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挪威的森林》的主题解读

2019-10-23曹颖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曹颖

摘要:《挪威的森林》的大众定位是爱情小说,但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如果只是将《挪威的森林》当作爱情小说来解读的话,恐是远远不够的。村上的高明之处可能在于借爱情小说之微观形式,言社会现状、个人生死及命运之宏观主题。

关键词:生的空间;死的空间;日常的社会;非日常的社会

一、引言

目前国内学界对《挪威的森林》的研究主要分为:1.《挪威的森林》的汉译问题;2.《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挪威的森林》与其它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4.《挪威的森林》的语言特色分析;5.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的性格;6.《挪威的森林》的主题研究。而对《挪威的森林》主题的解读,目前的研究多是从个人微观角度出发,比如“救赎与孤独的意味”、“旅行情结”、“青春背后的死亡阴影”、“找寻自我”等。其中有一篇是从宏观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分析了日本战后二十年社会状况及青年民众心态,但该篇过于偏重对日本社会文化的解读,疏于对文本的分析。综上,本稿将从村上构筑的两个空间、两个世界出发,结合宏观和微观,探讨《挪威的森林》的主题。

二、《挪威的森林》的生的空间

在生的空间中,村上按两个维度将其划分成日常的社会和非日常的社会。

(一)日常的世界

在小说的第二章,村上设定了两个机械地执行升旗任务的人。在村上笔下,这两个升旗手只有代号——“学生服”以及“中野学校”,其应该是和《挪威的森林》主题相关联的。“学生服”可以转喻学生,“中野学校”又直指培养日本间谍和特工的摇篮——“日本陆军中野学校”。至此,不难看出《挪威的森林》透着一种反战情绪以及对下一代的忧虑。

同时,既然日本这个国家一直存在着,晚间却不用升“国旗”,可见“国旗”也许并不是作为国家的象征而被升起的。同时,晚间也有很多人埋头工作,也可能说明“升旗仪式”不是给夜间工作的人看的。那白天“升旗”的目的是什么?包括这两个人在内的大多民众,恐怕是不会去深思这个问题的。然而这个问题却成功引起了渡边的注意。在渡边等大学生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右翼大财阀打着国家的旗号,绑架大学、蒙骗大学生罢了。结合当时的日本国情,越南战争特需的影响和赤字国债的作用,使日本经济在1965年后实现战后历史上的第二次高速增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下,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资本主义大财阀和高校合作,有了“产学协同体”一说。产学协同体说白了就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实现资本的增值的手段罢了。国旗也沦为傀儡般的存在,只要它每天正常升起,就表明资本家的资本在运作,无产阶级在经受着压迫。

其次,村上还为渡边设定了一个反常的舍友。他也只有代号——“突击队”。“突击队”在军事化部队中,是进攻的先锋的意思。村上将一心想通过画地图,进入国土地理院的突击队,设定成一开口说“地图”就口吃的人,无疑是带有嘲讽的意味在里面的。一提到“地图”就口吃,不是极其神圣的理想应该不会这样。但是进入国土地理院,是真的服务于自己的理想吗?还是被不明的势力所利用,比如说间接成为军队的排头兵,成为越战的工具?说到底,不会深度思考的人,是看不穿问题的本质的。然而在小说所描绘的“日常世界中”,这样的人自不在少数。

综上,基本可以总结出《挪威的森林》的日常世界的特征:世界依旧不安定,战争仍在持续,外有美帝的利诱,内有资本主义财阀的压迫,学校教育虚有其表,社会阶级分化。日常的世界是残酷的,渡边心中理想的社会只能在非日常的世界中得以呈现。

(二)非日常的世界

一方面,非日常世界的教育机制有别于日常世界。渡边回忆起中学时代直子就读的高中,这所渡边心目中的好学校是一个教会学校。这种类型的学校有什么特点呢?都知道教会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以其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就基督教而言,它十分重视教育,早期基督教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背景的人都一视同仁,男女平等接受教育。

另一方面,在非日常世界中,有一所名为“阿美寮”的疗养院,这是一个以自身方式运行的地方。这里的日常是祥和安定的,人们都能意识到并接纳自己的缺憾。同时能看到别人的不完整性,所以言行必小心,唯恐伤及他人。

三、死的空间

木月的死让渡边禁不住思考死和生的关系,一方面渡边知道,即便再如何深刻的思考,可能都无法揭开木月自杀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木月的死是个深刻的事实,又不得不引发自己的深刻思考。正因为此,死的空间对于渡边来说,就像一个实物一样,真实存在于自己的生命中了。确切的说,死的空间是寄生于生的空间的,只有生者的记忆能让它们运转。另一方面,死的空间又近乎是永恒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形式的永恒对于生者来说是极其可贵的,因为生者面临的世界是复杂多变的,甚至可以说生者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一个照理来说缺乏永恒的生的空间中,永恒的死的空间的植入,未尝不是件好事。

村上架构死的空間,其实还是想说清生的空间的事实。在这当中,需要有一个第三者作为媒介,而这个媒介就是主人公渡边。

四、两个空间、两个世界的交汇

在《挪威的森林》中,渡边应该算是一个握有特权的人,他可以通过回忆,连接生的空间和死的空间,也可以自由出入于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世界。

基于非现实世界——“阿美寮”的规定:在里面疗养的人一旦出去,就不允许再回来。所以说这里面的人和外面的日常世界几乎是隔绝的状态。但是渡边作为日常世界的人,是可以自由进出阿美寮的,这样一来,渡边便成为了使者般的存在。

同时,再做进一步探究,从生死空间的层面来看,只要生者进入死的空间,就没有办法自行再从死的空间出来。相对的,从日常、非日常世界来看,非日常的世界的人一旦进入日常的世界,就不可以再回到非日常的世界。这样说来,日常世界从性质上来说,就等于死的空间。对于死的空间,渡边可以凭自己的记忆,使其获得永恒,从而将其纳为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对于日常世界中的乱象,渡边又该如何释然呢?

通过渡边与绿子临终前的父亲(一个立于生死空间交接处的人)的对话分析,基本可以探明这样的道理:日常世界每个人行为都是受各自的动机驱使的,这些动机中包含了对正义和幸福的各项定义。在这一点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当然,在这之中不可避免会有混乱产生,但命运之神也会将一切安排妥当。说到底,主管一切的永远只有命运,不是某股社会势力,更不是某个个体。因此,作为一个被牵引的对象,每一个人能做的也就是坚持自己的正义,随缘顺命。

五、结语

本稿以村上笔下的主人公渡边为线,从《挪威的森林》中的两个空间和两个世界着手,着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以及“生死与命运”的话题,通过主人公渡边的追求,揭示了《挪威的森林》中对平等的和正义的追求,对真实个性的崇尚以及悦纳命运安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魅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2]雷世文.相约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世界[M].华夏出版社,2005:29-35.

[3]范岳译.大人物盖茨比[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4]川本皓嗣,小林康夫.文学の方法[M].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213-235.

[5]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M].講談社,2006.

猜你喜欢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从功能对等看《挪威的森林》的林、赖译本
《挪威的森林》 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