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学视野下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10-21李宪锋陈荣祥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俗学文化传承

李宪锋 陈荣祥

【摘要】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乡村文化。村落是由社会、经济、人文及自然构成的生态网络,传统村落更是在长期农耕文明的延续下逐步形成的。它所承载的是历史的印痕和社会发展轨迹,它们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發展,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逐渐改变,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不断向城市聚集,村落的人口结构出现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大量的传统村落空置或消失,延续了上千年的有形的、无形的农耕文化和乡野民俗也逐渐远去。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分析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风貌特征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非典型古村落,探索保护与传承非典型古村落文化在当下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俗学;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典型传统村落定义为历史遗迹保留较为完整,如建筑,环境、村落等,且民风民俗依然延续的村落。非典型村落相对于典型村落而言历史古迹保存较少,村落结构破坏较为严重。对于“古村落保护的概念”学术界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提出,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后,在社会各界掀起了一阵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热潮。但是,其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历史文化价值丰富、村落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的名村名镇,而对同样拥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处于城市边缘的非典型传统古村落则有所忽略。本文以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民俗学角度分析古村落研究在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非典型古村落。

一、民俗学视野下的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风貌特征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朝时始称温州,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史。温州民俗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在原始时期便有“剪发纹身”“蝉蛇顺食之美”等独特的民间风俗,西周春秋时期有石棚墓葬,端午赛龙舟之习俗。而后盛行东瓯王敬鬼,民间巫祀之风蔚然大起。隋唐的祀神歌舞、宋代的灯会等至今仍是瓯南地区的民俗盛事。

聚族而居是我国居住文化史上的一大特点。追溯历史,我国人口举族迁徙始于晋,南宋以后开始大规模迁移。温州很多名门望族便是这个时期从各地(以北方为主)迁移而来。之后清初的海禁运动,又使得南方众多氏族迁移至此。他们或与土著结合,或单独成村,通过联姻和地缘关系形成了一种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宗族形态,反映在村落形态上则是众多的单姓或复姓村落。瓯南地区多山峦丘陵,交通不便,加之这些村落多分布在山谷腹地、河流汇集之处,居住在这种封闭环境的人们宗族意识尤为浓厚,积家成族,聚族成村。因此,这些村落里用于宗族活动的场所颇多,如各式各样的宗祠、亭、书院等,而这恰恰构成了瓯南非典型古村落风貌的结构性特征。为了维护宗族权威和成员间的感情,每个氏族都要写族谱,建宗祠。族人光宗耀祖、树碑立传思想浓厚,科举成名、当官发财之人,都要回到家乡求田问舍,铺路建亭。而宗族成员也都积极为这些人立牌坊,造纪念亭等。在这种宗族文化背景下,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的住宅、公共建筑、环境等都带有明显的宗族民俗特征。

民居建筑形式受方形田制、方形城制以及理性礼制的约束,形成了以轴对称、纵深发展、天井式为主要特征的方形宅制。注重实用原则,采用开放式的“一”字形或三合院建造形制。“一”字形民居可以自由地横向发展,面宽超过五开间较为常见,七、九、十一开间的长屋也并不少见,甚至有十五开间的长屋。三合院的变种H型敞开式民居较为模式化,院前多不设墙,正屋和两厢的山墙面和背面大部分作木板壁,在板壁上开门、开窗,用直棂窗,堂屋前檐完全敞开,不做装修。

公共建筑中的宗祠,建筑形制和外形都比较保守、定型和封闭。祠多为三开间,两进或三进;分门屋、享堂、东西庑,每两进中间为天井。祠堂内主要大厅都在第二进,称为享堂,其进深较其他各进都大,梁架高大华丽,金柱间多为五架。寝堂进深往往最小。宗祠每往里一进,地平便或多或少地抬高,到寝堂达到最高。门屋、享堂、寝堂和两庑的前檐全部开敞,室内空间与院落融为一体。从门屋向上可一直望到寝堂,三重室内空间和两进院落,形成富有韵律感的明暗对比。

公共建筑中最富特征的是亭,亭的数量众多,造型古朴浑厚,多为宋代木构风格。亭的平面布置讲究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以正方形居多,且有矩形、六角形、八角形、凸字形、T字形等。亭的面积以十余平方米居多,内部空间多不分隔。正方形歇山式亭是瓯南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类亭,由瓦顶、木构架、石台基组成。台基一般有柱角、板陡、条阶、台阶、地墁、柱础等,均为石材构成。承重结构为木构架,多为抬梁式。经济实用,简单质朴。

在瓯南非典型古村落里还有廊桥、牌坊等公共建筑和环境,都带有明显的瓯南民居地域特色。

二、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近些年,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中,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的居住和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城市边缘的村落便出现了所谓的发展契机;而本村落的人口流失严重,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上缺乏教育和引导,在历史遗迹的维护上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缺乏有效的政策管理和约束,使得这些处于城市和典型传统古村落之外的非典型古村落往往被忽视、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国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出名,使得村落里一些传统建筑的使用功能发生了改变,如把祠堂改建为“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礼堂”、村落行政办公大楼、教育中心或培训机构、工业厂房等,甚至是不合理的旅游开发等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破坏了古村落原有的历史面貌。

虽然政府在保护与发展传统历史文化遗迹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在基础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不能形成完整且适合村落发展的体系,村落自身主体缺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不能撑形成一定文化效应,导致政策对这类非典型古村落无法进行有效保护。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资本向外的扩张,位于城市边缘的非典型古村落逐渐被城市的扩张慢慢吞噬。而这些处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非典型古村落,是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并存的地带,所以在经济发展形式上比较复杂,如果乡村经济没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则很容易被城市资本吞并,这样将逐渐失去古村落原本的面貌,沦落为城镇一体化的牺牲品。诸多主客观原因造成了这些非典型古村落不断地锐减,甚至成了空无一人的“僵尸村”,村落里的很多建筑梁柱出现腐朽变形,墙体坍塌严重,破败不堪,无人管理修缮,直至消亡。

三、保护、传承与发展非典型古村落的重要性

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传统村落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保护、传承与发展非典型古村落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城市居民回归乡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没有节制的开发和生态破坏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生活环境的下降使人们回归乡村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二)非典型传统村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发展在市场中的比重呈现越来越重的趋势,但是,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接待能力日趋饱和,而在国内众多自然村中,有不少非典型传统村落仍然保有其民风民俗、建筑特色以及宜人的生态环境,合理地保护和开发此类村落成为市场和政府接下来的工作要点之一。

(三)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教育和保护意义

传统村落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特色,还有这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对于它的研究不仅保护了当地的人文历史,还有生态环境,也为人们写生摄影、实地教育、野营散步提供了场所。

(四)对非典型古村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

传统村落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保护历史人文,而且能够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改善当地生活条件,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保护和发展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的措施

保护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只是建筑,还有民俗、节日、饮食、文化、语言等,传统文化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不只是旅游业,应该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结合村落的具体情况,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具有地域性的非典型村落,它们的发展没有像传统的名村名镇一样被引起重视,更顶着周边城镇发展的压力,但是,它们的数量远远超过典型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的历史建筑可能损坏严重,但是民俗习惯、地缘风貌、语言文化、规划布局还保有传统的影子,从长远发展考虑,保留地方特色,发展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生活结合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协调城乡发展,保持中国特色的必经之路。传统村落自然生态保护问题、与日俱增的人口结构问题,以及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不适合现代生活环境的问题等,都是当下保护和发展非典型古村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传统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措施有以下几种。一、修旧如旧式。该模式一般针对村落结构保存完整,又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及旅游发展潜力,受到较少的城镇化影响。二、附属于城市旅游发展。为形成城市旅游发展的整体发展,带动周边乡镇一同进行旅游开发,一般这类村落环境优美,拥有典型的文化特质,有一定的旅游发展潜力。三、承担部分城市的技术产业。由于城市发展需要,但又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便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周边乡镇和村落,这类村落通常缺乏可深入的文化基础,无法对外形成文化吸引。因此,这种方式可以作为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补充,与村落本身的特点相结合,突出本村落的风貌特征,避免被周边城市同化,寻找适合本村落的保护方式和发展路径。

瓯南非典型古村落的普遍特点是大多没有政策的保护,也没有城市资金的注入和支持,但从辩证的观点看,没有政策保护的同时也没有约束,没有城市资金支持的同时也避免了被城镇化的危险。对于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

所谓古村落的完整性不只是指村落的建筑,还包括村落的景观、环境、街道、风俗习惯、人口结构等。保证其村落的整体性才能保证村落的独特性,在开发的过程中不会趋于普遍化。

(二)恢复传统建筑的功能

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传统文化是这一地区的共同记忆和习惯。保护传统建筑不应该只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恢复建筑的功能性是恢复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为以后的开发储备奠定重要经济基础。

(三)重点保护,弹性开发

由于非典型古村落部分功能缺失,村落整体性遭到破坏,如果一味地追求“原真性”,则会固步自封,限制发展,所以可以选择部分保存完好且对外开放的街道或者建筑进行保护,而其他不明显的街道则放宽政策,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在不破坏村落整体发展的前提下自行发展产业。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本村落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矛盾。

(四)针对本地优势,提倡“一村一品”

发挥本村的优势进行产业改革,大力发展本地优势产业,既可以突出本村的特点,也可以起到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结合产业优势,进行二次旅游开发,如蔬果节、美食节、赏花季等。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久远,有数以百万计的传统村落分布于各地。这些村落在建筑风格、构造方式、文化习俗上各有特色,不仅拥有承载历史的功能,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传统典型村落保护的关注逐渐上升,乡土旅游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村落被人熟知,一些典型传统村落得到了发展和保护,如安徽宏村、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传統村落的保护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且村落布局完好的名村名镇实行政策保护,但是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没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非典型古村落,虽然规模较小、遗存也不够完整,但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和价值,这些非典型古村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在逐渐消亡。为了在发展过程中妥善保护非典型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典型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很有必要。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且地域文化遗迹显著,具有江南文化的代表性。研究瓯南地区古村落特有的地域文化,对恢复和保持该地域的历史文脉延续,丰富江南村镇建设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阮仪三,袁菲.迈向新江南水乡时代——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0(2):35-40.

[2]吴晓庆,张京祥,罗震东.城市边缘区“非典型古村落”保护与复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以南京市江宁区窦村古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5):99-106.

[3]张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设再议[J].城市规划,2011,35(1):46-53.

[4]陈志华,赵巍.由《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引起的话[J].时代建筑,2000(3):20-24.

[5]陈志华.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J].建筑学报,2001(11):52-53.

[6]李宪锋,黄海波,刘苏文,等.江南“非典型古村落”杨桥建筑环境改造设计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7(15):127-129.

[7]雅典宪章[J].城市发展研究,2007(5):123-126.

[8]卡洛琳娜·迪比亚斯,舒畅雪.《威尼斯宪章》50年[J].建筑遗产,2016(1):34-43.

[16]张祖谦.《华盛顿宪章》——一个值得重视的文件[J].国际展望,1992(14):7-8,1.

[9]丁俊清,肖健雄.《温州乡土建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宪锋(1963-),男,汉族,江苏徐州,常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常州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陈荣祥(1994-),男,汉族,浙江温州,硕士,常州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江南‘非典型古村落空间环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6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俗学文化传承
论述类文本阅读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仓颉造字”引发的思考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