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说藤泽周平《用心棒日月抄》的武士道精神

2019-10-23姜晓婕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姜晓婕

摘要:藤泽周平是日本著名武士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描述了江户时代庶民和下级武士的生活,其笔下的日本武士不同于传统武士“忠于天皇”“忠于主君”的形象,而是立足于武士的铁汉柔情,身怀绝技,却又甘愿泯然世间。本文选取藤泽周平作品《用心棒日月抄》,对比传统武士精神和藤泽周平笔下武士道精神,以此解读藤泽周平思想。

关键词:藤泽周平;武士道精神;《用心棒日月抄》

藤泽周平是日本时代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多以江户时代为背景,主要描写庶民和下级武士的悲欢离合。藤泽笔下人物,多是出身普通、家境一般的没落浪人形象,虽身怀绝技,却又毫无武士的清高,白天效忠主君,晚上还要打零工补贴家用,武士不再是舔着刀口的神秘形象,而是也需要柴米油盐,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藤泽周平反对战乱,其笔下的武士许多因上位者的权力斗争而丧命,当时的传统武士道也大多强调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而忽视了人情。藤泽周平正是想通过他笔下一个个温情的武士形象对社会中偏离轨道的武士道精神进行修正和批判。

《用心棒日月抄》由十个故事组成,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青江又八郎偶然发现家老大富丹后毒害藩主的秘密,后被追杀逃到江户,在江户做苦力、保镖等工作谋生的故事,本书以元禄年间的《憫生令》和赤穗浪人为背景,间接描述了作者对赤穗浪人报仇的敬佩之情。

一、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随着中日两国的不断交流,儒家思想渗透入日本文化中,在9世纪初期日本改行“健儿制”,由贵族组成军队,同时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专门训练农民组成武士团保护其领土和安全,这便是武士最初的形成。而“武士道”一词形成于江户时代,其思想借用了儒家的“忠”和“勇”,禅宗的“生死一如”等思想,并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而成。

然而,日本武士道精神并非全盘接受儒家思想,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武士“义勇奉公”,君可以不仁义,但臣却不可以不忠诚。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二、《用心棒日月抄》中的武士形象

藤泽周平笔下的武士形象完全有悖于传统的武士精神,他们活得谨小慎微,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比起“大家”更注重“小家”,以下层武士的温情向传统武士道精神提出了挑战。

一是对传统武士精神的“忠”提出挑战,忠于情而非忠于主。传统的道德认为,真正的男子汉不应当儿女情长,甚至这种人也不需要女人的爱情,他的感情全都要献给他的主人,这大约是正统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小说主人公青江又八郎不意间听到一席密谈,藩里的首席家老大富想要毒杀藩主,后被追杀逃到江户,青江又八郎食藩主俸禄,却在知道藩主有难时并未舍命相救,可见又八郎并未“奉命于君”;面对家老派来的刺客,又八郎拼命反抗,只为等待未婚妻平沼由龟亲自杀来为父报仇,这里又充分体现出主人公又八郎的“用情至深”。

二是不喜战争。浅野浪人们为了让死去的内匠头和整个赤穗藩免于世人的耻笑,请求幕府给死去的内匠头乃至整个赤穗藩一个体面的处分,并且决定除掉目睹了故主失态的活证人吉良上野介,主人公青江又八郎敬佩浅野浪人,却并不打算帮助浅野浪人们复仇,这也间接体现了作者不喜战争,不赞同这种以身赴死的方式。

三是武士对弱者的怜悯之情。在《用心棒日月抄》第四篇《夜鹰斩》中,主人公又八郎可怜做皮肉生意的阿先,阿先被怪人跟踪,又八郎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主动保护阿先,按传统武士精神来看,保护“夜鹰”可以说是比较“耻辱”的事情,但是藤泽笔下的武士却充满温情,即便后来阿先还是不幸被杀,又八郎要冒着生命危险为其报仇。

藤泽作品中注重体现武士的温情,在几乎每一个故事中都有所体现,主人公又八郎内心柔软,细谷源太夫虽外表粗犷却仍旧任劳任怨挣钱养家,小说中正统武士代表的杀手全部死于又八郎刀下。藤泽周平的武士心中家庭、友情、爱情都比君主重要,生活比清高重要,对名誉无欲无求,真正的男人不会为了名誉和君主而盲目赴死,他们先顾及到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青江又八郎武艺卓绝,却甘于市井,甚至连普通人都嫌弃的苦力活也都干过。

三、结语

藤泽周平在中国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他在日本与司马辽太郎、池波正太郎在武士小说领域享有很高的名誉。从2002年开始,由藤泽周平的武士小说改编的电影搬上了荧幕,让世人看到了与传统武士不一样的温情形象。

作为日本中流社会“疗伤文学”的藤泽作品,虽为武士小说,却借助历史素材,从庶民和下级武士的角度讲述日常琐事,因此极易引起读者共鸣。藤泽周平作品《隐剑孤影抄》和《黄昏清兵卫》的翻译家李长声在《南风窗》的采访中说道:“日本武侠小说的读者,以男性上班族为主,而且年纪越大越爱读,因为把武侠的袍子、灯笼裤换成西装革履,基本上就是所谓职场小说,写上班族的人情世态。”这也给当今的人们以启示:人的一生究竟追求的是什么?藤泽武士不求名誉,顶天立地,柔情万千,时刻坚守自己的本分和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谭杉杉等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李泉岳,宋继和,范宝臣.论日本武士道[J].日本问题,1987 (12).

[3]史少博.日本武士道精神对儒家思想的汲取[J].甘肃社会科学,2010 (6).

[4]戴新伟.藤泽周平的带刀族[J].书城,2007 (9).

[5][日]藤泽周平.用心棒日月抄[M].新潮文库,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