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2019-10-21覃玉滨

各界·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

覃玉滨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南宁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服务群众载体,强化基层基础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领航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易地扶贫搬迁是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又是实现安置点党员群众能否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关键点。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南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服务群众载体,强化基层基础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成为组织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优良、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领航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一、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南宁市把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按照“五建五提升”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提升了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一)构建机制,提升规范运行水平

市级成立由组织、民政、发改、扶贫、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调研组,摸清计划安置人口规模、安置点区划设置、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有关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南宁市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在阵地建设、组织区划设置、群众教育管理、责任落实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全市开展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县级根据市级要求,也相应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制定出台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

“三会”组织(支部委员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加强组织协调,及时解决搬迁安置点后续工作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和谐搬迁。

(二)兴建阵地,提升活动保障能力

主动协调安置点建设单位和小区物业,落实基层组织活动阵地选址,參照有公共服务中心、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党务和村(居)务公开栏、舞台、球场、升旗台的“十有”标准,做好规划设计,整合部门资源筹措建设经费,加快建成和启用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全市已有14个安置点落实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可为党员群众开展活动提供优质高效“一站式”服务。如在安置点设计阶段,就有意识地将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纳入项目设计规划,确保建成后有活动场所;通过划拨安置房的方式解决基层组织阵地用房问题;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协调建设单位和小区物业,将业主委员会办公场所整合起来作为基层组织活动阵地。

(三)创建组织,提升党群工作效能

全面采集安置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建立工作台。加快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安置点成立党支部或党总支部、建立村

(居)民委员会,并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分类管理评分定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制度,让每一名搬迁党员都能正常参加党内组织生活;群众自治组织设置也同步开展,在一定区域范围成立行政村(社区),配备村(社区)“两委”干部,或设立村(居)民小组,直接纳入安置点所在地的行政村(社区)进行管理。

(四)组建队伍,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一是组建党建指导员队伍。从县乡两级抽调熟悉党建业务的精兵强将,分别选派到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担任党建指导员,协调抓好安置点党组织建设,基本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派党建指导员全覆盖。二是组建党组织书记队伍,把党性观念强、服务群众意识强、引领脱贫攻坚能力强的人选出来担任党组织书记。三是组建村(居)民小组长队伍,把办事公道、热爱集体,关心村(居)民事务,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协调处理问题能力和致富带富能力的人选为村(居)民小组长。

(五)搭建平台,提升帮扶带富成效

一是搭建帮扶平台。建立“一帮一”“多帮一”结对联系制度,扎实推进安置党员群众后续帮扶工作,累计有12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安置点93户贫困户。安排安置点社区党员干部与安置点结成帮扶对子,为搬迁安置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同时针对部分易地扶贫搬迁户存在文化水平低、实用技能缺乏、致富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党支部争取就业指导部门结合在安置点开展“志智同扶齐奔小康”活动,加强对搬迁户的思想动员引导,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二是搭建培训平台,加强安置点党员群众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岗位技术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引导、帮助安置点党员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如以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为平台,推动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住得下、有就业、能脱贫”的目标。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帮助党员群众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引导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有效解决了党员群众生产生活难题。

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是也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安置点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不够正常的现象。据调查分析,在对150名安置点党员群众的调查,目前对“安置点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评价,有37.2%的人认为“发挥作用很好”,有40.5%的人认为“发挥作用较好”,有17.3%的人认为“发挥作用一般”,有5%的人认为“发挥作用欠缺”。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

“四化”:

(一)组织整合重建“离心化”

异地搬迁后,大多数党组织都要进行重建,面对当地群众、当地党组织,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在工作中很容易产生隔阂,特别是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工作,面对诸多未知挑战,在党组织重组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一是重搬迁轻党建,政治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有50%左右安置点支部书记角色定位不准,把支部建设同搬迁工作割裂开来,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了搬迁工作上,忽视了支部书记的主责主业,对支部建设抓而不紧,对党员管理不热心,致使党建工作与搬迁后续工作脱节,党建的龙头作用不强;有的支部书记对大局缺乏了解,找不到党支部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工作盲目被动。二是重稳妥轻创新,组织优势未能发挥。有7%左右安置点党支部班子成员在抓支部建设中,按部就班,略于应付,工作能力、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欠差,群众威信不高,带领群众致富办法不多,在面临新时代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根本转变。三是重形式轻落实,机制优势未能充分显示。有8%左右安置点支部建设说得多落实的少,工作部署热衷于会议,应付上级检查,流于形式,形式与内容脱节,安置点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

(二)党员教育监管“简单化”

党员教育监督管理一直是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我市虽然也在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了党组织,但在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有42%左右的基层党组织在支部重建过程中,对办公场所、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比较关注,投入的资金资源相对较多,对组织生活、政治建设等软件方面用力不足,造成搬迁后基层党组织很难对党员形成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教育的模式较为单一。有28%左右安置点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内容相对单调,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一些安置点党组织教育仅仅停留在读读报纸,学学文件上,致使党员教育缺乏吸引力,缺乏活力。二是党内活动的开展不够正常。有35%左右安置点党内的活动与搬迁安置的活动合二为一,用搬迁安置工作会议替代党的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内活动的独立性和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有52%左右党员多辗转于安置点和农村两头,思想难统一,管理难度大,开展组织生活较难。据初步统计,南宁市所辖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中,有相当部分党员不愿意转移组织关系,成为辗转于城市、农村两头的流动党员群体,思想难统一,管理难度大,开展组织生活不正常。部分安置点入住的党员少,达不到3名党员的要求,成立党组织条件尚未成熟,开展组织生活无从谈起,导致党员管理出现真空。三是党员管理的出口亟待疏通。有17%左右安置点党组织在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中,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但在入党后,除开展正常的党员组织生活外,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弱化,致使一些党员言行失范,不但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脱贫发展作用“无力化”

搬迁后,基层党组织原有的群众根基被打破资源环境等发生根本性变化,重建后基层党组织可依赖、可依靠推动发展的力量明显不足,造成基层党组织在凝聚力、组织力发挥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脱贫攻坚的“导向标”作用不明显。有5%左右安置点党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存在“两张皮”“跛着腿走路”的现象,脱贫攻坚的“风向标”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脱贫攻坚的“精气神”不能充分提振。有6%左右安置点党组织没有充分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没有把群众的热情转化为脱贫动力,没有把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拓展延伸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三是脱贫攻坚的“主心骨”未充分起作用。有12%左右安置点党组织成员对脱贫攻坚的认识不足,其“主攻手”“领头雁”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服务群众能力“表面化”

搬迁后,群众心理状态、居住环境、从业情况等,都会发生根本变化,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最重要主体之一,在具体服务过程中,通常只能根据原有的工作基础、居民情况开展工作,致使服务工作无法深入,止于表面,主要原因:一是素质较低。安置点党员有80%以上年龄超过50岁以上,90%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少数年纪轻、文化高的党员为了生活,常年外出务工。二是致富能力弱。全市23個安置点285名党员,致富能人32人,占11.23%,吃低保46人,占16.14%;收入与一般群众持平的207人,占72.63%。总体看,党员致富能力与搬迁群众相比没有优势,很难发挥“双带”作用。

三、加强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意见与建议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源泉。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举措之一,安置点党组织承载着团结搬迁党员和搬迁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抓基层、打基础,必须围绕中心、服务群众、强化功能、建强队伍,进一步加强安置点组织建设,夯实安置点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一)做好加法,切实发挥整合提升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以异地扶贫搬迁为重要契机,切实加强“三个整合”。一是党组织整合。探索安置点“大党委”模式。全力构建以安置点党组织为核心,以联系安置点的单位为保证的安置点党建工作格局,推进安置点党建、单位党建互联互动;按照党组织设置的有关规定,以方便党员管理为原则,对地域相近、联系密切、人数较少的支部进行整合;对具备条件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安置点,可以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灵活建立党组织;对安置点已建立党组织的,要对其班子运行情况进行综合研判,班子能力不强的,选派政治过硬、熟悉社区管理、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进入党组织班子,或参照农村党建扶贫模式派驻第一书记;因条件暂不具备未能建立党组织的安置点,可以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积极开展党的工作,推动安置点建立党组织。二是党员整合。开展安置点党员情况排查,对安置点党员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全面摸清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人员底数,建立党员花名册和工作台账。根据流动党员、老年党员等类别,结合所在安置点和务工地,成立流动党员支部或党小组,因地制宜进行管理,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注重将易地扶贫搬迁中涌现出的优秀分子、创业带富能手等及时吸纳进党组织,把优秀搬迁党员纳入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培养。三是资源整合。对已规划建成使用的安置点,利用现有场所资源,强化阵地建设,把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新支部,不断突出服务群众,管理党员功能;正在规划建设的安置点,要将党组织活动场所一并纳入建设规划,确保党组织和搬迁党员一入住就能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通过建立良好的活动场所和服务场所,增强党员和群众的归属感。

(二)突出重点,切实做大做强后发能力

在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要加强农村党组织推动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具体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选优配强班子力量。把安置点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党建工作,及时选优配强安置点党组织班子及园区(楼宇)党支部、党小组负责人,并明确专人负责督促指导安置点党组织落实好组织生活会和“三会一课”等基本党内生活制度。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支部书记教育培养计划,把安置点各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养工作作为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切实发挥领头雁作用,优化班子结构,让党员群众有方向、有目标、有奔头。二是注重社区创新管理。对在城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由党组织牵头,组织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就业指导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等构成小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小区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头维护小区活动稳定。对在农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党组织的牵头下,建立搬迁点自我管理委员会,党员在其中带头参与管理,实现搬迁点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注重产业谋划。搬迁后,安置点党组织班子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谋划上,与村民共同研究发展思路,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安置点党员培养成易地扶贫搬迁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对党员干部领办移民发展项目,多开“绿灯”,多加培植,使其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壮大”,发挥好安置点党员干部在带领安置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黨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电商扶贫、发展服务业等措施,在安置点一线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确保安置点党组织有能力为易地扶贫搬迁党员、群众做好服务。

(三)从严细从实,切实打造基层战斗堡垒

在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加强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建设,特别是要用好用活“三件法宝”。一是亲情搬迁群众。安置点党组织干部要始终视搬迁群众为亲人、为兄弟姐妹,急其所急、忧其所忧、想其所想,着力与搬迁群众建立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鱼水关系。继续推行挂钩包户措施,将扶贫搬迁工作任务落实到每名党员干部头上,让搬迁群众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以感情来感化搬迁群众,获得信任和支持。二是走群众路线。安置点党组织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分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连起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搭建好沟通、维权、帮扶三个平台,畅通与搬迁群众的对话交流渠道,做到凡事把群众要求想在决策之前,把群众工作做在执行之前,把群众利益落实在实施之前,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调动群众主动参与、支持搬迁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建立楼委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多种形式的自治组织,让各类组织联系不同群体。实施以“党组织争创易地扶贫搬迁核心、党员干部争做易地扶贫搬迁模范、党员争当易地扶贫搬迁先锋”为主要内容的易地扶贫搬迁先锋工程,调动和发挥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狠抓基础,切实巩固深化组织团结

在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聚焦抓好学习、打牢基础,围绕“三个建设”,不断提升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的能力。一是加强思想建设。以建立学习型党支部为突破口,每年制定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深入推进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通过集中学习、党员个人做笔记自学、领导上党课、撰写心得体会、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把思想统一到搬迁后农村发展上。同时,利用板报、广播、微信、新时代讲习所等多元渠道,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让困难群众知党恩、感党恩。二是加强纪律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执行党章、条例和准则等党纪条规,与每名党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搬迁工作干净、阳光。三是加强能力建设。采取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等方式,因户制定措施,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发展产业。同时引导安置区居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摒弃陈规陋习,更好地融入城市新生活。结合各安置点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选树身边好党员活动,培育选树一批扶贫搬迁先进典型,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提高党员群众的自我致富意识和致富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

[2]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R].新华社,201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
浅谈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