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层建筑结构大底盘多塔结构设计初探

2019-10-21赵林星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

赵林星

摘要:为了节省城市用地,只能修筑更多的高层建筑来满足在人们对于居住的需求。同时,业主对于高层建筑功能性要求也在发生改变,商住两用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功能性的变化增加了建筑结构设计的难度。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稳定,采用大底盘多塔结构设计。文章首先简要分析大底盘多塔结构特点,其表现的多样性、不规则性、变形协调性特点,然后提出结构设计要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大底盘多塔结构;建筑结构设计

随着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高层建筑呈现多功能的趋势,为了满足业主对于建筑的多样化功能需求,通过采用大底盘多塔结构设计,成为主要设计方式。但这一种结构的特点比较复杂,在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协同变形、扭转不规则的问题,协调好大底盘、多塔之间关系,从而确保受力平衡,符合安全施工和功能性要求。

一、高层建筑大底盘多塔结构概述

这种结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是底盘顶层楼板作为塔楼的嵌固端,这种结构设计适用于小区地下停车场的功能,高层建筑处于住宅小区。第二种是不设置嵌固端,在塔楼与底盘顶层之间设置抗震缝,形成多塔楼结构。这种设计适用于商住两用建筑,或是建筑偏向商业功能的建筑[1]。

(一)不规则性特点

由于高层建筑设计为商住两用,将底盘及其地下部分作为商业场所,因此要求较大的面积,以及足够高的楼层。建筑的上部多塔部分,主要作为居住、办公场所。同时多塔部分的内收作用,造成建筑结构竖向刚度变化,形成的结构薄弱部分很容易因为其他原因造成建筑损坏,呈现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通过在两者之间设置结构转换层,有效消除多塔与底盘的扭转效应影响,通常将转换层设置在塔楼内。裙房连接的屋面梁也需要加强,在塔楼与裙房连接位置,通过在剪力墙、固定端范围内加强,适当提高最小配筋率,按照相关规范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二)结构多样性

由于高层建筑的功能性需求增大,使得建筑结构日趋复杂,常见的大底盘多塔建筑,可以细分为带缝、无裙房、复杂多塔结构等。同时多塔半结构、双塔连体结构,后者对于轴线有对称的要求,技術性没有太高要求,只要符合基本对称特征即可。根据多塔结构的设计理念和功能需求,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要考虑动力、受力性能等因素,对于设计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变形协调性特点

采用大底盘多塔结构的高层建筑,通常以大底盘作为商用,上部主要为居住用途,呈现上部多塔与底盘顶部的内收。高层建筑中,以多塔作为其剪力墙,在大底盘的设置则通过增厚墙体,形成竖向刚度突变。为了确保两者变形协调,在底盘顶部设置结构转换层,同时将底盘嵌固在多塔结构[2]。

二、大底盘多塔结构设计要点

(一)沉降差异

高层建筑的层数增多,对地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越高的建筑底盘承载负荷有所差异,当多塔楼个建筑地基小于其他部位体积,那么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地基不稳定,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发现建筑大底盘呈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应及时采取修护措施进行处理,以此保证施工安全和建筑使用安全。

对于建筑的沉降差异,需要对主楼、沉降缝、后浇带进行处理。首先在主流方面,要遵循主楼基础强化、裙房基础弱化的处理方式,对于两者较大的荷载差异,通过刚度调平的方式,根据施工需要调节裙房和主楼的沉降差以及不均匀沉降程度,确保建筑设计更安全、经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项处理仅适用不设永久沉降缝的情况。若是在主楼、裙房之间设置永久沉降缝,有效将两者分开,这样的操作方式会影响建筑立面效果,以及建筑的防水性能,为此需要调整基础施工计划,和成本投入方案。沉降缝的设置,有效消除裙房与主楼之间产生的沉降差。

沉降后浇带设置在,根据JGJ3-2010的规程,按照结构面间距30~40m设置沉降后浇带,通常一道后浇带的宽度范围在0.8~1m之间,通过这项操作贯通顶板、底部、墙板等部位,安装位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位置,由此形成防水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后浇带要避免在楼梯、洞口处设置。

综合沉降缝和后浇带的处理沉降效果分析,前者对具有地下空间的高层建筑产生影响;后者尽管投入成本高、施工耗时长,但是不对地下空间使用性能产生影响,在实际工程实践后浇带被广泛应用。

(二)大底盘多塔结构计算方法

由于这一结构比较复杂,受力情况容易受到多塔之间的变形影响,通过使用计算软件,对大底盘多塔进行建模,满足设计人员对建筑的受力情况分析,获取可靠的数据支持。实际设计过程,通常以整体建模、单塔分析的手段,针对3塔建模的效能限制问题进行计算,针对单个塔楼的刚度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将刚度相近的单塔组合建模,避免计算结果失真的情况。

大底盘结构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细分为:1、带裙房大底盘多塔结构,这一结构主要包括上部多塔、大底盘、附属裙房的部分;2、不带裙房的大底盘多塔结构,与上个结构基本一样,少了附属裙房的部分;3、复杂大底盘多塔结构,与第一个结构一样,但是多了带转换层、其他结构类型的部分。

按照体型差异,大底盘多塔结构可分为紧凑型、分散型。前者表现为较小的多塔间距,根据45°线进行向下分割和相交。后者的多塔间距较大,同样基于45°线向下分割,但是没有相交部分。

根据以上要求,构成离散和整体模型分类。离散模型,主要带缝的大底盘多塔结构,即沿着45°线向下斜切,在此范围内构成独立模型,其他部分切除。对于整体模型,表现为紧凑型大底盘多塔结构,由于底盘的顶面会产生内收作用,从而45°线相互交叉。这样的模型设置,很容易因为地震作用,产生建筑结构整体影响,因此分散型模型大底盘多塔结构建模,不符合实际受力状况,依据JGJ2-2013的相关要求,需要再补充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时程分析等计算方法[3]。

(三)解决大底盘裂缝

大底盘多塔结构的高层建筑刚度较大,上部与基地受力处于不均匀状态,若不把握好两者的平衡,有很大可能造成地基开裂,继而影响建筑质量安全。因此将大底盘、多塔有效连接,成为了需要解决设计关键。采用刚性、柔性防水连接的方式,有很好的防开裂效果。但是刚性连接技术目前应用还不够成熟,柔性防水连接的投入成本过高,同时后期维修困难,也不利于推广和应用。因此,只能从控制混凝土等级以及浇筑后浇带入手,保持建筑良好的承载力、耐久性。

关于混凝土种类,采用C25~35级低水化热水泥,要严格控制砂石骨料、颗粒级配,这样的设置能够最大程度对混凝土进行降温养护,缩小混凝土硬化过程产生的应力。关于后浇带浇筑,需对梁、板钢筋等部位贯通处理,在浇筑部位的两侧结构处进行浇筑。需要注意的是,梁、板部位浇筑的混凝土等级大于地板混凝土等级一级,完成浇筑后还需要养护处理。大底盘多塔结构设计,需根据设计建筑的层高、抗震性能、所处地区气候等条件纳入设计考虑,以此分析结构薄弱的部分,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性能。

三、结语:

综合上述,对于高层建筑结构大底盘多塔结构,其满足了人们对于建筑的更多用途的需求。但这种建筑结构设计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天气、温度、地基处理、混凝土浇筑都可能影响建筑结构,只有加强细节管理,才能保证建筑设计的规范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李建亮.浅析坡地高层大底盘多塔复杂体型建筑的结构设计[J].福建建材,2016(10):34-35.

[2]鲍晓平.某大底盘多塔建筑工程的超限结构设计和抗震分析[J].上海建设科技,2015(03):15-18.

[3]周世忠.基于高层建筑结构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的设计研究[J].河南科技,2014(12):170.

猜你喜欢

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
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与隔震技术应用研究
试论剪力墙结构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