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文本意义,打造活力课堂

2019-10-21陈仓筛

关键词:活力课堂汉语教材

陈仓筛

摘要:《汉语》教材的课程价值恰在于其文本意义的深度发掘,在于基于此基础的活力课堂的打造。个性化的阅读、对文本的充分尊重,在文本意义的发掘和活力课堂的打造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汉语》教材;课程价值;文本意义;活力课堂\

《汉语》教材文本的使用价值,无非也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的意义非同小可,它直接关乎我们对《汉语》教材课程价值的判断,关乎我们对《汉语》课程标准的重新认识。

《普通高中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的导语中提到:“高中汉语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一定是与这三个维度的创造性理解和设计紧密相关,必须在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那么,如何在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中提升其价值观呢?笔者以为应充分发掘汉语教材的文本意义,扎实打造活力课堂。

发掘汉语教材的文本意义,首先要建立在个性化的阅读基础之上。所谓个性化的阅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阅读,读出文本中异于常态的理解,读出文本中更深的思想或情感;就是要在前人发掘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读出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里的时代意义。如果一篇作品,它的价值只局限于特定的历史阶段,这样的作品,不会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价值,换言之,也就没有了作为教材选文的价值。有人说,艺术的永恒魅力在于它永远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母题密切相关。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并不仅仅是“文艺”,而是整个人类的人性光辉、人性力量,是人类由愚昧、黑暗的中世纪向科学、文明的新世纪发展的巨大转折。成功的作品,深层隐含着的意义应该是揭示了人类共性的人性价值。《旦旦记趣》作为《汉语》教材必修三的一篇重要作品,其价值正在于此。如果我们忽略了該作品的这种文化价值,仅仅读出了所谓的“童趣”,仅仅读出“一个两岁半的孩子的混沌可爱”,那么,这样的作品也只适合小学生或初中生阅读了。作为高中学生,伴随着他们世界观的逐渐形成,我们必须要引导他们读出作品中更加深刻的意义。窃以为,《旦旦记趣》一文,通过旦旦在日常生活中对成人世界的模仿学习,通过旦旦思维和情感水平的发展,通过旦旦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养成,揭示了生命成长过程中有价值的思维发展规律,也告诉我们,“生命的衰落生命的勃兴从来都是这样的首尾接续着”!作为长者,“我”在听着旦旦的趣言之余,产生的第一反应是“猝不及防”,“随之便捧腹大笑,或忍不住而喷饭,且不能忘”。由一般的“忍不住笑”到“笑得前仰后合”,再到“已经再没劲儿笑了”,仅仅是因为旦旦的趣言异于成人吗?非也!这笑声中有着一位“爷爷”对孙子模仿力的激赏,有着一位作家对儿童成长的欣慰。

发掘汉语教材的文本意义,必须准确把握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表现力,不夸大,不缩小,尽量忠实于文本。每一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的写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一方面体现在写作素材的选择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素材的表现上。陈忠实先生的作品,其表现力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力量”上。现实生活中,细节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创造,甚至可以决定成败。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再现了世界的真实、人性的善恶、心灵的美丑,等等。唯有真实的细节的描写,才能唤醒读者内心的共鸣;唯有艺术的细节,才能更加打动人心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我们来看《旦旦记趣》中旦旦模仿成人“告别仪式”吧!“他先蹦了出去,站在楼梯口,伸出一只小手来。”“他却当即跳着蹦着,另一只手像翅膀一样上下扇着扇着,嘴里连续丢出一串话来:再见拜拜和西!那就这。”在“我”的眼中,孩子走路是“蹦”,是“跳”,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蹦过之后,是“一本正经”地“伸出一只小手”,是“嘴里连续丢出的一串话”,这种天真与“老成”的结合,这种只知其音而不解其意的话语组合,恰恰让我们感受到了旦旦模仿成人活动的可爱;这种真实的再现,可能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为之。我们在旦旦模仿的背后是不是能够感觉到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肯定和尊重呢?是不是能感觉到这种肯定好尊重正在影响着孩子情感世界的某些变化?所以,作者紧接着为我们再现了旦旦的一次“悲伤”“伤心”的经历,这个细节的处理,看似闲笔,实则不然!它让我们的心似乎也随着孩子的“伤心”而伤心了,它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一个孩子的内心的渴望,渴望获得肯定,渴望获得尊重。还有什么表现手法能够如细节描写一样具有如此客观真实的力量?

发掘汉语教材的文本意义,恰恰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激活课堂,其实就是要激活学生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思想,激活学生的情感。当我们读到旦旦误认玉米棒子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也想起了自己生活中那些类似事件?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的会心微笑之余感觉到生活本身的变化?我们是否对一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了更真切的感知?两岁半孩子的认知水平,两岁半孩子的联想能力,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吗?汉语课堂,应该是充满着文化滋味、人文磁场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们的青春活力与艺术魅力和谐共生,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与文本价值相映成趣!

当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斥着说教的时候,当我们的课堂不再泛滥着“教参意识”的时候,当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主体与文本心灵契合的时候,我相信,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已经成为现实,而这,恰恰是《汉语》教材的课程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

活力课堂汉语教材
教材精读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推行合作学习, 构建活力课堂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