯,如1965年,《钉刑图》三联画中的中间画面。主体像是没有了生命力而且没有骨架支撑,摊散在空间中的躯体,虽是三联画,但每一个部分都显得孤独无助。仿佛像某个屠夫疯狂屠戮后,过了很久才被人发现的案发现场,画面中激烈颜色,破坏性的气氛之下却又透出了近乎冷漠的冷静与一丝仪式感。而且钉刑这一主题往往与宗教相联系,这是否正是培根对肉体所处地位的申诉与惋惜。

培根的画中的“肉”,给人的感受不仅是物理上的宰割,还有精神上的孤独。画面会出现同牢笼一样的狭小空间禁锢主体,如《教皇》系列。这种孤独是自身给予的,令人绝望的是,即便剩下自己一个人时,连自己也要开始分裂。作者有意要将灵魂与肉体分离,安静肉体的放置像是灵魂被抽离之后的场景,扭曲抽搐的画面像是灵魂正在逃脱的现场。1970年的《三联画,人体习作》表达的就像是这样的场景。平涂的背景空间,又窄又薄的木板仿佛支撑不住上面扭动的肉体,肢体在运动却又看不到表情,灵魂只是想逃出肉体,至于去向可以是任何地方。逃避是动物的本能,但宗教鼓励,人是理性的动物,不允许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兽性。在培根的作品中总能够看到野兽一样的姿态,野兽一样的逃避,我们感到不适,是因为这是我们最真实的状态。

三、结语

培根是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表述对象是人,表现方式却与其他艺术家迥然不同,不管是头像还是全身像,主体形象总是扭曲的,孤独的。培根将自己对血肉与灵魂的感受,战争与暴力中留下的阴霾融入绘画,创造了一个个不完整的“人”的形象,借此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残缺与伤痛,和对人本质的思考。培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艺术语言向观者呈现出了从未见过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吴言,李雪艳.从“赤裸生命”到身体艺术——以弗朗西斯·培根为例[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05):31-33.

[2]宋锐阳.畸变中的自我探求——弗朗西斯·培根肖像画呈现[J].美与时代(中),2019(01):57-59.

[3]大卫·西尔维斯特.培根访谈录[M].陈美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吉尔·德勒兹.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猜你喜欢

精神性真实性绘画
多元视角下的职场精神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广告的真实性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神经精神性狼疮1例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