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直线到曲线,元素到整体

2019-10-21董睿雯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环境建筑

董睿雯

摘要:本文通过对扎哈.哈迪德相关作品的分析,解读其风格从直线条到曲线条,从注重建筑本身到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所发生的转变。并深入探讨线性元素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线性元素;环境

扎哈.哈迪德,作为2004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其前卫的设计风格一直都受到建筑界的不断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作品中对于线条和空间的大胆运用,那种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创新精神,带给了每一个人视觉与心灵上的震撼。建筑,不再仅仅以满足实用性为唯一目的,更成为了带有独特灵魂的个体,是艺术审美与思想风格的集合。

扎哈在设计中消解了传统的等级、结构和秩序等概念,强调建筑对随机性与偶然性的表现。

在她的早期设计中,她偏爱直线的运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线性元素的运用风格上也产生了多种变化,曲线的运用也开始出现在她的设计之中,使建筑具有了流动感。同时,建筑的线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也越来越被她所重视,建筑不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追求场地内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塑造。

线性元素的演变和运用

一、直线与楔形

直线是扎哈早期的作品中常出现的元素。直线,其本身带有较强的冲击感,而直线组成的图形,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扎哈偏爱的楔形便是如此。楔形物相对于趋向于平行对称的长方形,造成的运动感要强烈许多。人们在观察此类图形时,会产生图形以较宽边为基底,逐渐向较细端前进的运动错觉,十分富有张力。而构件样式的倾斜与变形则更加赋予建筑线条个性。倾斜与变形会被眼睛默认为基本空间的定向偏离,偏离的位置与正常位置间产生一种紧张力,使偏离正常位置的物体似乎要努力恢复到静止状态。同时,同类图形的形式组合更为建筑样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扎哈第一个投入建设的作品——维特拉消防站中,建筑的结构由多个形状不一的楔形板片交错拼插在一起,外形锐利,棱角分明。这些板片间亦配有指向各方向的单色立柱,其设计简单明了,却在细节处又不失丰富的变化。狭长的建筑整体呈现一个方向的倾斜趋势,给人一种强烈的急促感。比起传统建筑的确定性与完整性,维特拉消防站凸显出构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以及建筑整体的动态效果。部分看似无序,但这种破碎与散乱的形象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秩序性,有着整体的统一。这种灵动感仿佛未经人工雕琢,浑然天成一般。维特拉消防站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消防站,除了其简洁大方的设计令人赏心悦目外,更重要的是它富有冲击力的线条运用和充满不确定感的空间组合,恰好与消防站应具有的紧张,快节奏的氛围相契合。这样,消防站便成了有性格与内涵的存在,人们身处这样的建筑之中,便会不自觉被它想传达的思想,所带来的氛围而感染。

二、曲线与曲面

“过去,我认为有无重力的物体存在,而现在的我可以确定建筑就是无重力的,是可以漂浮的。” 扎哈的线条,从一开始的尖锐与张扬逐渐趋向柔和,以具有包容性和多变性的曲线曲面为主要元素。传统空间界面中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面与面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而在扎哈的作品中则消解了这一概念。面呈多曲率的转换状态,构成面对曲线形成了更多的角度和延展的方向,面与面的界限被模糊,墙面可以是部分楼面的延续,而楼面也可以是部分墙面的扩展。在这种设计中,由于界面不再受梁柱体系的制约,因而显示出一种自由感与漂浮感。而随机生成的曲面使建筑呈一种流体式的物质存在,液化感显著增强。同时,空间形态的差异代替了建筑内部的装饰,使建筑更加简约,注重其本身的线条表现与骨架构成。北京银河SOHO就是这类设计的代表,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南方的梯田。建筑的各主体部分如一个个高低不一的突起小山包,但并非是相互割裂的。建筑外部一层层如梯田边缘般的横向曲线条为建筑增添了张力,使其看起来饱满圆润,同时将独立的建筑巧妙地连为一个整体,使建筑带有了粘稠感与流动感,步入其中,就如同来到了一个充满想象与未知的异世界。建筑内部的设计更有一种行云流水感,在每一个“小山包”里由下到上,每一层的边缘成逐渐缩小的椭圆形,边缘采用了与外界一样的白色流线型设计,而电梯则沿着每层底部曲线缓缓延伸出来,像是底线在空间中的延长一般,又渐渐地融入了上层。建筑中央留出的空旷区域则使天井的风采得以一览无余。建筑顶部的蓝色玻璃窗糅合了室外的阳光,使室内的基色以白,蓝,灰为主,十分整洁干净。同时人们也可通过天窗看到外围较高建筑向上延伸的部分,有一种意犹未尽感。步行道则从每一层椭圆形的外边沿着建筑线条的流动趋势,向其内部深入。由于界面的模糊,道路也随着墙面的延伸变得蜿蜒而流畅,四通八达,不知不觉便从一个建筑主体通向了另一个。人们潜意识里的方向感在这里被完全打破,宛若步入了一个巨大的流动迷宫,随时都可能发现未知的惊喜。

三、与环境的共生

曾经有人对扎哈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不够和谐而提出质疑,但这里的和谐指的仅仅是对原有的建筑,周围城市空间的拷贝或延续。扎哈的建筑风格不会屈服于原环境,而往往是在那些环境中过渡创造出一个新的环境来达到主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个新环境在与原环境的强烈冲击中,往往会形成一种对比关系的美。在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中,其场地背后是林立的高楼大厦,而地势到了歌剧院这里,却骤然变低。建筑的主体是两个明显的不规则体,如两块砾石一般,静静地陈列在场地中。而四周的地形设计,也有意模仿建筑主体的曲线,呈现出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在场地的过渡上,扎哈喜爱使用大尺度台阶以及超长,缓和的坡道,这些元素使建筑看上去像是从地平面延展开来,与周围环境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人们在这种坡道上行走也倍感流畅轻松。广州歌剧院的环境设计中亦运用了大片水面,被建筑主体和缓长的坡道所环绕,映照着建筑的倒影,

天色与灯光。水面的存在使得起伏的地势得以有所缓冲,为整个环境增添了一份稳重与沉静。广州歌剧院的存在,实现了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到珠江的自然过渡。其建筑主体及环境简洁干净的设计,在背后喧闹城市的衬托下,营造出一种纯净,适合沉思的氛围,以此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格局,被称为:“珠江河畔,流水冲刷过的漂亮石头。”

从直线到曲线,从注重建筑个体的设计到与整体环境融合的考虑,扎哈自维特拉消防站以来,建筑风格不断变化,逐渐趋向成熟,将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渐渐与可实践性相结合。这一切的变化与世人的评判无关,而是随着扎哈自身人生阅历的积淀而自主发生的积极向上的蜕变,她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从未迷失过自己。扎哈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设计,终身未婚。她给后世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座风格鲜明,艺术品般的建筑,更是她前卫大胆的想象力与设计理念,对线条和空间精准的把控与运用能力……她的作品往往能使其所在城市的格局得到提升,营造出简约又不失优雅的现代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耳濡目染,也激发了无数新生代建筑师创作的灵感。在她与世长辞两周年之际,请允许我给予她最真挚的怀念与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

[1]刘璟. 动态形式背后的理性思维——浅析扎哈.哈迪德的非线性建筑语言及其内在的生成逻辑[J]. 建筑与文化, 2016, (1): 133-135

[2]郭玉山. 从非线性看——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概念[J]. 中外建筑, 2017, (6): 31-33

[3]徐炯, 劉峰, 赵和生. 从“动态构成”到“非线性流体式整体设计”——解读扎哈·哈迪德两个竞赛方案设计语汇[J]. 城市建筑, 2008, (1): 76-77

[4]陈欣欣. 动态构成及其他──哈迪德的视觉艺术[J]. 新建筑, 2001, (1): 13-17

[5]贾玲利. 解构哈迪德——浅析解构主义及哈迪德作品 [J]. 四川建筑, 2005, (1): 3-3

[6]张朔炯, 简俊凯. 图画—模型—参数化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浅析[J]. 时代建筑, 2011, (3): 72-79

[7]胡赟,余雪薇. 无之无化——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J]. 新建筑, 2006, (4): 45-47

[8]孙伟娜.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表情[J]. 科技信息, 2012, (23): 152-153

猜你喜欢

环境建筑
环境清洁工
建筑与数学
漫观环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论环境雕塑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
环境雕塑与人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