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

2019-10-21高昕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死场呼兰河萧红

萧红,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思想觉醒的中国版“娜拉”,因为其作品《生死场》受到鲁迅、胡风的赏识而名声大振,在时代的漩涡中因拒绝迎合当时的政治思潮,在几经感情伤害之后逃离香港,最后病逝于香港。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留给世人百万文字,出版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等作品,显示了其独特而有生命力的艺术才华。然而正如萧红传奇的经历一般,萧红和她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也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冷遇和热门、批评和赞誉此起彼伏。

一、八十年代之前的萧红研究

八十年代前的萧红研究,最大的限制因素莫过于社会意识形态,以《生死场》初登上海文坛(1935年1月)到她逝世(1942年1月)为止的这段时间,研究萧红作品影响力最大的是鲁迅和胡风,二人分别写了《生死场》的序和后记,都表现出了直率的感动。由于二人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他们的评价几乎成为当时舆论的风向标。

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逝世,给好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朋友们纷纷撰写文章来表达他们对萧红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比如茅盾为《呼兰河传》作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茅盾和骆宾基,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序文(1946年8月),他用“寂寞说”来界定萧红及其《呼兰河传》,他认为萧红是不幸的、消极的、苦闷的。继茅盾之后,骆宾基发表了《萧红小传》(1946年11月),他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因为作者和萧红之间的亲密关系,到了五十年代后半叶,议论仍未摆脱骆宾基《萧红小传》的圈子。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前,萧红在不同版本的文学史中多以抗日作家的形象出现,她的作品也只有《生死场》被简要提及,而其他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由于它们较为模糊的创作倾向被人筛除了,萧红在文学史中的形象在那个政治指挥文艺的溺爱年代显然是尴尬的。

二、八十年代到2011年

文革十年,文艺事业陷入漫长黑夜,文学史的写作也被迫停滞。七十年代末,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各项文艺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最早出现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高等学校中文系通用教材。“唐本”文学史中,萧红的篇幅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其形象也更加积极、生动。唐弢将萧红放置在“叶紫和‘左联后期的新人新作”一节中,《生死场》仍是介绍评价的重点。

萧红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真正转折归功于八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代表作就是钱理群、温儒敏等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年)。在这部文学史中,萧红是“一位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在之后修订版中,萧红更被前无前例地称赞为一个文学创造力特别出色的“天才的女作家”。编者的关注点也转向了她的文学造诣,她作品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其民族活力和启蒙意义被正确看待,萧红的文学史地位此时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文学界对于萧红的研究也逐渐丰富深刻。对萧红研究的发展功不可没的是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他的《萧红评传》(1979年)确切指出萧红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展现抗战时期的农民抗争,而在于萧红对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关注和日常生活的敏锐感受,以更开阔的視野,更完整的角度,更客观的态度展现了萧红及其文学创作的整体价值和意义;另外一位对萧红研究具有促进作用的是肖凤,她创作的《萧红传》(1980年)在散文月刊刊登之后,一举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萧红的传奇人生在细腻生动的文笔下得到较大程度的真实还原,这部极具突破性的作品开启了萧红传记写作的先河。

1981年萧红诞辰7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促进了学者以更开阔的思维和更丰富的视野进行研究,包括生平的考证、女性意识的发掘、思想价值的阐释以及作品的文体特征等等。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显示,1981——2010年,有关萧红研究的文章总数多达2186篇,各种版本的萧红传记也纷纷出版,立传作品和传记小说多达百余部,研究论文有1437篇,研究方向朝思想观念、审美视角、批评理念拓展,其研究的学科化、学理化特征开始出现。

三、2011年到2019年初

“萧红热”再一次袭来是2011年,萧红诞辰100周年的契机带动了萧红研究,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萧红纪念馆、萧红国际高峰会以及萧红百年纪念研讨会纷纷登场,论文数量与日俱增,萧红研究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反而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进入到了稳健阶段。

为了掌握最新研究动态,按下载量排名我下载阅读了这个期间发表的100篇论文,将研究情况分为五大类:(1)作品个案研究,以《呼兰河传》研究最多;(2)专题研究,通过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历史学角度看萧红作品;流传学角度分析中外文化对萧红创作的影响;(3)比较研究,通过中外女性作家对比、乡土作家对比;(4)传记研究,葛浩文的《萧红评传》研究最多;(5)学术专著。通过阅读我发现《呼兰河传》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认可与普遍研究,而对萧红的传奇经历和作品,则趋向整体性和深度研究,并且与时俱进,实行了跨学科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萧红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界,大众文化界也掀起了一股狂潮。2013年、2014年先后上映了《萧红》、《黄金时代》两部以萧红人生经历为题材的电影,截止2019年3月,知名电影评分网站豆瓣网显示《萧红》有10292人评价,评分6.4分,短评4637条,影评159条;《黄金时代》有123282人评价,评分7.2分,短评48237条,影评1935条;据豆瓣读书网显示,出版的萧红作品达489部,其中《呼兰河传》20个版本155本,评分都在8.5分以上,《生死场》52本,平均分8.2分,《小城三月》19本,平均分8分,《马伯乐》6本,平均分8.3分,萧红作品集有6375部,评分都在8分以上。在查看作品版本以及读者评价时发现萧红的作品逐渐渗入不同的社会层面,萧红的文学水平受到大众的褒奖,尤其是《呼兰河传》的文学价值已经被大众所认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呈现出更便利、更快速的特点,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为网民随时随地发表个人见解提供了条件。在各大网站,关于萧红的搜索热度一直只增不减,截止2019年3月,百度搜索“萧红”有10400000条结果,按照点击量排名前五名分别是萧红的百度百科、互动百科、萧红经典语录、“张爱玲、三毛与萧红如何比较”、《萧红》电影;新浪搜索“萧红”,新闻4214篇,博客674条,其中阅读数量排名靠前的分别是萧红的爱情观、萧红相关电影和演员的分析、萧红作品经典语录;知乎搜索“萧红”有两千四百多个相关话题,其中精华问题有131个,通过总结发现讨论最多的分别是“萧红与张爱玲、三毛之间的比较”、《呼兰河传》人物分析、电影《黄金时代》赏析、萧红的人生经历、萧红的爱情。

根据网络调查与总结,我发现“网络萧红”现象已经初步形成,互联网时代为萧红研究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契机,在大众视野下的萧红研究已经更加透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民众对于萧红的关注点更多是集中在人生经历方面,而对于萧红作品以及文学方面的造诣,关注者依然是大学学生。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媚俗化、娱乐化,在消费时代我们不能只顾着娱乐而忘记思考。希望萧红不仅仅是作为婚恋八卦的代名词,而是作为“文学洛神”再一次得到重视。

作者简介:

高昕(1993-),女,汉,山西文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生死场呼兰河萧红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从语言层面看《生死场》小说与话剧的异同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