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述当明晰,例证须典型

2019-10-20王淦生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先哲心怀君子

王淦生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引擎

这道作文题从生活中的“器”切入,要求考生在文章中探究“器”的内涵和意义。具体涉及到“器”的形制与内容、物质与精神、功能象征等各个层面的丰富内涵——“器”并不是普普通通的物质的“器”,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上升到精神层面。虚实结合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特征之一。由实入虚,由物质到精神,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亦可将其视为思想维度。思维品质和思想维度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档次。

原文在线

不器与器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中,孔子如是说。

“君子当器.”而我要这样说。(从开头看,这似是一篇驳论文——批评孔子的“君子不器”论.立自己的“君子当器”说,、但读完全篇,却发现作者其实是在“器”的两个不同的义项之间做文章,所以,在文章开头“先声夺人”的同时.最好能对“不器”与“当器”中的兩个“器”字作扼要的解释,以免除读者误会——毕竟议论文不是小说,没有必要给读者设置这样的“悬念”)

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态功能,但求一技之长安身:而应当追求“道”,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而当下,信息时代洪流滚滚,人们忙碌如蚁,转而崇尚起“小确幸”“佛系”的生活态度,向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起偏安一隅的快乐。这虽然无可厚非,却不能不令我们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正离先哲的教诲渐行渐远?庸碌的我们,是否活得越来越简单,以致把自己活成了古语中单调的“器”?(对孔子“君子不器”的主张应加以阐述,明确其要义,、对当今社会中的人们追求“成器”的现象的陈述和分析也应力求具体而明晰,令人一目了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学者”,自成一套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世所景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时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中耀眼的明星,他们并未领教过“君子不器”的教诲.但是,他们明白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人所要坚持的信念和所要追逐的目标.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人类的发展奋进,不断追求真理,披荆斩棘。无论木桶还是高楼,都无法阻挡他们。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这一段举例论证,阐述了“不器”者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文章举徐霞客为例似欠妥当,因为徐霞客的事迹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求道”之举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中国历史上的孟子、朱熹、王阳明、李贽、梁启超等人应当是更为合适的人选)

而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在先哲的引领下,更应该胸中有大志,敢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才能不负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对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故而,君子,不为器!(这段说得比较含糊.具体要“新时代的青年”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点要讲清楚)

君子,也当器。(应阐释一下这个“器”字)

君子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应当充纳自身,学习于“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学习“器”,包含外物,也包含自己。(这句话中的两个“包含”改为作文材料中的“盛纳”更为贴切,又能起到点题的作用)

包含外物,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心胸豁达开阔,学习“器”如一(“如一”语意模糊)的品格,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又要有“也无风雨也无睛”的洒脱.不畏过往,不忘初心。不断涵养(“涵养”一词算活用,还是语病?),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养料:包含(也是用词不当)自己,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奋斗,学习“器”丰富的蕴含,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锻炼自己,为接受知识、措置外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段话语言推敲不够,出现了一些病句或表达不周的地方,需要仔细斟酌.推敲润色)

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我们在心怀天下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习“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负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语言稍显混乱,需要稍加组织和打磨,以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

升格策略

这篇作文的不足之处有三:提出论点表意不甚明确,选择论据事例不够典型,语言表达存在粗疏之处。针对文章的不足之处,需要从以下方面修改和提高:一是开头部分在提出观点的同时应简要阐述两句话中“器”的不同含义.使两个观点立意明确:二是删去徐霞客的例子,换上一个更恰当的事例:三是打磨和润色文章的语言,力求明晰畅达。

不器与器

天津一孝生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拘泥于“形而下”的“器”,势必难以领悟与回归无形之道,难以成就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在《论语·为政》一文中,孔子留下了这样的谆谆教诲:“君子不器。”

而“器”又有着盛纳万物之功、兼容并包之量,古今成大事者,“盛纳”和“包容”乃是两项必备的素质。因此,我要说:“君子当器!”(开头两段的修改主要是补充了对两个分论点中“嚣”字的不同含义的阐释.使文章立意更明确.突出了文章的思辨性、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像一件“器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和功能,但求一技之长以安身立命:而必须致力于对“道”的追求,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从而担当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任.可惜这一“愿景”在今天却难以成为现实。当今社会,红尘滚滚,人们忙碌如蚁,很多人崇尚起“小确幸”“佛系”的生活状态,向往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起偏安一隅的快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倘若如此生活状态成了一种人人向往的潮流,就不能不引起我们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巳离先哲的教诲越来越远?庸庸碌碌的我们,是否已经活得越来越“形而下”,以致把自己活成了古代仁人志士所不屑的“器”?(这段话的修改,一是将孔子的“君子不器”阐释得更加清楚明白:二是对语言作适当的推敲和润色,使语义更为明晰,表达更为严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间真理孜孜不倦,终成“百科全书式学者”,创立了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世所景仰: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探求世间真理,本着“以民为本”的理念,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极力倡导“仁政”。其影响力,超越茫茫时空。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耀眼的明星,并未领教过“君子不器”的教诲,但是,他们明白一个人在社会潮流中所要坚守的信念和追逐的目标。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人类的发展披荆斩棘,追求真理,无论木桶还是高楼,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这一段修改,一是调换了论据,因为孟子这一形象更能成为孔子“君子不器”的典型代表,以其为例.更具说服力:再就是对原文语言作了一定的润色.使表达更清楚明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面对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更应当发扬先哲“君子不器”的思想,胸怀大志,勇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不仅仅盯着个人的安乐窝和温柔乡,而能放远目光,多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壮丽的中国梦而努力。如此,方能不负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美好愿望.因此,君子,不应为“器”!(这段修改后,重在总结上文.重申文章的第一层意思)

君子,亦当“器”。这就是要我们兼收并蓄,充实自己,为将自己打造成对国家、对人类有益的人而不懈努力。(对“君子当器”的“器叫乍简要阐释.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1

做一名心怀天下、不囿于“器”的“君子”,并非一件易事。我们首先得有“器”的盛纳万物、兼容并包的特质和气度。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博。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們学习“器”,必须内外兼修,在外延上不断扩展自己,在内涵上不断充实自己。(修改后,重在由“器”的兼收并蓄谈到人的内外兼修,自然妥帖)

兼容并包,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心胸豁达开阔,如“器”之容量广博,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又要有“也无风雨也无睛”的洒脱;不畏坎坷,不忘初心;不计得失,淡泊名利,为自我发展练就不凡的“器量”。盛纳万物,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吸纳,有“器”的“容量”,不断提升品质素养,积累文化知识,修炼本领技能,为成为“国之重器”打下坚实的基础。(修改之后,层次更分明.语义更明确)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我们在心怀天下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习“器”,又不囿于“器”,要将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完美交融,成大器,成重器,方能不负韶华,不负先哲的教诲,不负当今这个太平盛世!(修改后,将两个分论点总结融汇,深化了文章主旨)

升格总结

升格后的作文,既对孔子的“君子不器”作了重点阐发,强调了拥有高远的志向和悠远的情怀的重要意义,又对作者富有创意的观点“君子当器”作了明晰的阐释和论述,使作文立意更全面,更富有思辨性:同时,语义表达更明晰,论据更精当,结构更严谨。

猜你喜欢

先哲心怀君子
心系社区心怀大爱履职奉献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漫画家许先哲:梦想不远,“镖人”为证
街头小坐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假如心怀梦想
谢罪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