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卑族的过去和现在

2019-10-21宿振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摘要】鲜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曾在历史上建立起多个国家,对中华各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鲜卑族发源于鲜卑山,是鲜卑族政权发展的起点,对其历史进行探索时,鲜卑族的过去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相关的考古研究实例和历史记载对鲜卑族过去的发展方向、种群结构以及流向和现在的鲜卑族的现状等进行论述,说明鲜卑族对中国民族发展方向的影响,以供广大学者参考。

【关键词】鲜卑族;过去;现在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鲜卑族的了解,历史上记载过许许多多的相关事项,例如鲜卑族建立起北魏王朝,创建了均田制,在《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中记载着一句话:“鲜卑亦东胡之馀,别保鲜卑山,因号焉。”记载鲜卑族族名是以山的名字而起,并讲明鲜卑族为东胡的后代,每一本史书中对鲜卑族的记载并不相同,各有千秋,只是不同的史书上记载的是鲜卑族在不同时期的写照,并不能盲目地判断对错。总而言之,鲜卑族的过去是一段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古老的文化等待我们去挖掘、传承和学习。在不同的时代下,鲜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本文将鲜卑族具有代表性,历史记载较为详细的事件进行论述,同时对鲜卑族过去所留下的产物进行分析。

一、鲜卑族的过去

(一)鲜卑族的由来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多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种族,鲜卑族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最早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带,战国时期,匈奴势力日益强盛,匈奴自称为“胡”,匈奴地理位置处在东边,又称匈奴为“东胡,鲜卑族的族人长期受到东胡匈奴的压迫,后由于汉武帝对匈奴实行打击,最终逃亡到乌桓山和鲜卑山得以摆脱匈奴的控制,乌桓山下和鲜卑山下的族人慢慢发展壮大。居住在鲜卑山下以及乌桓山下的族人各自以山为族名,将族人叫鲜卑族和乌桓族。之后,鲜卑族建立自己的种族部落,并在北朝时期建立了多个政权。

(二)对鲜卑族的考古发现

目前,我国对鲜卑族的考古研究时,主要发现有关鲜卑族的多个墓群,其中有团结鲜卑墓地、二兰虎沟拓跋鲜卑墓群、拉布达林拓跋鲜卑墓群等最早期鲜卑族墓葬和鲜卑族早期的嘎仙洞遗址。其中,拉布达林拓跋鲜卑墓群在我国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发现,目前共挖掘出古墓24处,都是以土坑竖穴墓葬,在24座墓葬中,其中有七座单人墓葬是以木棺下葬,在这个墓群里以动物殉葬的方式,大多陪葬以牛、羊、为主,在墓群中发现有蹄骨以及动物头骨,多数是用马、鹿、野猪和牛作为陪葬。另外,随葬大多是以骨制兵器为主,一共发现有109件随葬兵器。团结鲜卑墓地在我国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发现,一共挖掘出七处墓穴,全部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中随葬品相对较少,主要有陶器,少量的铜饰品,大多以生活用品为主,随葬物品相对较少。另外,嘎仙洞遗址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以北地段发现,在嘎仙洞内出土了大量的骨制兵器、铜器、铁器等古老的文物,对鲜卑族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二、北魏王朝时期的鲜卑族

(一)鲜卑族的女性地位

我国历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相对比较严重,但在北魏王朝时期的鲜卑族中女性的家庭地位却截然不同,体现出一种男女平等的美好品德,在儿女谈婚论嫁时,我国古代大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北魏时代更加看重自主选择权,男女在选择配偶时是以本身意愿进行选择,而并非父母确定,在谈婚论嫁、女方出嫁时家人会最大限度地拿出丰厚的嫁妆,并且嫁妆属于出嫁女子个人私有财产。北魏时期的女性有离婚和再婚的权利,当时的思想观念对于再婚并不会认为是一种羞耻。另外,北魏时期,孝文帝对均田制进行改革调整,女性一样分配土地,女性同男性一样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同样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总而言之,北魏王朝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受到均田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动荡、宗教信仰等影响之下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鲜卑族北魏王朝时期的改革

北魏时期,孝文帝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改革。公元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老百姓,自行种植,但必须每年向国家缴纳赋税。这一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带动了国家经济。在政治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为九品等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向汉族学习,包括学习汉语,学习汉族文化,将先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北魏时期,孝文帝的改革实现了鲜卑族向汉族的转变,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政治上实行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鲜卑族的发展。由于没有完善的选拔机制,不能够选择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导致官员综合素质下降,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以致社会动荡不安。孝文帝改革之后使得整个北魏王朝慢慢走向兴盛,但同时也埋下了极大的危机,最终导致北魏王朝从整体到分裂的局面。

三、鲜卑族的文化特色

(一)云岗石窟当中的鲜卑族文化

北魏王朝时期,鲜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结合,两族文化相互学习,同时,孝文帝在当时不断推行汉化政策,导致大量鲜卑文化慢慢汉化,只有在当时一部分反对汉化政策的朝鲜族保留着鲜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云冈石窟中保留着不少鲜卑族文化,在云冈石窟中有佛像就有鲜卑族的特征,在《支那美术史·雕塑篇》中也表明云冈昙曜五窟当中的佛像是模仿鲜卑族来打造。另外,在云冈石窟中,其中云冈昙曜五窟的样式也是根据鲜卑族毡帐进行模建造,云冈石窟所在地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带。他们游牧居住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的建筑物是可以移动的,其中毡帐是鲜卑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在云岗石窟中可以看到许多鲜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特征。

(二)鲜卑族口传文学

鲜卑族生活在北方,是一个建立多个政权的民族,因此,鲜卑族的口传文学十分丰富,鲜卑族不仅仅在没有文字时发展口传文学,甚至在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仍然保留着鲜卑族的口传文学,还有过一些家族通过传唱歌谣的方式记载家族历史,尽管汉字已经广泛普及了,但口头传唱的方式仍然在鲜卑族中流传,表现出鲜卑族对于自己民族特色文化的喜爱。鲜卑族的这种独特的传唱方式一直流传到唐代,《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开元初,以问歌工长孙元忠,云自高祖以来,代代其业”。“元忠之祖,受業于侯将军,名贵昌,并州人也, 亦世习北歌”贞观中,有诏令贵昌以其声教乐府“元忠之家世相传如此”。这正是运用口头传唱的方式,表明口头传唱文学已经流传至唐代。在当时不断汉化的时代,鲜卑族的口传文学能够保留并传承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鲜卑族的口头文学具有重要价值。

(三)鲜卑族服饰

最早期鲜卑族的服饰主要来源于动物的,随着往后与汉族接触之后学习汉族服饰,新的鲜卑族服饰出现,鲜卑族的服饰开始对应汉服款式,但仍然保留着鲜卑族独特的风格。鲜卑族的毛皮服饰在北魏时期分为几个种类,还通过服饰区分高低贵贱,自从孝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不同等级的官员都有不同种类的服饰,从贵族到侍立都有不同种类的服装。鲜卑族的服饰与汉服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可以说,鲜卑族的服饰对北朝以后的服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服饰也是传承历史的一种,鲜卑族的服饰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在那一阶段的文化传承。

(四)鲜卑族在中世纪历史上的影响

鲜卑族在政治上相继建立了五个燕,并且与汉族不断融合,进行汉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包括敦煌莫高窟的佛像是模仿鲜卑族人的形象,北魏王朝时期颁布的均田制,从而言之,不管是在社会经济上面,还是在文学艺术上,鲜卑族都在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让鲜卑族由以往的游牧民族向农耕名族进行转变,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交融的进程,并且在孝文帝的改革下,北魏王朝的经济发展走向顶峰,但同时也因制定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埋下了致命的隐患。鲜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我国各个民族融合的前提因素,对中国古代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影响。

四、结束语

我国如今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已经没有包含鲜卑族在内,至今有汉化的鲜卑族之外,只有鲜卑族人的后裔锡伯族,目前现有人口大约十七万多人,主要分部在新疆和吉林、辽宁等省。过去的鲜卑族在中国古代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上文講述了鲜卑族过去的发展,从被匈奴压迫开始,到建立北魏王朝,颁布均田制,以及在文化领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在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同时,通过对鲜卑族的遗址挖掘研究,对考古有着很大突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几千年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郝家兴.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影响[J].才智,2018(28):206-207.

[2]彭栓红.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文化多样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5):92-102.

[3]孟春荣,刘小艳.古代北方鲜卑游牧民族装饰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8):233-234.

[4]邹林.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对鲜卑族历史进程的作用与影响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宿振华(1969-),男,汉族,山东掖县人,大学学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