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平城到洛阳 石刻艺术一脉相承

2019-10-21史诗程德美

科学与财富 2019年7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史诗 程德美

摘 要:洛阳的龙门石窟,源于大同的鲜卑民族,源于河西和西域各国,更源于兴都库什山之南的大夏、贵霜,源于印度河流域,甚至源于波斯、源于希腊。本文简要讲述了中国石刻艺术由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鲜卑民族  宾阳中洞  一脉相承

公元420年开始,中国陆续出现了北魏、宋、齐、梁、陈四朝和西魏、东魏北周北齐等国,开始了长达 169年的南北朝时代。其中最显赫的是北魏。

鲜卑族拓跋部,是来自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民族。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逐步向西面的漠北地区迁移,填补了北匈奴曾经的空间。继而又南下,在内蒙古黄河一线游牧。338年,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落脚。376年,被前秦王苻坚打败。386年,前秦瓦解后,鲜卑拓跋珪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任皇帝,423年登基。拓跋焘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曾亲率大军西亡胡夏、北燕、北凉等,北伐柔然,南败刘宋,占据河南。他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创建一个强盛的鲜卑帝国。

北魏的佛、道两教矛盾尖锐,主张崇道抑佛的大臣抓住了佛教寺院纪律松弛的事情,趁机要求废除佛教。激愤的太武帝命令拆寺庙、毁佛像、烧经典、杀僧尼。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空前的劫难。

439年八月,北魏大军扫荡凉州,破城后把数十万人押解到平城,也就是大同。其中有三千多名僧侣,其中许多人通晓西域文字,同时还有许多人都曾参与过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的开凿,为佛教的复兴和石窟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太武帝死后,孙子即位为文成帝,他迅速复佛。453年,文成帝把著名的僧人昙曜礼为帝师,负责宗教事物。昙曜倡导建佛寺佛窟,文成帝也想借此忏悔祖父废佛之过,昙曜在魏文成帝的支持下,开始了云冈石窟的建造,把来自西域的犍陀罗、马图拉风格和逐渐汉地化的敦煌、凉州、炳灵寺的风格融为了一体。

太武帝平北凉后,由凉州迁来的居民中,有许多建造过凉州各个石窟的石工, 他们一起开凿了5座巨大的佛像,为北魏太祖以下五位皇帝祈福。这五座巨大的佛像表达了人佛合一的创造理念,甚至把皇帝脸上和脚上的痣也体现在石像上,把“拜天子即礼佛”,帝王即释迦的思想变成了现实。

浩大的凿窟雕像工程,连绵30里,栉比相连,成为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 “昙曜五窟”对犍陀罗风格做了进一步“中国化”的改进,佛像全都是用石头雕刻,很少有泥塑佛像和彩绘壁画。发饰上突出了头上的肉髻,鼻子方直,眉眼细长,两耳垂肩,少有唇髭,下颔重颐。衣饰由“罗马长袍”改为“毡披”和“褒衣博带”,充满了儒家的君子之风。

我们可以在仰望中感受到来自希腊雕像的神韵和来自鲜卑的威武、喜悦、自豪和充满希望。他的波浪形的肉髻,温和的微笑,飘逸的褒衣,鲜卑人的衣结,尤其是手指的柔和相捏,使着一尊佛像成为了鲜卑人的纪念碑。但文成帝的时代,腐败渐盛,北魏王朝开始衰落。

北魏的第6位皇帝是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0年,24岁的孝文帝亲政,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和汉化运动。

493年,孝文帝制止了众多非议,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迁都洛阳。他移风易俗,禁止鲜卑贵族同姓通婚、穿着胡服、讲鲜卑语,一律改穿汉族衣服,改说汉语,同汉家世族通婚,加速了与汉族的融合。

496年,拓跋宏改称元宏,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把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改鲜卑人的籍贯为洛阳人,死后不许归葬塞北。他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仿照南朝汉官礼仪。一系列的改革使鲜卑族成为了“五胡”各族中最为发达的民族。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孝文帝也崇信佛教,他在正式迁都洛阳当年就开始建造龙门石窟,但他仅仅在洛阳做了6年皇帝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宣武帝继位,继续开凿龙门石窟,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续了50年。

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一改云岡石窟造像的粗犷、雄健,趋向了活泼、温和。这也许就是中原大地对草原民族的融合吧。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

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是北魏后期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正史中惟一有确着史料记载的石窟。宾阳中洞从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开凿,至正光四年(523年)完成,是北魏宣武帝为亡父孝文帝所营造的石窟。石窟内正壁主尊释迦牟尼像通高8.4米,尽管佛的服饰已经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的印度袈裟有了改变,而依然保留了鲜卑人特有的衣结。

这些龙门石窟的珍品给我们带来震感,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来自印度、中亚的犍陀罗艺术,马图拉艺术,甚至希腊艺术的血缘,看到了来自丝绸之路的一脉相承的造型艺术。

“宾阳三洞” 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营造的石窟,先后用去了23年时间。石窟原名“灵岩寺”,明清后根据道教吕洞宾的名字改为“宾阳洞”。

宾阳中洞内共有11尊佛和菩萨像,正壁主尊是“现在佛”释迦牟尼,通高8.4米。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高鼻大目,微露笑意。他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意在说法。

宣武帝还继续开凿建造了宾阳南北两窟,后代有说“凿斫民脂,万金不惜”。宾阳中洞最具规模,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在诸像的后壁上雕饰着众菩萨和弟子闻法的浮雕像。穹隆形窟顶中央,雕刻着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飞天,飞舞在莲花宝盖周围,呈现了雨众天华的繁华场景。

寻根溯源,洛阳的龙门石窟,源于大同的鲜卑民族,源于河西和西域各国,更源于兴都库什山之南的大夏、贵霜,源于印度河流域,甚至源于波斯、源于希腊。

由此可见,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源远流长而又一脉相承。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民居摄影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云冈石窟》油画 张彩霞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龙门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云冈石窟经营管理新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