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五篇 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019-10-23本刊编辑部

广西城镇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特色农业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第十六章 强化农业生产能力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 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严格执行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安全底线,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年左右。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广西香米”区域公用品牌。落实中央核定我区地方储备粮规模,调整优化粮食收购和储备品种结构。加快建设南宁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和广西 (中国—东盟)粮食物流园区,支持进口粮食指定口岸及港口防疫能力建设,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健全粮食应急加工供应网络。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

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加大甘蔗、蚕桑、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良种攻关和加工型品种引进力度,培育一批有突破性、有竞争力的“桂系”品种。加强良种联合攻关,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农业林业种质资源库以及原生境保护点、种养业遗传育种中心和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强化种子品质测试与检测、良种繁育等能力建设,高标准建设广西海南南繁基地,提升良种供应能力。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制定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重点加强甘蔗收获机械、生态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及柑桔黄龙病、香蕉枯萎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协同机制模式,开展科研协同攻关和技术协同推广。加快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良种培育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农科院所改革,整合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力量,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把广西农业科学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创建“星创天地”,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科技示范带动模式。健全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创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完善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

第四节 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加快研发适宜我区特点的农业机械设备,推进大型甘蔗机械试验检测鉴定基地建设,开展水稻直播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加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粉碎资源化利用、果蔬烘干、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农机化技术,推进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强农业用地宜机化改造,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一批水稻、糖料蔗和丘陵山区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基于北斗技术的智慧农机系统,拓展农业机械化精准作业。加快设施农业装备结构升级,提高标准化水平。

专栏5

农业生产能力提升重大行动

(一)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广西(中国—东盟)粮食物流产业园、南宁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广西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柳州粮油食糖批发仓储物流贸易中心、贵港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和防城港(中国—东盟)粮油加工园区等建设。

(二)优质粮食工程。建立健全粮食安全检验和质量风险监测体系,完善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建立完善优质粮油产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优质粮油质量标准、测评技术体系和线上营销体系, 积极培育消费者认可的“中国好粮油”广西原产地产品。

(三)种业自主创新提升行动。加快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现代种业体系。到2022 年,建成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100 个以上、育成审定(登记)农林新品种300 个以上,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的种业企业3—5家。

(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到2022年,建设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重点实验室30个、院士工作站30个,建立50—60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50 个以上, 建设“星创天地”100个以上。

(五)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行动。建设水稻、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构建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第十七章 推动现代特色农业提档升级

以工业化思维理念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规模和总量,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提档升级。

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科学划定建设1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5大类,创建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三年提升行动,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稳定传统牛羊养殖区域(区),逐步向农区(平原地区)转移,壮大水牛奶产业。合理开发北部湾渔业资源,振兴南珠产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渔业生态养殖和深远海养殖。积极发展淡水特色冷水性鱼类养殖和具有出口优势的水产品。

第二节 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扩大示范区创建数量,推动示范区由核心区向拓展区、辐射区延伸,实现农、林、牧、渔各类产业和各级区域全覆盖。推进示范区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改革升级,促进主导产业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旅文旅结合、产村产镇融合。加快“三园一体”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区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专栏6

现代特色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聚集重大行动

(一)统筹“三区”建设。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糖料蔗生产保护区作为重要农产品的核心产能载体,强化政策支持,率先在“两区”建立精准化建设、管护、管理和支持制度,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数字化监测体系。创建10个左右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50个左右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三年提升行动。以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蚕桑、食用菌、罗非鱼、肉牛肉羊、生猪等种养产业和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强化龙头带动,延长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建设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把示范区打造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区。到2020年,力争建成自治区核心示范区300个、县级示范区600个、乡级示范园3000个、村级示范点15000个。

第三节 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制定实施质量兴农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制定修订一批农业地方标准,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微生物+”等生态养殖模式,支持发展稻鱼共生等生态综合种养,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林业“三剩物”等资源化利用。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外来生物入侵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绿色防控。推进西江水系增长行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创建一批绿色发展示范县。

专栏7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重大行动

(一)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和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富硒农产品认证。到2020年,力争全区 “三品一标”认证达到2000个。

(二)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业支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的原则,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不套模式、不定方式,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积极性,通过做强主业、做深产业融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绿色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到2020年,争取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强、产品优、质量好、功能全、生态美的农业强村强镇,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

(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综合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中低产田改良、酸化土改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到2022年,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

(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精准科学用药,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五)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建设行动。针对动植物保护体系、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当前存在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动植物保护工程能力建设和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监测预警体系,响应及时、控制有效的疫情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农药风险监控体系和功能完备、部门联动的联防联控体系。

(六)循环农业发展行动。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进秸秆、禽畜粪污等大宗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灌溉器材等回收利用。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第四节 打响 “桂”字号农业品牌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完善品牌培育、审核推荐、评价和保护制度,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塑造“绿水青山、长寿壮乡”农产品公用品牌整体形象。突出打好农业“绿色牌”“长寿牌”“富硒牌”,打造特产品牌,提升老字号,培育新品牌,打响百色芒果、永福罗汉果、横县茉莉花、梧州六堡茶、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等一批“桂”字号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鼓励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培育知名品牌。持续开展广西特产行销全国活动,推动核心品牌 “进高速、进高铁、进机场、进地铁、进商超、进酒店、进景区”,开设销售形象门店和专区,举办展销会、对接会、推介会、品鉴会等精准产销对接活动。

第十八章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合作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家庭小农生产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

第一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 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建立梯次发展培育机制,扩大规模。推动国有涉农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培育国有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全产业链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家庭农场参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其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和连片开发并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第二节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落实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利用集体资源,集中开发或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开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租赁、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农村服务实体,发展农村服务业。组建不同层级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加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

第三节 扶持小农生产

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粮食、供销、邮政、农机、农垦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开展面向小农户的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积极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服务组织。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批、风险保证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专栏8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大计划

(一)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坚持内培和外引两手齐抓,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招引新上一批、借力挂靠一批,形成 “大带小”“主体带配套”良好局面。到2022年,力争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认定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0家。

(二)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到2022年,家庭农场达1.2万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万家以上。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编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菜单式”行动指引,鼓励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三变”改革,以差异化扶持政策导向,实行分类施策、重点推进,增强发展活力,壮大经济实力,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到2020年,每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四)扶持小农生产行动。落实“三权分置”办法,强化对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强化针对普通农户生产的金融服务,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普通农户生产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十九章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收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第一节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完善产业和政策扶持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县县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都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粮食、畜禽、水产品、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商品化处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打造北部湾粮油加工基地,发展地方特色功能性食品,支持蔗糖业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推进茧丝绸、茶叶、林木林化、木本油料深加工。扶持地方特色主食工业化发展,推介主食加工老字号。积极开发养生保健、食药同源加工食品,提高粮油糖桑菌等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推动农产品价值提升。鼓励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加工流通。加快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建设。

专栏9

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重大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建设,加快建立一批商品粮油、加工型水果、中药材、水产品等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22年,力争建设国家农产品加工园区2—3个和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1—2个。

(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程。做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推进“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全州干米粉”等主食品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加快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

第二节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质提升行动,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小镇、特色名镇名村和田园综合体为平台,开展示范创建和星级评定,实施一批休闲农业、休闲渔业、森林康养和乡村旅游等精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场 (庄)、民俗秀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等新业态,争创中国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旅游型特色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等旅游新品牌,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彰显民族文化风采的精品线路,推进全域发展。

第三节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生态+”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工业相互融合, 推动科技、人文等新元素融入农业,加快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会展农业、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体育休闲产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对接全国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广西特色产品馆,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第四节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统筹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冷链物流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网点,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冷库建设和田头储藏设施建设,推进果蔬等作物产地预冷、商品化处理和冷链物流建设,加快建设大型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园区。完善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拓展“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和粤港澳优质“菜篮子”工程。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扩大在农村地区的经营布局范围。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推动县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强培育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发展农超、农批、农社、农企、农校等新型流通新业态。

专栏10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大工程

(一)农商互联工程。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通过订单农业、直采直销、投资合作等方式,打造以流通企业为纽带,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产销稳定衔接、利益紧密联结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

(二)邮政惠农工程。继续推进“快递下乡”工程,推广“快递超市”发展模式,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加强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的合作,打造“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完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服务网络,实现全区快递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实现村村通邮。

(三)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以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站点、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打牢农村产品“上行” 基础,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农村现代市场体系。

(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区(农家乐)、体育综合体。到2022年,全区四星级(含)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突破50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个以上,国家森林公园20个以上,体育综合体100个以上。

(五)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程。结合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创建产业融合示范园。到2020 年,打造一批产值超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三产融合先导区;到2022年建成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县5个以上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10个以上。

(六)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田间地头冷库建设,到2020年,冷库库容达180万吨,冷链运输车辆达2600台,冷链铁路班列运输路线达7 条,通过冷链班列外运农产品达10万吨以上。

第二十章 构建农业开放新格局

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开放合作领域,提升开放合作层次,推动农业高质量“走出去”和“引进来”,构建农业开发合作新格局。

第一节 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

发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优势,以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为重要载体和契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对外产销基地、中南西南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认可。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境外龙头企业,开展新业态、新模式开发投资。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等先进地区的引智交流。

第二节 深化与东盟农业合作

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平台,拓展农业合作空间。积极推动沿边农业合作,建立一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在水稻、热带水果、农牧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加强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

第三节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大力发展供粤、供港、供澳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省际交流,组建广西农业对外合作产业(行业)联盟,促进区域内农产品双向流通、产业双向投资、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持续办好“一内一外”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利用粤港澳地区的展会平台,向粤港澳大湾区推介和促销广西优势特色农产品。

第四节 深化桂台现代农业合作

加快推进钦州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鼓励引导台商台企参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桂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凭祥市宝岛美人椒现代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创建一批桂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台湾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拓展农业金融保险、农技推广、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市场开发等合作新领域。加强桂台人才交流,引进台湾优秀人才,继续组织骨干农民和科技管理人员赴台培训交流。继续办好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桂台农业发展与技术交流研讨会等两岸农业系列交流活动。

专栏11

农业开放合作重大行动

(一)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认可,参与国际知名展会,拓展国际市场销售,培育出口品牌,促进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

(二)粤港澳农业合作提升行动。加快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粤桂合作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在贺州、桂林、南宁、梧州、百色等地打造一批面向粤港澳的“菜篮子”基地。

猜你喜欢

农产品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