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规范的行为有利于道德意识的形成

2019-10-21马小桃

马小桃

摘 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了学校培养人才是长期重要的任务,“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是学校培养道德人才最基本的任务和原则,学校更是小学生规范行为形成的重要地方,学校重视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有力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班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发挥思品课教学作用,教师规范行为,都有力于小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思品课程作用;加强的班风建设;教师规范行为

我们学校是地处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学校,部分学生行为散漫,學习态度不够积极上进,学习成绩不理想,思想波动比较大,除了受社会环境影响以外,其自身原因是最大因素。根据调查发现:他们不爱学习,思想品行比较差,言行举止随意,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道德意识淡薄。下面谈一谈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而有效促进道德意识形成。

一、学习《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生有学生的行为准则”。教师应该始终把《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来衡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标准。而不是挂在墙上做背景当摆设,更不能喊空口号,应做到人人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真正做到准则深入人心。当然真正做到人人心中有准则,学校或班级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来学习准则,比如:通过对准则背诵比赛、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通过演小品、编写成诗歌等活动理解准则的内涵,观看有关视频、案例分析等活动,领会准则的旨意,发挥准则最大效能,让每个学生领悟到“无规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为道德意识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我们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学校,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又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父母不良嗜好影响等造成学生日常行为随意性很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联系日常生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制课的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要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要充分发挥思品课程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虽全新改版,但是教材都是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为素材,诠释做人道理,潜移默化增强道德意识。教材内容离不开日常生活,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就要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要引用熟悉真实的生活为例子,让学生在生活细节中学会做人。例如一年级《我们爱整洁》这一课,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天性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弱,不自觉保持仪表的整洁,特别是农村学生自觉性就更弱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整洁,不懂得个人卫生该怎么做,更不理解整洁不只是个人卫生习惯,还是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

整洁是文明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要认识到这一点不容易。只有当学生懂得了整洁会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学生才会主动地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注意自己的卫生。这一阶段,爱整洁、讲卫生的生活还不是他们自发和主动的追求。多数学生爱整洁的良好行为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的,有的家长甚至直接代劳。需要通老师过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保持整洁,并督促学生在生活中坚持做下去,从而形成重视仪态、仪表的卫生习惯,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结合课例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小小监督员,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要监督自己,使自己养成的良好道德习惯。又如三年级上册《说声谢谢》,生活中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看起来简单普通的一句礼貌用语,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讲,还是很难张开口大胆地跟人道谢。上课时通过创设实景情境,笔掉地上了,坐在旁边的同学帮捡起来,笔掉的同学温柔地说声:谢谢!回礼:不客气!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礼貌用语,创设情境试着和你的同桌说,感受到礼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知道其实礼貌用语是人与人沟通交流中经常用到的,对人有礼貌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在学校有礼貌,在家也应该有礼貌;对熟悉的人有礼貌,对陌生人也要有礼貌;对长辈有礼貌,和自己同龄人或比自己小小朋友也应该有礼貌……,也只有人人有礼貌意识、道德意识,才会创造和谐的社会。

三、“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加强的班风建设,促进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行为规范的形成

首先人人有集体观念才更好地树立良好的班风。人人意识到我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缺一不可。例如集体制定严格的班规,大家的一言一行受到班规的约束,在班规的约束下成长;成立班干委员会,由班干管理班级,班干担任轮流制,由他人约束自己转变为自己约束自己,把自己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教师善于组织全体学生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社区等集体活动,把被动变成主动,取得的荣誉是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教师善于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师生之间没有隔阂,和谐共处;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教学艺术,善于营造“同学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平等、信赖、团结向上”的氛围,班级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人人争先恐后完成班级事情,为班级出谋划策,群里群策,能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感到骄傲。

其次人人要有集体荣誉感。营造“集体荣我就荣,集体损我就损”氛围,例如通过每周争取得班级流动红旗,决不会玷污班级荣誉;例如每年开展“六一”文艺汇演比赛、参加各种竞赛,努力做好各项比赛的准备,争取优异成绩,为集体增添了荣誉,每人都付出了,取得成功的喜悦,奖状里凝聚着每个人的功劳。又犹如拔河,如果一个人泄气了,全盘皆输;更犹如接力赛,一个人摔倒了,接力棒就没办法接下去了,让他们明白:有力应同往一处使,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竞技比赛如此,学习也应该如此,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班级满满的正能量,没有一个肯掉链子,这样的班集体氛围难道不是有利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吗?

四、教师规范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

“师范为教育之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都道出了教师行为对学生行为规范影响的重要性。教师思想品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短时期的更可能是一辈子的。因此,要规范小学生的行为,老师就应该做好典范。比如谈吐文明,举止大方,品行端正,思想上进,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等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再如老师一些生活小细节能做到,见到掉在地上的纸屑,亲自捡到垃圾桶;窗玻璃脏了,亲自动手,擦一擦;班级的门窗破损了,亲自修一修,班级的事情,老师尽量参与,努力做表率,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道德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做起,结合学校多方面管理,相信我们农村孩子崭新的精神面貌很快也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丁飞标,钟敏. 德育案例价值管窥[J]. 教学与管理,2012(2).

[2]李沛鸿. 班主任德育案例[J]. 新课程,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