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念?方法?效果

2019-10-20周秋良

知识文库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戏曲传统

周秋良

以“培养民族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丰富文学素养”为宗旨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以下简称作品导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配套实践课程,就是顺应这种时代需求开设的。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对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改革。

1 对接国家文化发展需求,着力探究如何通过作品导读教学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教学理念

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因为文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形象书写,那些我们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它们以文本的方式潜存在暗香浮动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在阅读经典中,我们传承了自己的文化,葆有了自己的民族底色。同时,大学生通过接受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对于培育其文化自信、不断走向文化自觉也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不断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我国当前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角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等等。可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基础工程。

我们认为,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是先秦至近代每个阶段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代表着各个时期先进的文化。古代文学作品导读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经典,感受文化,从而引发学生自觉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并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在进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作品导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就自始至终明确文化传承创新之教学理念,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任,坚持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统一起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实现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完美结合,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所寓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淡化古代文学知识的灌输,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内涵等进行充分挖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作品人文精神与美学蕴涵等的感悟上,使大学生真正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良好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根据小说、戏曲作品注重故事情节的文体特征,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了有效贯彻和实施上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古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文体、不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古代文学的主流是诗文赋,因此长期以来,古代文学教育大都十分重视对诗文赋传统经典性作品的诵读、分析与阐释,而对于古代小说、戏曲等叙事作品的学习教育则相对阙如,基于这一现象,我们此次在作品导读课程教改方法的摸索中就有意选择了小说、戏曲等文体来作为教学教改的对象。我们重点探索了以下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在大学的课堂包括作品导读课堂上,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讲解小说、戏曲作品,重在進入文本情境,需要通过还原或者对比,找出矛盾,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一些有分歧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给每个人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集体讨论的目的并非要大家达成一致,而是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深入启发,来发现学生对于小说、戏曲作品认识的独特观点,引导学生以百花齐放的态度来看待小说和戏曲,在观点的碰撞、融合中推进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创新。比如,《金瓶梅》的主题历来为人争论不休,对这一问题,教师如果先入为主地讲授,则会破坏学生对于疑难问题的探究和思索。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集体讨论。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前阅读小说,然后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淫书论、非淫书论、泄愤说、寓言说、暴露说等观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教师在讨论中要求学生们举出翔实的例子,在必要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并辅助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和相关典故。通过这样一场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对于《金瓶梅》的认识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也有了了解,从而对于今后的课程讲授有了更好的计划,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小说作品的学习。启发教学法,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在什么地方启发,怎样去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何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要去引导。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面向外看着学生,把握学情动态;一面向内看着自己,控制着自身节奏。教师的作用就是注重学生学习的变化与调控,注重本人教学心态的调控,教师的心理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文本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汇于一体,趋向一致,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体验式教学。古代文学作品导读的体验式教学是以生命体验为依托,在视界融合中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提升和民族精神培育的教学,旨在达成个性与文化、现代与传统诸要素的和谐共生。将体验引入古代文学作品导读教学是对该领域至今仍十分盛行的工具理性的反拨,是对“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理念的贯彻,是对文学课程发挥整体功能的促进。从古代文学作品导读教学本身的特点出发,我们的体验式教学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的:其一,作为文化体验,就是发掘古代文学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陶冶个性,提升个体的文化品格,以传统塑造未来,实现民族精神的培育。其二,作为生命体验,就是对主体力量的肯定与发挥,根植于生活世界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世界,对生命敞开之境的切近,引导学生在以有限追求无限的过程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其三,作为文学体验,就是将对文化与生命的观照落实到文学美的鉴赏感悟与实践创造之中,让古文教学真正参与到文学课程的整体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真正与学习者的心灵相关联。在实施中,体验式教学反对概念化和分析性倾向,教学策略以情境亲历策略与整体领会策略为主。情境亲历策略中情境创设的类型包括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和想象情境,策略的运用主要是还原文本情境以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创设对话情境以促进学生的自我体验。整体领会策略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生命意义的完整理解、作品导读课程功能的整体发挥,整体领会的过程就是“整体感知—体味感悟—融会创生”的过程。

表演式教学。针对戏曲、小说等作品而言,因为它们的故事性、情节性比较强,矛盾冲突比较激烈,很适合学生分角色表演。当今不少大学生可谓是“追星族”和“扮演族”,他们不但喜欢观看影视表演节目,更喜欢自己扮演角色,亲身体验当演员的感觉。让学生根据作品中的情节来亲自扮演相关角色,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更加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如在讲授元杂剧《西厢记》时,可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张生、莺莺、红娘、郑玄等角色,通过对话、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再现莺莺张生的佛堂相遇、月下吟诗、以琴诉情、长亭送别等的情景,让他们体验爱情故事发生、发展与结局,感受到经典爱情故事范式,以及剧本意蕴和本色派特点。同时,在新闻传播专业的班级中,再次要求他们在表演故事的同时,发挥专业特长,对广电专业要求把同学们的表演现场制作出来,成为一个全班同学都参与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表演式教学时,往往由于课时有限而只能选择作品中的一段精彩情节展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整个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我们还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展开对一个作品的体验式表演,让学生穿上作品中人物角色对应的服装,在精心布置好的情景场面中进行表演,效果很好。

3 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末端工程,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直接反映,也是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然而长期来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缺乏学习小说、戏曲的兴趣或应付了事。从小说、戏曲传播和接受的角度看,多媒体技术以及体验表演等在小说、戏曲作品导读教学中的恰当应用,能够形成良好的视听效果和积极的师生互动,而创新的评价手段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消除其对小说特别是戏曲的隔阂,扭转小说、戏曲教学“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真实地检验作品导读课程“文化传承创新”教学理念的实际效应。课题组近年已经展开并将继续完善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

学生互评法。对那些适合表演和体验的小说片段或戏曲场景,或者适合讨论的话题,我们就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教学内容预先布置下去让他们各自去准备,课上让各小组分别上去表演,然后让他们互相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互评是全新的事物,为了便于执行,我们摸索建立了一套完整可行的课堂评价常规,它包括“听(看)”、“评”、“思”三个环节。“听(看)”是指听(看)清楚对方的发言或表演,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评”是根据事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别人发言或表演内容进行评价;“思”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进行深入思考。在进行评价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补充自己的观点。学生互评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等评价形式。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又可以分为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等等。学生互评能够让学生全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防止“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弊端。

专家点评法。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互评,学生对小说、戏曲作品的理解可能就不会获得实质性提升。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聘请相关专家来现场进行点评,比如在指导学生“场上”表演戏曲曲目的教学中,我们先后聘请了湖南湘剧院、湖南花鼓戏剧院、湖南艺术研究院的优秀演员和专家来到教学现场,观看和点评学生演出,有的还进行现场表演,这种教学方式和专家的精彩点评让学生感觉很不一般,能够很好的加深他们对戏曲表演的理解,也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师综评法。在整个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讲台交给学生,但教师作为总导演,还是要能够很好地驾驭教学全过程,最后他要综合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给学生一个总的课程评价。这个综合评价,不仅仅是通过一次结课考试来衡定的,还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程论文甚至学生互评中的表现,等等。在教学综合评价时,我们遵循三点指导原则:首先,要确保综合评价的激励性,因材施教,既鼓励有艺术表演天赋的学生演唱、表演,也鼓励有理论功底的学生对小说戏曲作品开展深入的研究。其次,要确保综合评价的灵活性,要用开放宽容的眼光对待学生的表现,譬如,笔者曾布置把《聊斋志异》中的经典作品改为戏剧的作业,并要求要忠于原作,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但也有体现并没有完全按照原作进行改编,如有一份作业以《聊斋志异·侠女》为蓝本,结合原作中“侠女”之内涵,并整合传统对于“侠”的书写,而改编塑造出一个多维意蕴的 “白衣侠女”。整个改编虽然离原作较远了,但整个改编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我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此种种,只要具有合理性,我们都给予引导、鼓励和中肯的评价。此外,要确保综合评价的公正性、透明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越努力,他们就越在乎或关注教师的评价,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基本实行一个评价标准,公正透明,给学生一个信服的评价,这样才能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起到促進教学的作用。

要之,作品导读课程教学,由于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展开艰辛的研究和探索。因为教学实践的改革必须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论思考,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在对教学实践过程的不断优化下实现的。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文学专业对理论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实践课程则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我们在这里探讨作品导读课程中一些方法层面的问题,旨在和同行的交流中共同把这门课程的教学搞得更有效果,让我们的学生获益,让更多的经典作品得以传承,让民族的文化精神得以赓续。

资助项目:中南大学2017年度教学改革项目:《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导读的探索与实践——以小说、戏曲作品导读教学为重点》。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戏曲传统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少年力斗传统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