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管理与应对

2019-10-21于德龙

中文信息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审计风险高新技术企业

于德龙

摘 要: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积极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一些新情况,对认定工作重要环节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导向审计是目前最主要的审计方法,我们应把审计风险管理与应对贯穿整个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全程,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审计风险 管理与应对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0-0074-02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8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明确2019年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包括税率减免、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财政资金奖励和创新基金扶持等政策。

笔者做为一名执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CPA),具有多年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经验,在执业过程中注意到在高新技术企业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个别企业混水摸鱼、滥竽充数,企图以此骗取政府补贴或税收优惠;个别中介机构打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代理的旗号,大包大揽,鼓动、忽悠个别企业违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损害了社会公平,同时给这些企业埋下了隐患。笔者愿意将多年从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税收优惠鉴证的工作经验加以整理,与大家共享。

一、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高新技术领域定位不清,产品或技术缺乏先进性,个别传统行业的企业在利益的诱惑下也存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意愿和冲动。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研发项目的立项、预算、验收等存在随意性较大、资料不规范、缺失现象。

三是个别企业的研发活动缺乏系统性,组织架构、人员配置、资源投入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四是与研发费用相关的财务核算不规范,个别企业未准确划分研发费用与日常生产经管理费用。

五是对研发活动的管理过于粗放,对加计扣除政策规定的关键点把握不准,导致申报結果与税收口径存在较大差异。

CPA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工作指引》执行审计工作,根据2016年32号文件及其工作指引的相关要求对企业申报的财务数据与财务指标进行再认定,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重要环节,关系企业能否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由于审计风险相对较高,有效管理与应对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是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重要保证。

风险导向审计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技术准则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审计的主流方法和发展方向,它要求CPA从战略的高度关注重大错报风险,采取适当措施以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CPA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如果CPA识别风险不当或者未能有效识别风险,则意味着审计失败,从而使自身陷于风险之中(De Fond and zhang,2014)。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税收优惠的鉴证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评估与应对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

二、接受委托时的风险评估

我们首先要了解申报企业的基本情况,如所属行业,战略目标与定位,产品(服务)技术变化,政策环境,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研发活动内部管理情况。

2016年32号文件及工作指引以列举方式对企业从事的业务是否属于高新技术领域进行了规范。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税2015年119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40号》等文件,也以列举方式对不属于高新技术领域行业负面清单和不适用加计扣除的企业活动加以规范,为我们判断申报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基本特征,所从事的企业活动是否属于高新技术领域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们在接受委托时,可以通过了解企业所属行业,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产品适用领域等基本情况,初步判定企业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认定办法》及其工作指引所认定的高新技术范畴。

研发活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持续时间长,投入多,不确定性大的特点。研发活动的成败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内部管理措施,如立项论证、预算管理等,以保证研发活动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对研发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

1.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及人员配备是否足以开展研发活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且国家税务总局2017年40号公告对研发人员进行了界定: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2]研究人员是指主要从事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与研发工作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技工。

2.在实践中,以下几种情况意味着较高的风险

2.1未设置专门的研发部门,或部门负责人、技术牵头人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

2.2存在将较多无学历、低学历或与研发活动无关的非专业人员列入研发人员名册的情形;

2.3企业自有人员知识结构、能力不足,主要依靠外聘人员进行研发活动,自主性研发能力未形成,有对受托企业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的嫌疑;

2.4企业实际业务是外购技术产业化,产品或服务本身并不具备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特征;

2.5企业虽拥有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文件,但与企业实际经营的相关性、实用性较差,且人员专业背景不具备相应开发能力。

如果了解到被审计企业存在上述高风险情形,应特别关注其审计风险能否接受,以决定是否承接该业务及应采取的审计策略。

三、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分析企业提供的各类资料和财务核算情况,评价初步确定的审计风险水平是否适当,所采取的审计策略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

1.对研究开发项目和研发活动真实性的判断

CPA首先应对企业的研发活动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通过索取企业研发活动管理文件、立项报告、技术论证资料、科技主管部门备案情况等以判断研发项目管理的规范性;(2)通过索取技术开发合同、已取得的知识产权证书权属人登记等资料判断企业自主研发性质,是否存在委托关联方或者其他外部机构进行实质性研究开发;(3)通过索取企业与外部智力机构如高校、科研院所签定的合作协议,确定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是否采取产学研的合作方式、合作研究方式,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以判断企业的技术是自主研发还是外购技术的直接应用;(4)研发项目的技术论证工作是否翔实可靠,技术先进性是否得到认可。

2.是否为开展研发活动进行了必要的投资,企业投入是否与研发活动相符

在对企业归集的研发费用审计中,应通过检查研发费用支出的相关原始单证、报销单据,观察研发实验室和研发现场、生产车间等,以判断企业归集的研究设备、试制设备及相应的人员配备等是否与研发项目相关,是否存在混用现象。

3.对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的恰当性进行判断,其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到一贯遵循。

CPA应要求企业提供编制研究开发费用归集表和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表时所遵循的会计政策,并通过抽查、检查等审计程序以判断企业是否确实遵守了该政策。

3.1研究开发项目与日常生产经营的费用区分是否明确、合理;不同研发项目之间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

3.2计入高新收入的产品或服务与发挥作用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是否直接关联,是否属于《高新技术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

3.3通过销售截止测试程序,以确定高新产品或服务收入是否确实归属于当期。

4.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其工作指引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与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政策归集的可以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

4.1研发人员的界定有更明确的规定,如研发人员同时担任非研发任务,应合理分配计入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4.2生产与研发设备存在共用的情况下,应根据合理方法分摊;

4.3研发过程中形成的试制品等应冲减研发费用支出,形成产品对应的材料成本不得加计扣除。

完成以上的工作后,CPA应对申报企业的风险进行再次评价,以确认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采取的审计计划与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審计结论,有无重大遗漏。

四、形成审计结论与复核阶段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承接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和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确保出具恰当意见的报告。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事关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战略的实施,同时在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审计与税收鉴证工作的风险也在加大。因此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执行业务,充分评估审计风险,有效应对,方可确保执业质量,把国家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切实维护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科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J].中国科技产业.2008.7.

[2]李勇.合理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关键审计事项[J].时代金融.2018.29.

猜你喜欢

审计风险高新技术企业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分析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