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取向研究

2019-10-21杜颖于颖李东玥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

杜颖 于颖 李东玥

摘要:通过对沈阳市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研究,分析沈阳市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几点建议:设置与大学生社会交往方式有关的必修课程;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医疗室;加强学校与同学、教师和家长的沟通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39-02

当今社会人们处于一个开放自由并且快节奏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在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扩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和主导力量,作为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全面素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强化个人素养,提升自我,扩大社交范围,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每个高校大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的研究背景

人的素质的高低、社会化进程的快慢、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都和人的交往活动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只掌握或者依靠一门专业的技术知识已经难以很好地发展和表现自我,而这就需要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思想,转变交往方式,共同提升自我,达到整体进步的效果。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时代的创造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拥有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主动与他人协作,才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沈阳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存在的问题

社会交往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其活动、能力、成果的交流、沟通和互补而进行的相互作用,大学生社会交往面临着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1.沟通造成障碍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从单纯的高中生成长起来的。刚刚从充满学习气息的没有其他杂念的高中走进半个社会的大学的他们,不能快速适应大学的社交环境,缺乏沟通交往能力,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这很可能使其陷入孤独和压抑中,造成沟通障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激情,甚至影响未来的发展。

2.缺少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经验

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内心渴求与他人相处和交往,可却因为胆怯和紧张等原因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造成交往障碍。当代大学生普遍生活条件优渥,在父母呵护以及学校的学习氛围保护下,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缺乏自我的精准判断的能力。学校的课程多注重书本的死板知识的直接传授与掌握,大学生对于走入社会、了解社情,增强与他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与沟通交流仍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当代大学生空有融入社会的一腔热忱,却缺乏实际的沟通交往能力,最终影响自我发展中最重要的社会交往环节。

3.交往主体的冷漠化

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人际关系变成“人机关系”,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虽然存在由于共同兴趣而组成的网络共同体,但是,成员的认同意识不强,缺乏归属感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感,极端的甚至会引发反常行为,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甚至会影响自身未来的发展。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的成因

1.社会人口政策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只有纵向的关系,而缺失横向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偏爱、周到照顧,反倒容易使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因此,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不懂得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没有为人处世的能力,不懂得基本的人情世故。反之,有横向交往的孩子懂得合作和竞争,懂得分享和帮助,他们的内心存在着良好的人际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在陌生独立的环境中。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身边的同学的思想观念不同,行为方式各有差异,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之间的相处有难度,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或一系列问题。与中学时期相比较,中学生都是在同一地区,有相似的思想观念和舒适度,有相似的习俗和生活居住环境。而大学期间,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来适应全新的环境。

3.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有些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经常觉得生活无趣,甚至迷失自我,封闭自己。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网络上复杂的信息,大学生自身缺乏辨识的能力,更容易在现实压力和网络虚拟的美好之中沉沦自我,进而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为他们带来的所谓“舒适感”中,最终更加封闭自我,影响未来发展。因此,这样的大学生会缺乏信心,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么保持沉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要么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做法和后果。

四、解决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的几点建议

高校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并积极地跟他人进行交往,但仍有少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差。因此,对于解决大学生社会交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设置与大学生社会交往方式有关的必修课程,进行宣传教育

盘活各方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金与政府的有力扶持,开展特色宣讲活动,聘请有相关教育经历、丰富社会经验的专家学者、社会讲师,或者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学校前辈,为宣讲教育添砖加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在信息化平台上分享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生活案例和精彩故事,为当代大学生迈向人生新阶段打足底气,使大学生燃起拼搏斗志。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作为人而生存和生活下去。通过社会交往课程的设立,会得到一种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而且可以更好地发展。

2.促进主体观念变革,自觉树立交往观念,也自觉树立效率观念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医疗室,定期分批安排学生分享近期的心情和与他人或团体交往的经历和看法,通过心理咨询师的疏导和引导,逐渐成熟稳定并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加强三方沟通

加强学校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及时的反馈学生的近期状态,鼓励大学生与他人交往。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主体本质力量。

五、结语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在大学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还贯穿人的一生。大学阶段是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交往能力和社会交往取向的重要性。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能使他们具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感,并且保持身心健康。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并且提升自我。大学生只有拥有专业的技能知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高标准的自身素养,才能在步入社会以后更好地发展。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